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

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 2013.10.21 (復旦大學哲學院)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 苑舉正. 亞理斯多德的問題. 亞理斯多德在他的三段論證式中,強調的是演繹的知識,因為知識可以展示 ( apodeixis ) 。 但是 ,演繹的知識基礎是歸納發的應用,因為所有的大小前提均來自於歸納法的應用。 歸納法就是有問題的!. 亞里斯多德作 了不應該作的假設. 在歸納法有問題的情況下,亞里斯多德卻提出他的「 本質論 」。 亞理斯多德認為解釋一個自然現象的關鍵在於瞭解該現象的「本質」。 以「本質」作為科學解釋的基礎。 這是「過頭話」!. 亞理斯多德的科學解釋.

Download Presentation

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邏輯實證論的背景與內涵 2013.10.21 (復旦大學哲學院)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苑舉正

  2. 亞理斯多德的問題 • 亞理斯多德在他的三段論證式中,強調的是演繹的知識,因為知識可以展示(apodeixis)。 • 但是,演繹的知識基礎是歸納發的應用,因為所有的大小前提均來自於歸納法的應用。 • 歸納法就是有問題的!

  3. 亞里斯多德作了不應該作的假設 • 在歸納法有問題的情況下,亞里斯多德卻提出他的「本質論」。 • 亞理斯多德認為解釋一個自然現象的關鍵在於瞭解該現象的「本質」。 • 以「本質」作為科學解釋的基礎。 • 這是「過頭話」!

  4. 亞理斯多德的科學解釋 例如:當問到為什麼火焰都是向上揚升時,理由是火焰的本質是最輕,所以向上,並在空氣之外形成一圈圍繞空氣、海洋與地球。 這是當時的天文觀,卻也符合「經驗的觀察」! 4

  5. 培根的批評 培根認為古典科學家是以自己的想法來規劃自然現象,他們任意賦予自然現象各種本質,空談各種理論,卻從來不曾真正觀察自然,追求真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亞理斯多德。 5

  6. 培根的批評 培根在《新工具》(The New Organon,1620)中,反對當時以亞理斯多德科學理論為主的傳統,提出現代科學是依照「歸納法」進行的科學哲學。 6

  7. 培根的批評 培根認為: 他(亞里斯多德)事實上先作了決定,並沒有適當地參考經驗並將經驗作為決策與定理的基礎;在獨斷式地做了決定之後,他還利用周遭經驗,並使其符合他的決定,使其成為俘虜。 7

  8. 培根的批評 培根批評亞理斯多德置理論結構於經驗觀察之上。 我們應當瞭解自然中的規律,而不應擅作主張,強加人為結構於自然之上。 8

  9.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 構成現代科學方法的主要基礎 • 被視為探討科學哲學的起點 • 刪除歸納法的四個部分: • 無預設的觀察 • 分析與比較觀察 • 結論出自然現象中的規律 • 用實驗檢證結論 9

  10.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以調查「發熱」的本質為例: 蒐集所有會產生熱能的事例&描述「發熱」的特徵(例如太陽光、摩擦物體、熱氣、溫泉、烈酒、藥草等)。 蒐集與描述類似例子中,卻不發熱的情況(例如月亮與星星的光、未經過燃燒區域的空氣、泉水、淬取的液體等)。 10

  11.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再針對「發熱」的不同程度進行觀察與描述。 依照這三種調查結果,比較出哪些「發熱」的特徵存在於所有的調查對象中,哪些只是偶爾存在,或是存在於哪些特定的條件之下。 11

  12.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比較的結果:哪一些特徵會存在於所有「發熱」的例子中,卻不存在於所有不發熱的例子中。 發現某些特徵是產生熱的基本關鍵。 當這些關鍵出現的程度也反映出不同發熱程度時,就可以針對「發熱」的原因提出結論。 12

  13.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培根認為「發熱」是自然物體中小粒子運動的結果。 這同時也解釋為什麼在「摩擦物體」的例子中,找不到不發熱的反例。 13

