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亂都之戀─ 張我軍

歷史報告. 亂都之戀─ 張我軍. 109 8 號 簡家瑜. 重要貢獻. 觸發了台灣的新文學運動 : 把中國的白話文運動介紹到台灣來,有 台灣胡適 之稱 2.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 。張我軍是這個重要運動的開路先鋒,對於日後台灣文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的著作很多,無論報導、評論、散文、新詩都是流暢生動的白話文, 對於當時白話文學的推廣,具有示範性作用。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它重要的時代意 義,代表著台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 意識,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透顯出反日 ,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經歷.

ern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亂都之戀─ 張我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報告 亂都之戀─張我軍 109 8號簡家瑜

  2. 重要貢獻 • 觸發了台灣的新文學運動:把中國的白話文運動介紹到台灣來,有台灣胡適之稱 • 2.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張我軍是這個重要運動的開路先鋒,對於日後台灣文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的著作很多,無論報導、評論、散文、新詩都是流暢生動的白話文,對於當時白話文學的推廣,具有示範性作用。   •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它重要的時代意 • 義,代表著台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 • 意識,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透顯出反日 • ,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3. 經歷 • 1902年10月7日,張我軍出生於台北縣板橋市,原名張清榮,字一郎。他自幼喪父,家境清苦,生活十分困難,因此,從板橋公學校畢業以後,就到鞋店去當學徒,進入新高銀行當工友。 • 1921年,他隨林木土調往廈門創設分行,在工作餘暇,跟當地一位老秀才攻讀中國文學,並且改名為「我軍」。 • 1923年,廈門新高銀行分行結束營業,張我軍前往上海和北京,同時加入「上海台灣青年會」,對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暴政予以聲討。 • 1924年4月6日,他在北京寫了(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在「台灣民報」發表,文中嚴厲批判沈浸於吟風弄月,無病呻吟的台灣舊文人。十月下旬,他回台北擔任台灣民報漢文版編輯。又發表了一篇譏諷性更強的文章《糟糕的台灣文學界》,這篇文章引起了舊詩人的反擊,正式揭開台灣「新舊文學論戰」的序幕。對於日後台灣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4. 經歷 • 1925年,張我軍出版了台灣第一本新詩集《亂都之戀》。使台灣文人知道除了體例嚴格的古詩以外,也可以用白話文寫詩。 • 此時台灣的文學詩社仍盛行做些有形無骨,似是而非的詩詞,蜷縮於平仄駢律的伽鎖中。首先對台灣的舊文學發難抨擊的人就是張我軍,他引進介紹中國的白話文新文學,豎立起台灣新文學的大旗幟,隨後更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新舊文學論戰。 • 1926年,他考入私立中國大學國學系,前往大陸求學,次年插班轉1926年,他考入私立中國大學國學系,前往大陸求學,次年插班轉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由於日文造詣良好,留在母校教授日文,並且兼任其他大學的日語教師。此後十餘年,張我軍致力於教學、翻譯和創作,在各方面都獲得良好的聲譽。

  5. 經歷 • 張我軍在這場新舊文學論戰的筆墨官司中,仍陸續發表了《為台灣的文學界一哭》批評連雅堂反對新文學卻又不知道新文學是什麼;《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指稱台灣舊文學是中國舊文學殘存的孽種,文中介紹中國的文學革命,解說胡適的「八不主義」及陳獨秀的三大主義的意義;《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駁斥台灣文壇所盛行的擊缽吟為「詩界的妖魔」。此外,尚有《揭破悶葫蘆)、《文學革命運動以來》等數十篇文章。 • 張我軍除了極力批判台灣舊文學之外,並在「台灣民報」上介紹大陸作家的作品,且以「一郎」為筆名,附記該位作者的生平及重要著作,以幫助讀者了解並加深印象。此外,他更主張「白話文學的建設、台灣語言的改造」即欲把台灣人的話統一於中國語,並出版了一本小書《中國國語文作法》,由此可想見,其祖國情懷之熱烈,這是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一般台灣青年常懷有的民族情懷。

