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壹、台灣東部

壹、台灣東部. 一、 區域概述. 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口南岸之七七高地、南迄台東大橋北側之石頭山, 南北長約 160 公里,平均寬度 5.5 公里,山體狹長, 山脈呈東北 -- 西南走向 ; 按地理特性可概分成四個單元:即 山地、海岸地帶、海底及台東縱谷 , 其中之山地及海岸地帶為本區自然、人文環境之主體,其架構、組成及資源特色與臺灣西部地區平原迥異 。. 二、 環境概述. 臺灣島之東岸區,屬於 桑士偉式熱帶潤濕型氣候 , 熱而潤濕,全年有少量缺水。 若依植物氣候之分類,本區屬於東部夏雨型氣候區, 依年降水可再分成北段與南段二區。. 三、 東部地質.

err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壹、台灣東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壹、台灣東部 一、 區域概述 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口南岸之七七高地、南迄台東大橋北側之石頭山, 南北長約160公里,平均寬度5.5公里,山體狹長,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 按地理特性可概分成四個單元:即山地、海岸地帶、海底及台東縱谷, 其中之山地及海岸地帶為本區自然、人文環境之主體,其架構、組成及資源特色與臺灣西部地區平原迥異。 二、 環境概述 臺灣島之東岸區,屬於桑士偉式熱帶潤濕型氣候, 熱而潤濕,全年有少量缺水。 若依植物氣候之分類,本區屬於東部夏雨型氣候區, 依年降水可再分成北段與南段二區。

  2. 三、 東部地質 就地學上言,台灣花東縱谷以東地區是太平洋西緣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所形成的陸地。數百萬年以來,菲律賓板塊不斷向西北移動,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所引發之陸生運動,加上河流及海浪之侵蝕作用,在東部海岸地區形成了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質景觀。 本特定區花蓮溪口至石梯坪之地形,山脈逼近海岸,腹地狹窄,其中部份為斷崖,海浪侵蝕作用隨處可見,地形景觀雖較少變化,但景緻仍頗為迷人;石梯坪以南腹地較廣,海階台地隨處可見,地形之變化極為豐富,因此觀光遊憩據點亦較多。 東部海岸之結構,礫石灘及沙灘約佔三分之二,餘為岩岸地形,並以石梯坪、三仙台及小野柳三處最為壯觀而獨特。此三處海岸,除遍佈珊瑚礁外,並有不少海蝕平台、壼穴、海蝕溝等海蝕地形。本區之陸上亦有不少海蝕洞、海蝕四壁等海蝕地形,是陸地隆升之明證,其中以八仙洞最為著名。 海岸山脈地勢此段較低,中段最高,南段次之,中段新港山高1,682公尺,為海岸山脈最高峰。海岸山脈之山峰雖不高,但由東面觀之,平地拔起,坡度陡峭,因此氣勢雄偉壯觀。本區有百餘條溪流山溝自海岸山脈東流入海,雖多短促,無水利價值,但所形成之溪澗峽谷則景觀美麗,可供尋幽探秘。

  3. 貳、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海岸階地、沙灘、礫石灘、礁岸、離岸島、海岬和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洞等。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位於花蓮、台東縣的濱海部份,是台灣面積最大的風景特定區。 東部海岸之地形結構以石梯坪、三仙台、及小野柳三處景觀最具特色。不僅遍佈珊瑚礁,尚有不少海蝕平台、壼穴、海蝕溝等海蝕地形。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花蓮遊客服務中心於1994年6月在鹽寮村開放,並繼續整闢山坡,綠化園區,以提供遊客更好的旅遊資訊及休憩服務。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原名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於1995年7月1日更名。

  4. 一、 石梯坪 石梯坪距離花蓮市約65公里,以多層階梯狀的隆起岩海階而得名,上面佈滿壼穴、珊瑚礁。 沿著石板步道,可深入觀察海蝕溝、海蝕崖、海蝕平台、隆起珊瑚礁等地形地質景觀,此地也是潛水者及海釣者十分熱門的去處。

  5. 二、 三仙台 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 三仙台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民國76年,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波浪造型,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銜接三仙台和本島,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 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讓島上除了仙劍峽、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並且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

  6. 二、 三仙台(續)

  7. 三、 小野柳 富岡漁港北方的小野柳,是東部海岸最南端的風景據點,因有許多綺麗的海蝕景觀,足以媲美北海岸的野柳,因而得名。 對於整個東部海岸的海岸景觀來說,小野柳是獨樹一格。 這一帶的地層是由厚層砂岩及薄層頁岩交互沉積所形成,稱為砂頁岩互層,跟東部海岸其他地區的地質有很大差異,甚至在小野柳附近也找不到類似的岩層。所以從地質學來解釋,認為整個小野柳,基本上是一塊很大的外來岩塊。且從小野柳岩層中顛倒的沉積構造來分析,這塊外來岩塊在崩落的時候,還上下翻轉了180度。 由於砂岩和頁岩的軟硬不同,在海水長期的侵蝕作用下,外貌上形成規則的起伏,岩層面的節理也出現非常清淅的幾何線條,所以來到小野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欣賞這些奇特岩石的外形,以及它們的紋路構造。

