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十一五”总课题开题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十一五”总课题开题报告. 陈丽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 :58800558 Email: lchen@bnu.edu.cn http://chenli.bnu.edu.cn/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1. 2. 3. 4. 总课题研究问题提出. 总课题申请国家课题概述. 总课题开题论证. 子课题申请建议. 内 容. 5. 子课题管理办法. 一、“十一五”学会课题选题的考虑. “ 十五 ” 期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有的基础 国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现状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十一五”总课题开题报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总课题开题报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总课题开题报告 陈丽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58800558 Email: lchen@bnu.edu.cn http://chenli.bnu.edu.cn/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2. 1 2 3 4 总课题研究问题提出 总课题申请国家课题概述 总课题开题论证 子课题申请建议 内 容 5 子课题管理办法

  3. 一、“十一五”学会课题选题的考虑 • “十五”期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有的基础 • 国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现状 • “十一五”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 “十一五”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4. “十五”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展 • “校校通”工程取得进展, 新型学习环境初步构建 • 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学生创新活动丰富活跃 • 数字资源逐步丰富,制定了元数据规范 • 媒体及资源应用于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 • 相关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形成了研究和实践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 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实践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 现代教育理念广泛传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关注

  5. 国内外研究现状特点分析(一) •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研究,考察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变革性影响 • 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的研究,注重从学校信息化物理环境入手,重点探讨信息技术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其环境构建的技术细节 • 以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为主题,重点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关注学校教师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变革,及其手段和方法

  6. 国内外研究现状特点分析(二) • 以教学资源为着眼点,对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建设以及资源的应用进行探讨,考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应用 • 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以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 •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活动的探究,如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等学与教方式的考察,比较集中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和学生学与教方式变革的研究

  7. 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足(一) • 理论研究过分地集中在术语、定义和形式的辩识上而缺乏实际意义,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学习绩效的探索没有重大的突破,从学习理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还十分欠缺 • 借用普遍意义的信息化研究模式,对教育信息化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即缺乏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深入探讨,而对技术环境的讨论较多,没有形成成熟的分析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变革问题的理论框架

  8.  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足(二) • 多数研究侧重于教师的“教”,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对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考究不够,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绩效考察非常缺乏 • 一线教学实践人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数集中于朴素的教学过程描述,缺乏足够的理论提升,因此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指导意义有限。

  9. 研究现状总结 • 教育信息化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全方位改革传统教育,是将信息技术和学校教育教学结合,通过深层次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绩效的真正提高 • 已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和学习领域相关研究很难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提供全面、科学、系统的支持

  10. “十一五”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趋势 •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学习环境建设任务重点不同 • 资源建设重点将是:调整结构、以支持”学”的资源为主、探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长效机制 • 能力建设重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 课程教学变化趋势: • 课程整合与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 从一般应用模式向考察具体学科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转变 • 学习与教学方式变革 • 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变革趋势:从局部信息化向整体信息化转变 (整体规划、管理与决策信息化、科学评估、协调发展)

  1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 发展规律的认识:阶段和工作重点 • 文化认识:各种先进理念在中国学校应用的正确方法和局限性 • 学与教的方法:具体学科的有效方法 • 评价:学校信息化的整体评价和学习绩校评价) • 媒体:各种新技术如何转化为符合信息化需要的媒体 • 管理:学校信息化领导和管理的方法

  12. 二.总课题申请国家课题概述 • 课题类别:“十一五”教育学会课题和“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课题 •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 • 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 • 课题研究时间:2007.1-2009.12

  13. 三.总课题开题论证 • 课题研究目标 • 课题研究假设 • 课题研究内容 • 课题创新之处 • 课题研究方法 •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课题的预期成果

  14. 课题研究目标 •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实践模式及变革规律研究 • 构建支持新型学与教方式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 •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及机制 • 以学生绩效为视角,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 • 构建科学而可操作的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 研究新型教学和学与教方式的应用条件和推广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实践研究

