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继承发扬连州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连州建设

继承发扬连州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连州建设. 一、连州历史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连州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连州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   连州的地理位置 连州,接三湘而联百越,临八桂而通五岭,自古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捷径、门户、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2 、连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⑴、秦代岭南要塞: 赵陀封锁岭南三关为王的湟溪、阳 山二关均在连州。 ⑵、 东汉岭南要津: 汉章帝准大司农郑宏 “ 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通,遂为常路 ”

eric-ay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继承发扬连州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连州建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继承发扬连州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连州建设 • 一、连州历史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连州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连州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   连州的地理位置 连州,接三湘而联百越,临八桂而通五岭,自古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捷径、门户、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2. 2、连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⑴、秦代岭南要塞:赵陀封锁岭南三关为王的湟溪、阳 山二关均在连州。 • ⑵、东汉岭南要津:汉章帝准大司农郑宏“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通,遂为常路” • ⑶、西汉岭南重镇: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屯兵连州,并由湟川率十万楼船水师南下平定岭南,汉朝廷长沙王与南越王岭南边界之战。 • ⑷、唐代岭南大州:唐天宝年间,连州有户三万二千二百十,口一十四万三千五百三十二。 • ⑸、宋代科第甲通省:历史上,连州学子通过进士科考试登第者81人,经朝廷恩准,赐予进士出身的57人,共138人。 • ⑹、抗战时期的“战时省会”: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广东省政府曾五次迁来连县

  3. 二、连州历史文化形成的几个阶段 • 1、连州历史文化的启蒙时期——农耕文化时期。(两汉至南北朝约700多年) ①袁氏家族为连州带来中原先进的农业工具、技术,开启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交融而成的连州历史文化的雏形。

  4. ②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屯兵连州,开启了连州的文治武功。②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屯兵连州,开启了连州的文治武功。 (张拭在《湟川八景·巾峰远眺》诗中写道:“我闻路将军,威棱著湟水” ) ③汉章帝时期大司农郑宏奉命主持开凿骑田岭峤道,促进了连州历史文化的发展。 ( “兹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 )

  5. 神童唐轸 《连州志唐轸传》:“汉唐轸,号神童,幼时闻人读书,即能记诵,荆州刺史度尚甚称重之,累官太常,后进为司空”。 清虚道人廖冲 廖冲,字清虚,连州保安人。博学能文,饬身修行,乡闾称之。 梁武帝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以才德举茂才,为本郡主簿。当时粱武帝好儒学,招揽天下名士,廖冲被招为西曹祭酒。 后辞官修道,白日升飞成仙。

  6. 2、连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时期(中唐至南宋,约500多年。)2、连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时期(中唐至南宋,约500多年。) • ①朝廷“贬官”推动了连州文化的发展 (历史上贬到连州的朝廷高官有:崔仁师、王宏中、韩愈、凌准、刘禹锡、蒋防、卢肇、张浚等。) ②刘禹锡振起连州文风 (《连州志·名宦传》评价刘禹锡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7. 刘禹锡对连州及岭南社会发展的影响 • 1、刘禹锡在连州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连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2、关心百姓疾苦,编辑药书《传信方》救世济民。 • 3、加强瑶、汉两民族的团结,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 • 4、兴学重教,亲自执教讲学,不但开启了连州一代文风,连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也趋之若鹜,赴连州求学。为连州日后“科第甲通省”打下了基础。 • 5、加强对周边州、县的联谊,奠定了连州在湘粤桂边陲区城商贸中心的基础。 • 6、勤奋创作,平均三、四天即有一篇诗稿问世,对外宣传连州。 • 7、将京城的园林艺术带来连州,建成了当时第一个岭南名园—海阳湖。

  8. ③连州“进士”铸就了本土文化的辉煌。 • 唐代贤相刘瞻、勇冠十万宁国伯何昌期、音乐家、古琴家陈拙、南汉仆射黄损、仙槎大夫邵安石、楚水部员外郎石文德、南汉良将邵廷绢、才高貌寂的岭南才子邓洵美、南唐诗人孟宾于、执法如山的广南转运副使周渭、平岭南向导官李廷珙、宋谏议大夫邵晔、南宋能臣廖顒、连州太守邓鲁等。 • 连州学子通过进士科考试登第者81人,经朝廷恩准,赐予进士出身的57人,共138人。而且还出现了陈铨、陈铸兄弟同时金榜题名的“双桂”进士,唐元、唐静、唐炎公孙三代蝉联登第的“公孙进士”。科举场上赢得了“连州科第甲通省”的美誉。(见阮元《广东通志》)