  8. 三、 小野柳(續)

  9. 參、臺灣東部-宜蘭 一、 地理位置 宜蘭縣位於台灣島的東北方,三面環山,只有東面瀕臨太平洋,其海岸北起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南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全長約101公里。 宜蘭縣海岸在北方澳以北呈平滑而略向內凹之弧形曲線,北方澳以南至南澳溪口海岸線則較為曲折。

  10. 二、 海岸地形特徵 北段從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因為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間有斷層通過,這條中央構造線延長至宜蘭平原以北的一段稱為礁溪斷層,所以這段海岸稱為礁溪斷層海岸,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大體成直線狀,只因海蝕作用而形成數個極緩之大小弧狀凹入,沿岸海蝕平台(abrasion bench)和單面山(custa)等海蝕地形非常發達。 中段從頭城鎮的北港口至蘇澳鎮北方澳,是蘭陽沖積海岸,主要由蘭陽溪沖積而成,全區為連續之沙丘與溼地,輪廓呈向西略為凹入之弓形,只有在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匯流後共同之出海口附近向東突出,呈尖嘴狀三角洲(cuspate delta),同時河口形成沙嘴(spit)及沙洲(sand bar),此種海岸地形是因為泥沙堆積旺盛之故。

  11. 二、 海岸地形特徵 北段 從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因為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間有斷層通過,這條中央構造線延長至宜蘭平原以北的一段稱為礁溪斷層,所以這段海岸稱為礁溪斷層海岸,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大體成直線狀,只因海蝕作用而形成數個極緩之大小弧狀凹入,沿岸海蝕平台(abrasion bench)和單面山(custa)等海蝕地形非常發達。 中段 從頭城鎮的北港口至蘇澳鎮北方澳,是蘭陽沖積海岸,主要由蘭陽溪沖積而成,全區為連續之沙丘與溼地,輪廓呈向西略為凹入之弓形,只有在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匯流後共同之出海口附近向東突出,呈尖嘴狀三角洲(cuspate delta),同時河口形成沙嘴(spit)及沙洲(sand bar),此種海岸地形是因為泥沙堆積旺盛之故。

  12. 二、 海岸地形特徵 南段 從蘇澳鎮北方澳向南延伸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宜蘭與花蓮縣界),是屬於蘇花斷層海岸,整段海岸由於蘇花斷層逼近海岸的影響,除了少數河口外,都是斷崖幾乎沒有平地。 蘇花斷層海岸 在宜蘭縣境的部分是從北方澳向南延伸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全長約44公里。整段海岸由於蘇花斷層逼近海岸的影響,海陸落差極大,除了少數河口有小規模的沖積扇或三角洲外,幾乎不見平地;較大的聚落如東澳、南澳、漢本、和平等地,就是位於河口沖積扇或三角洲上。南方澳的海岬與沙灘,是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地形, 南方澳就位於蘇花斷層海岸的北端,原本是個離岸島,後來因為沙洲順著沿岸流在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陸連島(tied island)。島嶼可藉著沙洲彼此相連,或與陸地相連,此種沙洲稱為連島沙洲,陸連島與連島沙洲構成沙頸岬。

  13. 三、 宜蘭的岸景 (一)、 礁溪斷層海岸        礁溪斷層海岸,由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全長約21公里。全段海岸是雪山山脈逼近海岸所形成的,平坦地狹小,約略呈東北─西南走向,由於和季風與洋流方向相同,因此侵蝕作用並不顯著,比其他侵蝕海岸平直得多,本段海岸有典型的海蝕平台地形。 1、海蝕平台 海蝕平台為海浪日夜不停地淘刷海崖,久而久之,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石,這種地形就稱為海蝕平台(亦可稱為波蝕棚),波蝕棚起初形成於潮間帶,而沿岸地區常可看到一些高出海面甚多的波蝕棚,則可證明該地區曾經有過地盤相對隆起的現象。

  14. 三、 宜蘭的岸景 (一)、 礁溪斷層海岸 2、單面山 單面山形成的原因,是由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沉積岩層,因造山運動的推擠而隆起、傾斜。傾斜的沉積岩受到海浪侵蝕及風化作用,上層地層的質地較硬,不易被侵蝕,下層地層較軟,受侵蝕而凹陷,失去支撐而崩落,留下上層較硬砂岩,形成不對稱的山形(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斜),就稱為單面山。 北關是單面山地形發育良好的地區,這種一面緩平,一個陡急的小地形是傾斜岩層分布地區最常見的地形。