  6. 經歷 • 張我軍從事日文教學之後,編著多本日文書籍,有《日語基礎讀本》、《日本語法十二講》、《高級日文自修叢書》、《現代日本語法大全》、《日語基礎讀本自修教授參考書》、《高級日文星期講座》、《日文自修講座》及《標準日文自修講座)等書,皆由人人書店出版,此外,並主編《日文與日語》月刊,是民國以來,國人創辦的第一份研究日文的期刊。 • 民國25年(1936年),日本軍閥對中國的野心愈來愈熾烈,戰事似乎一觸即發,張我軍受邀擔任社會局秘書,辦理對日本交涉的事務,當時日本軍人氣燄囂張,張我軍總能用他流暢的日語和明晰的理智,解決困難

  7. 經歷 • 1946年,張我軍攜家帶眷回到闊別二十年的台灣,先擔任「台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秘書,主編《台灣茶葉》季刊,共發行三期,發表了《山歌十首》、《採茶風景偶寫》、《在臺島西北角看採茶比賽後記》、《埔里之行》等文章,開始細細地發掘他的家鄉的可愛,平實記載著他的所見所聞。 • 直到1955年11月,因肝癌過逝。張我軍的晚年生活平舊,但似乎有點鬱鬱不得志之感,故洪炎秋先生才做《懷才不遇的張我軍兄》一文。

  8. 政治主張 • 1.台人應認識政治以自我防衛: 張我軍發表政論文章,代表了他是相當注重政治的,只是立場互異,意見不受重視,讓他氣憤地表示他的目的不在於對政府當局有所提議,「因為對那班人說話,充其量,亦猶對牛彈琴而已耳。」他視談政治為一種正當防衛,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日日都不得不受政治的干涉,就是你不找政治,政治也要來找你,所以為正當防衛計,不得不偶談一談政治。」因此人生活在政治中,即使不一定要積極參與政治,對政治也必須有所認識,難以置身事外,這是張我軍的政治態度。

  9. 政治主張 • 2.治者當尊重民意: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首在尊重民意,滿足人民的需要。惜台灣身為殖民地,言論自由每被壓迫。一九二五年七月,張我軍發表詩作〈弱者的悲鳴〉便是最深的體悟,他觀察到「民意和當局的施政方針…明白地背道而馳,…三百數十萬的台民,必定不得不為民意和官權衝突的牲,…」所以特針對此種現象提出抨擊,認為「沒有尊重言論的政治家一定失敗」,「不顧民意逆施倒行的施政,而說能造出善政,這才是說人有四腳四手二頭的大謊。」一時雖能如防止河堤潰決般地層層加固,終為沸騰的民怨所淹沒,「所以欲其為政不失敗也難得」。因此張我軍提出了尊重民意的二條件說: • 「第一要人家肯聽你的話,第二要人家肯讓你說話。」

  10. 政治主張 • 3.全民平等的期盼 張我軍的主張是真正的一視同仁、平等待遇,並不排斥任一族群,只為導正歷來統治者的觀念,方才針對以往不合理的現象予以指明,反對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方針,對日本人並不排斥,從中更顯出張我軍胸襟、視野之寬闊。 • 4.提高國民素質 欲提高國民素質,有賴教育的普及,然在日台不平等的教育政策下,多數的台灣人民仍是不識字的文盲,故張我軍在教育政策上認為應以改善根本教育為急務,提高人民的就學率,然後才能談及其他,否則一切都將是空談。教育是增進智識、提昇國力的重要指標,由這一點,不僅顯現了張我軍的識見,也說明了他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重質輕量的人口政策之立論。

  11. 亂都之戀 • 《亂都之戀》 詩集。1925年12月於臺北出版,臺灣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集。1923年初,張我軍到北京求學,進入升學補習班後與同學羅文淑相戀,其戀情為女方長輩所反對,欲逼迫羅女士另嫁他人。兩人毅然決然遠走臺灣,並在臺灣成婚。《亂都之戀》寫作的正是1924年3月到1925年3月一年之間,他們爭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過程中的複雜心情。作品先多發表於《臺灣民報》,由於創作期間,北京正值直奉之戰,北京城內外人心惶惶,故而結集時,張我軍將書名定為《亂都之戀》。

