1 / 16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 本章概述 】 本章是全书信息技术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存与文化的影响。.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与载体 信息,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它一般泛指我们所说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周围环境的知识。 载体,就是对信息进行传播的媒介,如报纸、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 1.1.2 信息技术 1 .信息感测技术 2 .信息通信技术 3 .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

erek
Download Presentation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本章概述】 本章是全书信息技术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存与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2.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与载体 • 信息,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它一般泛指我们所说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周围环境的知识。 • 载体,就是对信息进行传播的媒介,如报纸、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3. 1.1.2 信息技术 • 1.信息感测技术 • 2.信息通信技术 • 3.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4. 1.1.3 人类史上的5次信息技术革命 • 1.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 • 2.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 • 3.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应用 • 4.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 5.第五次信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5. 1.1.4 信息技术的应用 • 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6. 1.2 计算机技术 1.2.1 计算机的发展 • 1.近代计算机阶段 • 2.现代计算机阶段 • 3.微机及网络阶段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7. 计算机的发展 1.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从发明至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8.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到1958年。特点是:基本逻辑电路由电子管组成;内存储器用延迟线或磁鼓(后期采用了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机器的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到1958年。特点是:基本逻辑电路由电子管组成;内存储器用延迟线或磁鼓(后期采用了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机器的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年到1964年。特点是:基本逻辑电路由晶体管分产元件组成;内存采用磁芯;外存采用磁鼓;总体结构改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4年到1971年。特点是:基本逻辑电路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年以后。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逻辑电路,组件以子系统功能为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9. (5)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58年组装调试成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1959年研制成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4机),1960年研制成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7机),1964年推出第一批晶体管计算机,1971年研制成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74年后DJS-130晶体管计算机形成了小批量生产,1982年采用大、中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16位的DJS-150机。1983年推出运算速度达一亿次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1992年向量运算达到十亿次的“银河-Ⅱ”投入运行。1997年“银河-Ⅲ”投入运行。2001年2月17日,研制出“曙光3000”超级计算机,成为我国迄今性能最高的国产超级计算机,其最高运算速度达每秒4032亿次、内存容量达168 GB。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0. 3.计算机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正朝着并行处理与人工智能两大方向发展,但这除了要靠计算机技术本身的进步外,还受到其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的制约,因此预计未来第五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还有较长时间。 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鲜明特点是: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成本降低、可靠性能提高。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概括为四化: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1. 1.2.2 计算机的特点 • 1.运算速度快 • 2.精确度高 • 3.存储容量大 •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 5.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2. 1.2.3 计算机的分类 • 1.按用途的不同来划分 • 专用和通用 • 2.按规模的不同来划分 (1)巨型机:运算速度快,每秒可达1亿次以上。 (2)大型机:运算速度在100万~几千万次/秒,字长32~64位,主存容量在几十兆字节左右。 (3)中型机:性能和规模处于大型机和小型机之间。 (4)小型机:结构简单、规模较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5)微型机:简称微机或PC机。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全、操作方便。 (6)工作站:就是一台高档微机。独特之处在于:易于联网、有大量内存、配置大屏幕显示器和较强的网络通信功能。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3. 1.2.4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 1.科学计算 • 2.信息管理 • 3.计算机控制 • 4.计算机辅助系统 • 5.人工智能 • 6、信息高速公路 • 7、电子商务 • 8、电子政务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4. 1.3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 1.3.1 信息化社会 表1-1 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特征对照 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 生产过程 生产形式 组织形式 对人才的要求 对教育的要求 信息传播 工业化、程序化、标准化 劳动密集、技术密集 工厂 高度分化、专门化 学校的标准化、工业化 单向 个性化、灵活性、多元化 技术密集、信息密集 国际化、全球化 分化与综合统一、个性化、创造性 学校的多样化 双向化、个性化服务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5. 1.3.2 计算机文化 •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飞速增长 • 2.计算机技术引起了语言的重构与再生 • 3.计算机技术引起了人类社会记忆系统的更新 • 4.计算机技术引起了人类社会思维概念和推理的改变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16. 1.3.3 信息素养观点 • 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 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技术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