  15. 三、 宜蘭的岸景 (一)、 礁溪斷層海岸 3、豆腐岩 岩石的形成過程或形成後受到壓力或張力的作用,產生縱橫交錯的裂隙,稱為「節理」。在北關一帶的砂岩都有平行排列且佈滿方格狀十分整齊的節理。這些節理大致由兩組交角約45至60度,排列在微微傾斜的岩層上,受風化或潮水的侵蝕,岩質較軟的部分則會形成裂縫,海水沿著節理裂縫不斷的侵蝕切割,脆弱的節理容易崩落,逐漸切出溝紋,就形成了格子狀一塊塊類似豆腐外形的岩塊,這就是所謂的「豆腐岩」,這些豆腐岩多呈現菱形,並分佈在單面山或海蝕平台上,這種特殊的海岸地形以北關、大里一帶最為常見。

  16. 三、 宜蘭的岸景 (一)、 礁溪斷層海岸 4、差異侵蝕的大小地景        在砂岩與頁岩互層的地層裡,由於砂岩較頁岩的岩性來得堅硬,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化作用或流水侵蝕之後,砂岩的岩層較為凸出,而頁岩的岩層則凹陷進去,有明顯的凹凸情形,因此稱為差異侵蝕。

  17. 三、 宜蘭的岸景 (二)、 蘭陽溪沖積海岸 蘭陽溪沖積海岸-蘭陽沖積海岸全線均為沈積形式的沙岸,主要由蘭陽溪及其支流宜蘭河、冬山河沖積而成,全段從頭城鎮外澳里的北港口至蘇澳鎮北方澳止,共36公里。本段海岸景觀較為單調, 除了河川的淤沙沖積,強烈東北季風更是深深影響著它的形成,例如蘭陽溪出海口的「沙嘴」,因為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在外海地區堆積而成的堤狀沙礫沈積,通稱沙洲 。 1、砂嘴 沙洲與灣口的一端相連,另一端深入海中自由堆積發展,稱為砂嘴。如果砂嘴軸線成直線平行於海岸而發育,則稱為單砂嘴;若受特別強大的潮汐或海流的影響,砂嘴就向陸地的方向彎曲,形成鉤狀砂嘴(hook, recurved spit);蘭陽溪口至清水海岸地區即為沙嘴地形。 當發育階段不同的狀砂嘴同時存在時,就形成分歧砂嘴(或稱複式狀砂嘴)。砂嘴繼續伸長成為砂堤,有時候砂堤可以封閉整個河口或灣口(如潟湖),被封閉的河川成為沒口溪(例如無尾港)

  18. 三、 宜蘭的岸景 (二)、 蘭陽溪沖積海岸 2、沙丘、沙丘帶 海岸沙丘的形成是陸地、海洋、大氣三者所共同塑造的,因此各項自然營力對沙丘的分布與形態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海岸沙丘的形成有四項基本要素為 (1)充分的沙源供給 (2)需產生足以攜帶沙粒的營力 (3)要有安定且坡緩的濱面 (4)合適且足夠的堆積空間。

  19.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蘇花斷層海岸根據海岸外形判斷為沈降型,但受構造線控制及強烈季風、颱風、海浪及河水不斷的侵蝕結果,形成許多海蝕地形,如海蝕洞凹壁,落石堆等,在觀音附近海岸有高20公尺,寬十幾公尺的海蝕洞,另外有岬角如烏石鼻等特別景觀區,而往東澳的途中有大理石出露,經多年開採,破壞了整個地形景觀及公路路面,此種不當開採方式應予停止。 台灣東部的斷層海岸,以蘇澳、花蓮兩大海港之間的蘇花海岸最為典型,臨海的斷崖有時竟高出海面千餘公尺,為全球所罕見,尤其是其中的清水斷崖更是形勢險峻,可和中部橫貫公路的太魯閣峽谷媲美,都是全國知名的觀光勝地。 其中蘇澳至烏石鼻一段是典型的谷灣型態,岬灣反覆出現,蘇澳灣南側之小島嶼,因連島沙洲的發育而與本島相連,形成典型的陸連島。日本人早在1922年利用這種優良條件在沙洲北側的溼地開闢了南方澳漁港。北方澳和南方澳兩個海岬環抱蘇澳灣是天然良港,是軍事、商、漁等多功能港市。