  15. 课题研究假设 1.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注重硬件环境建设,转向更注重将信息技术和教与学结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变革。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必然产生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 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将发生变化,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应具有不同模式的新型教与学方法。

  16. 课题研究内容 • 比较研究 • 理论和方法研究 • 环境和工具研究 • 实践模式和机制研究 • 监控与评价研究 • 管理方式 • 应用与推广研究

  17. 1.比较研究 (1)国际比较:国际比较将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形式,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在国内外的异同,进而结合中国实际,结合本课题的具体研究问题,厘清有关概念,为科学客观地研究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问题奠定基础。 (2)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将对比目前关于学与教方式变革及绩效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方式之间的关系,发现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明确课题研究理论成果的正确定位,保证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18. 2.理论与方法研究 (1)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理论分析模型,探究其实践模式,通过建构和解构思想,对学与教方式进行重新建构,使其标准化和模型化,特别研究信息技术环境能有效支持的新型学与教方式,以及学与教方式对环境的要求。 (2) 学习绩效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从培养信息时代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分析学习绩效在传统教学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时的不同内涵和外延,构建学习绩效评价在新型学与教方式中的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学校的实践,分析学习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特点。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规律及趋势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跟踪记录,构建合理而有效的模型和指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原因、过程、机制、结果等规律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19. 3.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教与学环境及工具的研究 (1) 中小学校教学资源配置方案及学科教学资源应用模式的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学资源配置情况及其需求,结合国家宏观层面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思路,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设计和开发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配置方案,并以学科教学为着眼点,研究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模式。 (2) 支持新型学与教方式的教学环境及认知工具的研究:深层次分析新型学与教方式对教学环境及支持工具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符合新型学与教方式实践的教学环境及认知工具。

  20. 4.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实践模式及机制研究 (1) 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技能,以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体,研究其培养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研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2) 学校间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组织机制的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外学校间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现状及特点,基于一定教学设计原理,设计和组织学校间学生协作学习活动,形成一套包括协作学习的选题、协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协作学习的管理机制、协作学习的支持、协作学习的评价与激励等内容的协作学习活动组织开展的机制。 (3) 学校间教师远程教研和远程协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间教室远程教研和协作教学的平台,设计和组织教师参与有指导和持续支持的教研活动,尝试应用远程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展开协作教学并予以支持和评价,形成学校间教师远程教研和远程协作教学的模式。

  21. 5.信息技术环境及新型学与教方式的监控及评价研究 (1)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研究:以信息渠道和信息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学生信息素养等为主要指标系统,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2)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应用水平的评价研究:考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情况,构建评估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应用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应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利用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成果,构建学习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实践学习者进行学习绩效评价,形成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学习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22. 6.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实践研究 (1)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校管理者领导力的研究:通过实践和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校管理者领导力的影响,总结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管理者领导力的策略和模式。 (2)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模式、管理策略的研究: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探讨新的管理方式和策略,形成对中小学校有应用和推广意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 (3)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水平的评价研究:利用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成果,构建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23. 7.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新型学与教方式应用条件和适应性的研究:通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应用条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研究新型学与教方式的适应性,总结其推广方式和策略。 (2)新型学与教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学校学科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探讨不同学科的不同应用方法和策略,形成有推广意义的实践模式。

  24. 课题创新之处 • 理论上拟主要突破: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和绩效评价的理论;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的衡量指标体系;探索推进新型学与教方式的有效机制 • 实践上拟主要突破: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设计、实践和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各地开展新型学与教方式和绩效评价的实践经验,构建和提出新型学与教方式和绩效评价的有效模式和应用策略,从而形成可以被实践检验,并能被学校直接应用和借鉴的实践模式与方法

  25. 课题研究方法 • 研究队伍的综合化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调查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 理论分析法 • 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循环:实践检验、理论上升 • 研究成果的规范化

  26. 四.子课题申请建议 • 选题建议 • 研究方向建议 • 研究队伍建议 • 研究方法建议

  27.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 在总课题研究范围和框架中开展 • 保证课题具有可行性 • 符合地区实践发展需求 • 与学科需求相结合 • 以具体实践问题为出发点