  9. 唐代连州人才杰出表现令京都人士刮目相看 • 刘瞻,字几之。先祖为彭城(现徐州)人,后徙桂阳(现连州),是为连州人。唐懿宗大中初(约公元850—853年)登进士第,后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唐懿宗咸通初(约公元861年)开始入朝为官,累迁升为太常卿博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咸道十年(公元870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学士(即宰相)。 • 何昌期,字伯唐,号阳严,连州人。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卫尉上将军,侍中太保,封宁国伯。 • 陈拙,字用拙,连州高良乡(今连州镇龙口村一带)人。少习礼乐,尤其擅长于诗歌韵律。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进士及第。先授著作郎,后南归,静海军节度使刘隐重其才,聘用掌书记。刘龚为南汉王,陈拙为南汉吏部郎中知制诰。陈拙在音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大唐正声琴籍》十卷、《琴谱》九卷、《琴法数勾剔谱》等著作传世。

  10. 风流倜傥的连州才子黄损 黄 损《出山吟》 束书初出白云扃,乍蹑秋风马足轻。 远近留连分岳色,别离呜咽乱泉声: 休将巢许争喧杂,自共伊皋论太平? 昨夜细看云色里,进贤星座甚分明。 黄损,字益之,连州高良人。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登进士,后仕南汉,累官至尚书仆射。有诗名,著有《桂香集》传世,今存《出山吟》、《读史》、《公子行》、《书殿》四首。

  11. 龙口村的两大夫一将军 • 谏议大夫邵安石 邵安石,唐乾符三年(公元877年)进士。后仕梁,以机智救梁主朱全忠,被擢为右谏议大夫。 • 仙槎大夫邵晔: 邵晔,太平兴国八(公元983年)进士,历任转运副使、朗州知州、转运使。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交趾发生内讧。邵晔为交趾安抚信使。成功地平息了内乱。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邵晔知广州,疏浚河道,加深港口,使外来商船再不受风浪之苦。州人感其德立庙以祠之。 • 南汉良将邵廷绢 邵廷绢,南汉桂阳(今连州)人,世居高良乡龙口村。年幼便有大志,常在竹林削竹为马,纵横驰骋,及长入伍,果然善战多谋,为南汉名将。后因被人诬告谋反,遭南汉王刘鋹杀害。

  12. 两位水部员外郎:石文德、孟宾于 • 石文德,五代时连州合平乡(现沙坊村)人,自幼博学强记,自学成材,入楚国天策府为天策学士。以文才被楚王授水部员外员,出为融州副使。善诗文,著有《唐朝新纂》三卷行世。 • 孟宾于,字国仪,连州保安人。天福九年(公元944年)登进士第。南归后在楚国为楚王马希范当从事。楚国归南唐后,孟宾于为涂阳县令,因事受牵累入牢,罪当死。唐后主李煜怜其诗才,特赦,复起用他为水部员外郎。晚年辞官隐居江西玉笥山,自号为群玉峰叟。善诗文,有诗名满江南之誉,著有《金鳌集》二卷,今在《全唐诗》存诗八首。 孟宾于《怀连上旧居》 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 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 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 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13. 西岸镇的“双桂坊”和“金马世第” •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0年)冲口村陈氏家兄弟,陈铨、陈铸上京殿试,双双同登进士第,名震朝野。住地被誉为“双桂坊”。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唐元高中进士。历任渝、韶、陕等四州知府,后累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20年后,唐元的儿子唐静高中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又20年,唐元的孙子唐炎又一举进士及第,官至大子赞善。 宋仁宗赐“金马世第”金匾以旌表。

  14. 连州两位北宋统一岭南的开国元勋 • 李廷珙,连州星子人。初为南汉士军都知军马使,后仕宋,授郴州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宋开宝三年(公元972年)为宋平南越向导官,岭南平定后,授广西总管招讨使。宋一统后,累官至刑部尚书。广南转运副使—周渭 • 周渭,字得臣,连州人。投宋后得到重用,以才能政绩升为殿中待御史,兼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