  20.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1、蘇澳港區 蘇澳港灣因北有七星嶺延伸的北方澳,南有南方澳陸連島,兩岬環繞有如蟹之一對巨螯環抱蘇澳灣,形勢雄偉自然天成,最佳的觀景點在台9公路(蘇花公路)上,大約在蘇澳鎮中山路右轉往山區起算1.5公里處有一個大彎道,在此俯瞰蘇澳港區,三澳風光一覽無遺,接下來的兩公里也有幾處彎道,可更接近欣賞南方澳漁港、筆架山(陸連島)及內埤海灘(沙頸)等特殊地景。

  21.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2、南方澳漁港 南方澳的舊名為「南風澳」,在地理位置上與北方澳對應於蘇澳灣,因南有海岬屏障,南風盛行時,可作為船隻的停泊灣澳,故稱為南方澳。 南方澳在築港前,是一片溼地,猴猴社人在此種植水稻,並以簡單的方法捕魚為生,從明治37年(1904)所完成的《台灣堡圖》,可顯示當時南方澳未建港前的聚落所在和港灣形勢。 沙頸岬地形是天然的防波堤,南方澳靠此一地形屏障的地利之便,形成一天然良港。

  22.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3、南方澳大橋 南方澳大橋是一座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的大橋,西起蘇澳港第12、13號碼頭東側,向東沿著圍牆北側築高架引橋,拱橋跨越漁港航道至對岸跛仔腳檢查站上方,直接通過陸連島的鞍部,抵達蘇澳港南堤起點,銜接現有環港道路。南方澳大橋造型特殊、結構別具風格,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單鋼拱橋。 南方澳大橋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造型優美的單拱橋

  23.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4、內埤漁港 「內埤」是指現在的南方澳第二漁港,昔日為溼地,相對於南方澳第一漁港,其位置較內側,因此稱為內埤仔,1955年將內埤開挖為第二漁港(圖 十四),俗稱內埤漁港。 沿著內埤路環繞漁港走到盡頭,看似無路,拐個彎沿著窄巷爬上斜坡,景色豁然開朗,真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平洋的沙丘,就是景觀開闊寧靜的「內埤海灘」,整片海灘係所謂的「連島沙洲」的地形,是內埤漁港的堅固屏障。 內埤漁港、海灘與陸連島

  24.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5、內埤海灘 內埤海灘呈弧形狀,整體地形(沙頸岬)分為海蝕與海積兩種:海蝕地形包括海岬、岩礁、海蝕崖等;海積地形則以細砂、礫石堆積而成的海灘為主,其堆積物之粒徑多大於2mm,應屬於礫灘海岸。 內埤海灘背山面海,為欣賞旭日東昇,弄潮聽濤的優美景點,也是夏日戲水浮潛的絕佳去處,假日經常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漫步徜徉於這段寧靜的海灘,所以有人把這片沙灘海灣也稱為「情人灣」

  25.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6、賊仔澳 從豆腐岬沿著造船巷往南走,到佳福冷凍食品工廠再往東行,巷道越走越彎曲狹窄,過了擁擠的福安新村盡頭,爬上斜坡通過林木茂密小丘(陸連島)的鞍部,即可發現此地別有洞天。 懸崖下有個小灣澳,因地形陡峭,位置隱蔽,可能是方便藏匿或走私才被稱為「賊仔澳」。 又相傳嘉慶2年(1797)春,有蔡牽攏靠沙崙,上岸打掠;12年春,又有朱賁謀佔為巢,來此竄泊,因此稱之為賊仔澳。

  26.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7、豆腐岬        豆腐岬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的防波堤,當地人稱之為「跛仔腳縫」,是天然的豆腐岩海蝕地形;海灣內有一處孤立的岩峰,因為地質構造與長久以來受風化侵蝕的結果,岩層節理非常明顯的展露出來。 其地形構造是由陸連島和沙洲連貫而成,又稱沙頸岬,因早期的岬灣內曾有兩塊巨大礁岩,其造型貌似豆腐,故稱豆腐岬。

  27. 三、 宜蘭的岸景 (三)、 蘇花斷層海岸 9、烏石鼻、粉鳥林海岸        蘇花斷層海岸北段從北方澳、蘇澳灣、南方澳陸連島、烏岩角、東澳灣、烏石鼻到南澳溪口,其間海岬、海灣交替出現,其中最美麗而特具幾何外形的海岬就是烏石鼻了。根據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圖判讀,它的位置在東澳溪口和南澳溪口之間,是一座向東突出於太平洋的狹長海岬,將這段海岸分隔成南澳灣與東澳灣,海岬最高點海拔177公尺,狀似一隻烏龜頭,並且具有非常對稱的鼻狀外形。 烏石鼻地質岩層屬古生代的大南澳片岩,是台灣最古老的地質,由於組成岩體為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較周圍的片岩堅硬,在差異侵蝕作用下,抗蝕力強者凸出成為海岬,弱者凹入成為海灣。這塊凸出的海岬經年累月受到風吹雨打,尤其是劇烈海浪的沖擊琢磨,逐漸形成今日這般模樣。海岬邊坡陡峭,崖腳及淺石灘上堆積有許多崩落的大石塊,反映著不斷進行中的劇烈波蝕作用及邊坡崩坍作用。此地所產的白雲母,是台灣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雲母類礦物,常有愛石者前來尋找奇石。由於其地形的陡峭險峻,此處仍保留相當完整的林相,屬亞熱帶矮闊葉樹林,是台灣櫟樹原生地,同時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