  14.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因此,這個結論等於在「摩擦運動」與「發熱」之間建立因果關係; 只要我們對自然物體進行摩擦運動,發熱的現象就會隨之而生。 14

  15. 培根的刪除歸納法 • 刪除歸納法包含兩種刪除錯誤的可能性: • 1.以中立與客觀的觀察為基礎。 • 2.以正反兩面的方法分析觀察資料,對比與發掘真正導致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 • 前者刪除了所有阻礙中立觀察的臆測與想像,而後者刪除因為發現幾項相關特徵,就貿然提出錯誤結論的可能性。 15

  16. 培根的方法論成就 16 培根的方法論成就,不但為科學的本質作了關鍵性的定義,也肯定了「經驗觀察」在科學中的地位。 問題是,它「肯定」了什麼? 培根的方法論,肯定感覺經驗作為知識的基礎。 這沒有錯,但錯在如何表達感覺經驗?

  17.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17 邏輯實證論是1920年代於維也納所發展出來的科學哲學學派。(該學派也因地名之故被稱之為「維也納學派」)。 由許多哲學家所組成的學派,其成員定期聚會,各持己見,相互論證,但並沒有哪一個特定的人、或哪一種特定的思想可以代表整個學派。 維持多元的發展,但是「反形上學」卻是所有成員共同具備的基本立場。

  18. 反形上學? • 所謂的「反形上學」,不僅是反對傳統哲學,也反對所有缺乏經驗基礎的假設。 • 這些假設除了神存在的預設之外,還有:本質主義、先驗的直覺、對現象的確認等。 • 另外,邏輯實證論者還反對一切思考下的固定概念,例如,意識型態、固定成見、約定俗成等。 • 只有經驗才是證實的根基。

  19.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19 因為是以經驗為主,所以邏輯實證論者強調,「觀察」作為知識基礎的重要性。 觀察以語句為代表,稱為「觀察語句」。 「觀察語句」在什麼程度上,「真正代表」經驗,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決定知識的基礎,也可以做一個明確的標準,區分真正的知識與偽裝的知識。 觀察本身不足以被認定為知識的基礎。

  20.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0 • 石里克(M. Schlick, 1882-1936) 作為代表: 知識論的主要議題,不是探討事物本質的真實性,而是分析語言的邏輯結構性。 探討某件事物的真實性,就等於陷入一種形上思維,因為我們沒有可能在經驗的基礎上,證實事物的本質為何(所有我們能認知的只是經驗內容 )。

  21.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1 判斷經驗知識的認知條件:「證實原則」(the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 提出「證實原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科學與偽科學。 通過這個原則,邏輯實證論者希望能因而將科學語句所包含的意義精確地定義出來,也能夠將含混在科學範疇中的偽科學語句辨識出來。

  22.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2 邏輯實證論者將有意義的命題分為兩類: • 純形式的命題,就像是在數學與邏輯中所使用的分析命題。 • 描述事實的綜合命題,它們是可以透過經驗而加以證實或證偽的命題。 • 這兩種命題組成科學知識所包含的所有命題。

  23.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3 如果一個語句在形式上無法判斷它為真或為偽,同時在經驗上又無法證實它是否為真時,邏輯實證論者認為這種語句不具有成為命題的條件。 這種語句所表達的是一種情緒、感覺、信念、價值等不具有被客觀證實的內容,它們是不具「科學意義」的。

  24.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4 在哲學論述的語句中,有些指涉的對象或者是絕對的觀念、或者是超驗的個體、或者是玄思的特質、或者是某人的命運等。 它們是有關形上思維的語句,必須將它們排除在哲學範圍之外。

  25.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5 邏輯實證論者不是認為所有形上思維都應當被拋棄;他們只是強調,因為所有這些形上語句都不具有被判斷為真或為偽的可能性,所以它們無助於知識的成長。 哲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將不具認知意義的語句分辨於知識的範疇之外。