  12. 作品 在這十丈風塵的京華, 當這大好的春光裡, 一個T 島的青年 在戀他的故鄉! 在想他的愛人! 他的故鄉在千里之外, 他常在更深夜靜之後, 對著月亮兒興嘆! 他的愛人又不知道在哪裡, 他常在寂寞無聊之時,詛咒那司愛的神! ——張我軍〈沈寂〉2

  13. 作品賞析 • 這是台灣第一位白話詩人張我軍在「亂都之戀」的第一首詩。 • 這首〈沈寂〉發表於1924 年《台灣民報》第二卷第八號,與同時刊登的〈對月狂歌〉,為張我軍在台灣文壇最早刊登的新詩作品。 • 呂興昌在他的「聊備一說」中認為〈沈寂〉這首詩雖缺乏語言特殊經營,但「一個T 島的青年」在「十丈風塵的京華」中,是個頗具象徵性的情境,代表著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間的徬徨與抉擇,對張我軍來說,「亂都」是日軍鐵蹄下的北京城,而詩人心中戀的,是遙遠的故鄉台灣。

  14. 生平記事年表 • 一九0二年,十月七日出生於今台北縣板橋市,原名張清榮,字一郎。 • 一九二一年,改名我軍。 • 一九二三年,加入「上海台灣青年會」。 • 一九二四年,出席「上海台灣人大會」,聲討台灣總督之暴政。十月下旬,回台北擔任台灣民報漢文版編輯。 • 一九二五年,加入「台北青年體育會」與「台北青年讀書會」。 出版台灣第一本新詩集《亂都之戀》。 • 一九二六年,出版《中國國語文法》。考入私立中國大學國學系。 • 一九二七年,創辦《少年台灣》月刊。插班轉入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 • 一九二九年,籌組文學社團「星星社」,後改名為「新野社」。自北師大畢業後,即在母校教授日文,其後,又在北平大學法學院及中國大學兼課。 • 一九三0年,《現代日本文學評論》、《現代世界文學大綱)出版。 • 一九三一年,《文學論》出版。

  15. 生平記事年表 • 一九三二年,譯作《人性醫學》、《俄國近代文學》出版。著作《日語基礎讀本》、《日本語法十二講》出版。 • 一九三四年,主編《日文與日語月刊》。著作《高級日文自修叢書》、《現代日本語法─分析篇》出版。 • 一九三五年,著作《現代日本語法大全》、《日語基礎讀本自修教授參考書》、《高級日文星期講座》出版。 • 一九三六年,著作《標準日文自修講座》出版。十一月,出任北平市社會局祕書。 • 一九三九年,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及工學院的教授,至一九四五年,前後共六年。 • 一九四二年,參加「日本文學報國會」主辦的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 一九四三年,參加第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 一九四五年,擔任「北平台灣同鄉會」服務隊的隊長,協助台胞返鄉。 • 一九四六年,攜眷返台,擔任「台灣省教育會」編慕組主任。 • 一九四八年,擔任「台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祕書,主編《台灣茶葉》季刊,共三期。 • 一九四九年,擔任「台灣省合作金庫」業務部專員,十二月,升為研究室主任,主編《合作界》季刊。 •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三日,因肝癌逝世於台北寓所,享年五十四歲。

  16. 心得 • 藉由這次機會,也讓我對張我軍這個作家有深一步的了解!以前在課本上都只是大略帶過,但這次上網查詢到了更多有關他的貢獻和其他方面的經歷!在日治時期,真的有很多不斷努力的作家們,真的很偉大! • 雖然完成這作業要花很多時間,但也學了很多的東西!豐富了我的知識庫!

  17. 參考資料 • 1.蘇世昌碩士論文.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s/sou-se-chhiong/sek-su/ch-02.htm • 2.島嶼的畫像者現代小說家http://www.rti.org.tw/big5/activities/Literator/page50.htm • 3.台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1/cca220003-li-wpkbhisdict002470-0739-u.xml • 4.張我軍作品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270730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