  28. 肆、臺灣東部-花蓮 一、 花蓮海岸地形 花蓮東岸的海岸線長有124公里,由於有多條河流出海,造成種類眾多的海岸景觀,其中以斷崖峭壁為最險峻的景觀,特別是和平溪口南邊的清水斷崖,高1000公尺以上,是蘇花公路上的知名景點,也常因雨造成崩塌而道路中斷。 此外,在花蓮縣南方的石門海岸區,屬於堅硬的礁岩岸區,有相當多海蝕的景觀,再南方一點,還有石梯坪,此地的岩盤如石階般伸入海中,亦有許多海蝕溝、海蝕崖、海蝕平臺、隆起珊瑚礁等,其中壺穴景觀堪稱台灣第一。 東部地區由於菲律賓海板塊的持續擠壓之下,是台灣島陸升速率最快的地區。生長於海岸邊的現生種珊瑚,在剛離開海平面時,即被海浪所攜帶的石粒在其中進行鑽蝕作用,再配合其它的風化作用,形成壺穴。

  29. 二、 石梯坪 石梯坪的地層結構,主要是白色的凝灰岩,及火山集塊岩所組成。其地形景觀是火山集塊岩長久受海蝕作用後再隆起的海階。由於岩層間的軟硬度不同,軟的凹陷進去而硬的外凸出來,才造就出有如階梯式的外貌。

  30. 三、 海岸情況 花蓮縣位於本省東部,面臨太平洋,海岸線全長約175公里,為全省海岸線最長的縣分。北起和平溪,南至秀姑巒溪口以南之靜浦。立霧溪以北屬斷層岩岸,花蓮溪口以南為海岸山脈東側,坡度陡峻,海岸地形變化較小,因此轄區內之海岸整治大部分在立霧溪口至花蓮溪口間,尤其是美崙溪至花蓮溪口段為花蓮精華地帶,與花蓮港相連,近年沿岸侵蝕地形變化較大,並危及到花蓮市北濱、南濱、化仁一帶居民之生命及財產。 四、 海岸侵蝕 花蓮海岸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歷年均受到太平洋低氣壓所形成之颱風巨浪侵襲。 在立霧溪口以北因屬斷層岩岸侵蝕較緩,在花蓮溪口以南屬海岸山脈之岩石海岸,侵蝕速度亦較緩。 又因早期各河川輸砂量豐沛可彌補沿岸之侵蝕,以及時代與環境的不同,鮮少引起注意,民國六十九年花蓮港擴建計畫實施,又因近年來工商發,各項建設擴展迅速,各河川砂石隨之大量開採,造成河川輸砂量之減少,因此花蓮市郊之北濱、南濱、化仁一帶海岸變化加劇,海岸線侵蝕嚴重。

  31. 五、 各地段之特質 (一)、 和平溪: 溪口以南至立霧溪口以北段屬斷層岩岸,略呈東北往西南走向,大致與中央山脈之走向平行,山勢險惡直逼太平洋,海岸偶有少許砂礫土質海灘,主要岩類包括片岩、變質石灰岩(亦稱大理石)及片麻岩三類,該段岩質較硬,因此海岸侵蝕自然較不明顯。 (二)、 立霧溪: 溪口至花蓮溪口段為片岩沖積層與砂礫土,歷年受到太平洋巨浪之沖擊,岸邊陸地逐漸後退,因此本段亦屬侵蝕海岸。七星潭奇萊鼻以南至花蓮港段為珊瑚礁海岸;美崙溪口至花蓮溪口段屬砂土質,為砂礫土質海岸,地勢較為平坦,砂土質粒徑小,禦浪能力薄弱,亦同屬侵蝕海岸。 (三)、 花蓮溪: 溪口以南為多層山岩峭壁之岩石海岸,砂灘少而參雜於山岬之間。海岸常見海蝕坪台,或為海浪侵蝕成谷溝,或為海水沖擊切割而成方形岩塊。本段海岸線仍相當平直,由於地殼在更新世時之不等量上升造成梯田狀地形,浮升之珊瑚礁及窄而深之岩石峽道海蝕溝隨處可見。石梯坪段有較為嚴重之侵蝕。