  26. 邏輯實證論的「證實主義」 26 • 石里克說: • 然而,在日常語言中我們卻都能夠做出證實的認定。 例如:我說「我面前有一棵樹。」 • 石里克:有關知識本質的問題,就是有關語言結構的問題。掌握語言認知事物的結構,我們就解決了知識的問題。

  27. 石里克基本假設的來源 27 • 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邏輯哲學論》: • 一個基本語句(an elementary statement)為真的前提要件, • 就是它必須符應於一個絕對的簡單事實(an absolute simple fact)。

  28. 石里克基本假設的來源 28 • 他對石里克的影響: • 事物本質是一個超越經驗認知的問題,但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卻能夠表達我們在經驗中所呈現出來的認知內容。 • 我們不但因為語言而表達外在世界的內容,甚至因為語言而能夠相互有意義地交談。這些「意義」從何而來?

  29. 石里克的主張 29 語言之所以能夠傳達意義,是因為語言的結構與世界的結構之間有符應的關係。 語言描述了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所有語言所不能描述的事物,就不是我們所能夠認知的事物。 因此,能夠被語言所描述的內容,就是產生意義的先決條件。

  30. 石里克的主張 30 • 然而,這樣的「認知」尚不足以確切說明「科學意義」為何的問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需另外附加三個條件: • 意義清晰的條件 • 意義證實的條件 • 意義傳遞的條件

  31. 意義清晰的條件 31 要確定一個命題的意義是清晰的,我們必須要能夠說出在什麼條件之下,這個問題可以被肯定或是被否定。 一個命題必須是在描述一個事實(或一個事態),否則這個命題即為偽。

  32. 意義清晰的條件 32 石里克:「字詞的意義必須最終是要能夠被顯示的(shown),它必須是所給予的(given)。」只要這個被給予的事實是能被指出來、被說出來、被顯示出來,自己和旁人之間就因而有一個共同的參考基礎。 這個基礎使得命題的意義變得清晰。

  33. 意義證實的條件 33 如果「真偽判斷」與「意義認定」的關係能夠被確定,也就等同於發展出「證實」的方法。 命題經由定義的過程,將其所包含的字詞轉換為不能再被定義的字詞;同時它們的意義能夠直接被指出來。

  34. 意義證實的條件 34 一個命題是「真的」或是「偽的」的判斷標準就是: 在定義的標準下,字詞與所指涉事物之間的關係存在或是不存在。如果這個關係是存在的,那麼我可以接受這個命題所確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否之,這個命題所確定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35. 意義傳遞的條件 35 石里克舉例:「在月亮的另一端有一座三千公尺高的山」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 我們不需要真的登上月亮去證實,只要指出證實這句話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可以被證實為真或為偽,他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

  36. 意義證實的條件 36 但一個命題的意義並不需要我們在實際上透過證實的方式來顯現;而是要能夠針對一個特定命題,指出它如何能在經驗的基礎上成為有意義命題的條件。 透過檢驗這些條件的結果,就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一個命題為真或為偽。

  37. 意義傳遞的條件 37 重點在於「一座三千公尺高的山」這句話所包含的字詞足以使它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命題。 因為所有組成語句的字詞意義都可以被證實。由這些字詞所組成的命題也一樣是有意義的。這些字詞所包含的意義已經因為「證實原則」,傳遞到一個無法直接被證實的命題上。

  38. 意義傳遞的條件 38 一個命題是否能夠符合證實原則的要求,應當是一個「邏輯的關係」,而不是一個「事實的關係」。 即:「證實」可以不必實際上去從事一件驗證的行為,但必須是在邏輯上有從事這個行為的可能性。 例如,科學命題超越了經驗能直接做證實的範圍,卻依然可以在證實原則的運用下,成為有意義的命題。

  39. 石里克的基本理念 39 運用證實原則釐清命題的意義,同時將科學理論中的假設,透過意義傳遞的原則間接地與基本命題聯繫在一起。 科學的意義在於它的客觀經驗基礎,也解釋了它的普遍有效性。 證實原則的運用達成了區分科學與偽科學的目的。

  40. 明天,我們要討論波普的否證論及其批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