  15. ④海阳湖造就了连州山水文化 • 海阳湖发现于南北朝时期(约公元430年左右),初创于初唐时期(约公元764年)。完善于中唐贞元年间(约公元816年)。 • 海阳湖的发现者: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 海阳湖的命名者:元结,初唐时期诗人,道州刺史。 • 将海阳湖建设成为岭南名园、赋予文化内涵的者有:刘禹锡、韩愈等文学家、诗人。 • 海阳十二亭名如下:燕喜亭、吏隐亭、切云亭、玄揽亭、四望亭、八顾亭、百花亭、拮英亭、莲照亭、清怀阁、清辉阁、都景楼。

  16. 连州千年历史文化长廊:湟川 • 湟川也称湟水,《山海经》中也称之为“匡水”。渊远流长的湟川之水,孕育了渊远流长的湟川文化,自唐以降,似韩文公、刘宾客等文学巨匠无不行吟于湟川两岸,诗赋于江水之中。在他们如椽巨笔的点染之下,湟川之水灵气倍增。湟川,承载了连州千年文化,诗赋,让湟川名传千古。

  17. 3、“小广州”的形成加强了“连州文化”与“广府文化”的融合。3、“小广州”的形成加强了“连州文化”与“广府文化”的融合。 • ①明、清时连州文化的低谷的原由。 历史原由:唐宋500年,盛况堪称空前,明清两朝,连州进士屈指可数了。湟川文化由辉煌而陷入苍凉,除了战乱、病疫、灾害等等原因之外,还有历史的因素。宋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海运已经开通。时移势易,连州已不复从前。昔日是南北交通要口,如今是百粤僻壤。由此导致了闭塞、守旧、贫穷、落后。元代起,再无谪宦南来,而连州作为南北通道的关口地位又丧失了,经济因此萧条,文化因此滞后。 人为因素:朱振基案,大大地扼杀了连州文化人才,影响了连州文化的发展。 社会风气原因:明清时期连州社会趋向于纸醉金迷、吃喝玩乐颓废的风气。

  18. ②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迁连,加强了连州文化与广府文化的融合。②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迁连,加强了连州文化与广府文化的融合。 • 广东省迁连机关有:省政府、省军区、省银行、省干训所、省高等法院等。 • 广州迁连学校有:文理学院及其附中、中大分校、广州女师、钦州师范、基联中学、华侨中学等 。 • 来连知名教授有:丁颖、钟敬文、蒲蛰龙、许杰、王越等一大批。 • 新闻机构有:《大光》、《建国》等五家大报迁连出版 。 • 来连政府要员有:国民党省主席吴铁城、李汉魂等。 • 文化文艺活动:文理学院演出了《法西斯细菌》、《心防》;中大分教处演出了《雷雨》、《凤凰城》;广州女师演出了《娜拉》、《破旧的别墅》;干训所演出了《水乡吟》;连州中学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军区管弦乐队则举办了多种类型的演奏会。

  19. 三、如何挖掘整理连州历史文化,促进文化连州建设。三、如何挖掘整理连州历史文化,促进文化连州建设。 • 1、将保护、抢救连州历史文化遗产视为己任。 • ①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 连州古老的村庄蕴藏着古老的故事,每一间古老的宅院,都遗留着历史的韵味。 如卿罡村那北斗七星布局的房屋、黄村的太极八卦形巷道等,就是古代星象风水学在连州建筑中的实物见证。还有一些古村则隐藏着与中国历史上大事与名人相关的千年之谜……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古老村庄,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零零总总的传说记载,垫足了连州历史文化的底蕴,让人品读不尽,余味无穷。

  20.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 • 正月:星子马渡坪“祀封” • 二月:星子社节 • 三月:清明 • 四月:大路边四月十四“接姑姑” • 五月:西岸端午赛龙舟 • 六月:沙坊洗菩萨 • 七月:七月十四“鬼节”撒“水饭” • 八月:八月十五星子舞火龙 • 九月:九月九月重阳节保安“抬大神”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舞蹈类) • 唱春牛 • 舞马鹿 • 舞木狮 • 高台小长鼓 • 舞火猫 • 调花鼓 • 舞狮 • 舞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