  32. 伍、花東海岸 一、 花東海岸三大地形 花東海岸地區由於是由兩個不同地塊衝撞的結果,所以造就了花東地區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地形景觀,主要可以概分為三大地形: (一)、 海岸地帶 1. 海岸階地 海岸階地是向海洋方向緩慢傾斜的平緩斜坡,一般在頂部有數公尺的礫石層覆蓋,大部分為聚落或農耕集中地區。在同一地區階地的層數可以達到數層,高度最高可達150公尺左右。 2. 隆起珊瑚礁區 在石梯坪、大港口、三仙台、成澳廣與小野柳附近,有塊狀生於緊密的安山岩集塊岩上,呈崎嶇外型的,也有長於岩石上零星分佈的,還有直接附著在海灘上的大小礫石塊上的珊瑚礁隆起塊,那是一些已經死亡的珊瑚所集聚而成。 3 隆起岩台區 岩台是經由海浪長期侵蝕堅硬的海岸的產物,大都呈平臺狀。花東海岸岩台地形主要分佈在新社、豐濱、靜浦、石雨傘和小野柳等地。

  33. 一、 花東海岸三大地形 (二)、山區地帶 位於花東縱谷東側的海岸山脈可以分為北、中、南三段。 北段為秀孤巒溪以北的花蓮縣境內,一般高度皆低於一千公尺 秀姑巒溪至成功之間為中段,因為地盤上升運動和當地岩石種類及性質關係,山勢較高,最高達一千六百公尺左右。 成功以南為南段,一般海拔高度又低於一千公尺。 (三)、海岸山脈的河流水系 分為花東縱谷水系和海岸水系。 縱谷中,自北而南有花蓮溪於花蓮市附近出海、秀姑巒溪穿過海岸山脈於大港口出海和卑南溪在臺東市郊注入太平洋。另外,海岸水系皆為發源於海岸山脈東側山坡的順坡河,約有二十於條,但大都短而落差大,所以效益不大。

  34. 二、 花東海岸地質構造 (一)、地史 據研究海岸山脈早期乃由火山噴發、岩流和火山碎屑所堆積而成。 (二)、地層 花東海岸地區常見的地層由老而新包括都巒山層、大港口層、奇美層和階地堆積層、沖積層、沙丘和隆起珊瑚礁等。花東海岸山脈本身幾乎全由新生代中新世(七百萬年至二千六百萬年)的地層所構成。 1. 都巒山層: 以安山岩質的礫石為主的火山集塊岩和堆積其上的石灰岩地層為主,最容易觀察的地點為八仙洞和橫跨馬武窟溪的東河橋下及橫跨秀姑巒溪的長虹橋下。 2. 大港口層: 火山活動及集塊岩生成之後,分佈最廣,主要以頁岩為主,另外夾有砂層和礫岩層的地層結構。因為含有頁岩最多,而頁岩乃是一種乾燥時堅脆,潮濕時變軟的岩質,所以是造成乾燥時造成地面揚塵,雨後道路泥濘不堪的主因。豐濱附近道路常受到此一現象的干擾。

  35. 二、 花東海岸地質構造 (二)、地層 3. 奇美層: 沈積在大港口層之後,主要以黑色砂岩和頁岩的薄層互層,主要出露地在海岸公路的南段。 4. 利吉層: 為地質界爭論最烈的地層,主要以泥層為主,另外加雜著大小不一的岩塊,一般認為此一地層為地殼碰撞的結果。就地形上,泥層為導致惡地地形(月世界)的發育地點。 5. 中新世後的年輕地層 中新世後的年輕地層在海岸公路的沿線路旁經常可見,包括了階地堆積層、沖積層、沙丘和隆起珊瑚礁等。

  36. 陸、臺灣東部-台東 傳說中台東為呂洞賓在蓬萊仙島上的修真之地,西望群山雲天幽邈,懸崖峭壁雄渾蒼勁,東部海岸線延清靈,奇巖嵯峨壯麗,在海天一色間,宛如人間仙境。 台東在清代被稱之為「後山」,同治十三年設立「卑南廳」,境內主要地形為高山、縱谷、平原與海岸,重山峻嶺自西向東緩降,中央山脈山區內河川上游多為縱谷,坡陡水急,河川貫穿全境,切割山壁所造成之峽谷;關山、卑南主山、知本主山、大武山…等海拔高度高達2900至3600公尺,梵宇、飛泉、農合田園錯落,細緻與粗獷融為一體。 而東部海岸則狹長而富有變化,奇巖突立,浪花皎白,在碧海藍天中揉潤著東部特有的純樸,形成海岸公路獨特的風情。

  37. 一、 地理位置 台東縣位於台灣之東南隅,東臨5,000m深的菲律賓海盆,西倚平均2,500m高的中央山脈中段主稜與花蓮縣為鄰;西邊與高雄縣、屏東縣隔著中央山脈主稜為界。整體外型類似面北之臥獅,又似向北匍匐前進之蝸牛。   全縣面積3,515平方公里,佔台灣面積之9.78%。幅員之廣,僅次於花蓮縣與南投縣,居全台第三位。 東部地區以海岸與山脈為主,位處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交接處之前簷;經數百萬年來二大板塊推擠之造山運動,以及河川切割、侵蝕、沖積,海浪衝擊等天然地質作用,形成了台東地區在山與海之間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質景觀。   台東西側之山脈,坡度陡峭,氣勢雄偉壯觀,並頗富靈秀之氣;其間時有斷崖之處雲煙渺茫,或經河川橫切為奇峻之峽谷;在山脈與海岸之間,可見縱谷與平原交錯,令人讚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東部海岸以礫石灘、沙灘、岩岸、珊瑚礁為主,其中以三仙台以及小野柳最為壯觀而獨特;全區遍佈海蝕平台、壺穴、海蝕溝…等海蝕地形;此外,陸上罕見之海蝕洞、海蝕凹居更為地質學上陸地隆升現象之最佳佐證。

  38. 二、 地質 地質景觀是台東重要之景觀資源之一,可區分為中央山脈區、海岸山脈區、縱谷平原區及火山島區: (一) 中央山脈區   中央山脈山脊部份,因地層遭到劇烈擠壓,岩層近乎直立,所以雖然岩石結構堅硬密實,節理分明,但在坡地上易導致崩塌。而在東側山脈部分,新武附近地區為結晶石灰石,並有大理石峽谷,在利稻東北方有火成岩體外露;此外,南橫公路沿線有豐富的近代堆積物,特別是利稻、霧鹿,均為近代河岸階地。 (二)、 海岸山脈區   為一急速下沈、沈積、大規模火山活動、及海底崩移運動的區域,故造成今日多火山岩、淘選度較差的沈積岩、和混亂無層理的積岩層之現象。在濱海公路行經的地質構造包含有褶曲、斷層、岩層的走向傾斜等,另有現代沖積層、沙丘及隆起珊瑚礁等。所造成之特殊地形景觀有:

  39. 二、 地質 (二)、 海岸山脈區 1. 泥火山   在海岸山脈西南段的泥火山,沿著海岸山脈斷層的東側延伸,分布零散。 其特徵有三: 1、有泥岩層的分布,以供應噴發泥漿的來源。 2、有天然氣外洩。 3、有斷層等通路可供氣體與泥漿湧出。 2. 月世界   又稱「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泥岩地區內;在利吉到富里一帶有一修長的惡地地形分布區。 3. 火炎山   台東的卑南地方有此地形的存在。它們通常具有尖銳、鋸齒狀的山峰、陡峭甚至垂直的邊坡、深而窄的溝谷。因土質不佳且不穩定故植物難以生長,而常顯得光禿禿。

  40. 二、 地質 (三)、縱谷平原區 主要由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崩墜之岩礫堆而成。後經陸地崩塌,海山退落,舊河床淤積之漸次變遷,成高低不等之河岸階地,及主要由沖積層所構成之河口沖積扇。 (四)、火山島區 蘭嶼為第三季海中火山,因隆起作用而形成,因海蝕劇烈,所以到處都有斷崖絕壁或奇巖怪礁。   本縣位於東部斷層地震帶上,為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交接處,故地震頻繁,可是因能量釋放朝花蓮的方向,所以少有震度強之地震發生。

  41. 柒、綠島 綠島舊稱火山島,雞心嶼與青仔嶼,外圍成不正整四角形,全島丘陵縱橫,坡度30%以上之土地約佔60%。最高點火燒山(281公尺)、阿眉山(276公尺)居於島之中部。本區為菲律賓海板塊前緣之火山島,熱帶之北限,有台灣最典型的熱帶雨林與珊瑚礁生態。又是歐亞大陸與南洋群島生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帶,蘊育出特殊的生態相與諸多特有種、珍稀種生物。   本島為一矩形之火山島,四周海岸為裾狀珊瑚礁所圍繞,潮線以下全無沙灘。入陸則層巒深谷,臨海之地,僅在西北區有沖積之帶狀平地外,餘均為起伏不平之丘陵,環島台地多在五十公尺以上,宛如一座突出海面之岩堡。三峰環拱之東北那構成一小平原,為全島最主要之耕地,南那峰巒聳峙,斷崖峭壁,狀極險峻,西北那逐漸傾斜,為沖積之帶狀平原海灣。 本島海岸狀況不一,西海岸為一海灣,西南隅為砂質堆積平地,東南方則多海崖。本島之地質以安山岩與集塊岩為主,年代始於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安山岩為火山岩,集塊岩則為海底火山噴發與原有沈積岩石所形成。一般山坡地帶地表土層淺薄,僅有在平原、台地及稜線上有較深厚的紅棕壤土及灰化紅黃壤土。

  42. 一、地理地質 • 山 峰 • 綠島的山嶺低矮,呈切割台地狀,未見突出之山峰。 • 二 方 山 • 由於地質年代間歇性的隆起,綠島、蘭嶼都有高度不等的海階台地出現。 • 部份呈方山地貌。 • 三 丘 陵 • 綠島面積狹小,雖溪流深切,海崖陡立,惟山體高度不大,整體地貌介於丘陵 • 與台地之間。 • 四 石灰岩洞 • 綠島觀音洞為隆起珊瑚礁長年受地下伏流水侵蝕而成的類石灰岩洞,洞中有小 • 規模的鐘乳石與石筍。其中一座石昏狀似觀音座像,以之為名。

  43. 二、地理景觀 (一)龜灣 龜灣位於綠島西南岸,潮間帶為珊瑚裙礁散佈著許多突起大礁石,淺水域的地形充滿海蝕礁柱、洞穴、拱門等,水深6公尺以下地形更形複雜,有珊瑚礁丘、海蝕溝、礁穴,許多軟珊瑚覆蓋在礁石表層;其他魚蝦貝類的生態景觀與南寮灣相似。適合初、中級水肺潛水。

  44. 二、地理景觀 (二)南寮灣 南寮灣位於綠島西岸,潮間帶寬約20至30公尺的廣闊礁台,接連著平緩的珊瑚礁斜坡,珊瑚礁丘、礁柱和海蝕溝等,地形頗富變化。軟珊瑚種類生長茂盛,覆蓋率佔50%至70%,是綠島「海洋花園」的精華所在。在龜灣與南寮之間,常有礁岩中間裂延伸四、五公尺之深,岩壁上覆滿軟珊瑚、海扇、海綿,景觀極為美麗。此海域適合浮潛和初級的水肺潛水,不過在離岸一百公尺外水已相當深,海流終年湍急,不利於潛水。

  45. 二、地理景觀 (三)大白沙 大白沙位於綠島的最南端,沿岸水深超過20公尺以上有很多大型礁石聳立,甚至超出水面;在離岸50公尺和250公尺遠的海面上,就可看到兩處巨礁的指標;由於礁石地形變形多,有著巨大的團塊珊瑚分佈,潛水人鑽人洞裡可看到許多生物棲息在裡面。火珊瑚在此密度很大,其水螅體具毒性,不慎碰觸會引起火熱般的痛癢。適合中、高級水肺潛水。

  46. 二、地理景觀 (四)朝日溫泉 溫泉位於綠島的東南角,處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潮間帶遍佈著許多的垂直向海的海蝕溝,也有許多大礁石遍布在沙底上,海床緩慢向下降。礁石上覆蓋的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較少適合初、中級水肺潛水。

  47. 二、地理景觀 (五)海參坪 海參坪位於綠島東岸,海陸交接處是一大片峭壁,海岸盡是礁石,海底也佈滿珊瑚和大型卵石。由於海底地形複雜,海流也多變化。在近岸水深4公尺處珊瑚分佈較多。整體來說,此處的海底景觀較缺乏亮麗特色。適合中、高級水肺潛水。

  48. 二、地理景觀 (六)樓門岩 樓門岩位於綠島東北角牛頭山的外海,為油子湖集塊岩立巨岩,外覆珊瑚礁岩。此處海底地形與前述南寮灣、大白沙、中寮灣珊瑚礁台緩傾地形大不相同。牛頭一帶的海,崖直直落下數十公尺深的海底,大塊岩礁散置,海中懸崖、峭壁、峽谷地形甚為常見。樓門岩外,鄰近的青魚岩、飛岩都是高達數十公尺的巨大岩礁出露海面者。除尋常的珊瑚及魚類外,這裏最具特色的是體色鮮麗的紅色、橙紅色海扇,扇形群體常成片成片附著崖壁,上伸展平面垂直於海流,以便有機會獲取更多食物。

  49. 二、地理景觀 (七)公館 公館位於綠島北岸,本海域受東北季風影響很大,海底礁石林立,地形複雜多變,近岸海底和大礁石之間為礁岩平台地形。整體而言,覆蓋在礁石上以團塊和表覆形石珊瑚為主,景觀較單調。適合浮潛、初級水肺潛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