  28. 研究方向建议一 研究方向1: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认知与学习的新特点和规律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29. 研究方向建议二 研究方向2: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与学环境与工具研究 • 中小学校教学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 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应用模式的研究 • 支持新型学习方式的认知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支持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在线学习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30. 研究方向建议三 研究方向3: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实践模式及 机制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 学校间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组织机制的研究 • 学校间教师远程教研和远程协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31. 研究方向建议四 研究方向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方式及其变革的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管理者能力需求的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管理策略的研究 • 中小学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评价研究

  32. 研究方向建议五 研究方向5:信息技术环境及新型学与教方式的评价研究 • 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研究 • 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评价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研究

  33. 研究方向建议六 研究方向6: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 发达地区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应用研究 • 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新型学与教方式的应用研究 • 新型学与教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 新型学与教方式的适用性研究

  34. 四.子课题申请建议 • 选题: • 结合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 • 根据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 小而深的问题 • 研究队伍建议 • 科研人员与实践人员合作 • 鼓励一线教师参与 • 研究方法建议 • 对研究方案进行整体设计(明确解决问题) • 整合质和量两种研究方法 • 鼓励行动研究 • 规范研究成果的格式

  35.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四章 管理 第五章 成果鉴定和验收 第六章 附则

  36.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相关子课题的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相关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特制定本办法。   

  37.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努力为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和学习绩效的提高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38.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子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子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39.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二章 组织 第五条: 学术工作委员会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置的工作委员会之一,学术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包括制定总课题规划、子课题申报建议和管理办法,课题审批等工作。此外,学术工作委员会还领导委员会的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40.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二章 组织 第六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子课题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托各分支机构和单位会员(以下称受委托单位)依照本办法对有关子课题实施课题申报和课题管理。

  41.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 课题的申报立项,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政策相一致; 2.与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提倡前瞻性、独创性; 3.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体现本项活动的群众性。

  42.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九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面向全国,接受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教育研究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的校长及广大教师申报的课题。 第十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申报建议和申报公告分别于2006和2007年的12月发布,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课题申报的评审在申报公告发布后三个月内进行。

  43.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一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了两类“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类型: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子课题申报者可以在提交课题申报书中界定自己子课题的类别,然而最终类别由学术工作委员会确定。 第十二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原则上自筹经费。

  44.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三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研究时间最短1年,最长2年,如果子课题是在2007年12月申请的,那么子课题申请的研究时间不能超过1年半。 第十四条: 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有多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经验; 2.有参加教育科研的经历; 3.能够筹措经费和获得必要的研究条件; 4.能够切实承担起研究、组织和指导课题的责任。

  45.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五条: 课题申请程序说明 : 1.根据子课题申报建议,以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子课题,按要求填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表》须报申请人所在单位,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课题申请人的个人条件和课题研究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申请人所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各分支机构,或委员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委托单位进行审查,各个分支机构和委托单位集中将通过审核的《申报表》报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工作委员会审批; 。

  46.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五条: 课题申请程序说明 (续): 3.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或单位会员推荐申报的具备条件的课题,可直接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申报。 第十六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学术工作委员会将邀请三名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47.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七条: 学术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申报子课题的评审,评审程序如下: 1.资格审查和分类。学术工作委员会按本办法第十四条和《申报表》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专家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学术工作委员会按评审分值高低选出立项课题

  48.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十八条: 经评审同意立项的子课题由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颁发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即可启动,同时通报受委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备案。 第十九条: 凡批准立项的“十一五”课题,在委员会总课题成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自动转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不再办理转题手续。

  49.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四章 管理 第二十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领导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全部子课题的管理工作,并指导受委托单位的管理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执行具体的管理工作。 对子课题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工作主要有评审立项、开题检查、日常管理、年度检查、中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结题等。 检查和抽查内容包括:队伍建设、档案、经常性活动、简报、成果转化等。

  50. 五.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四章 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经费管理: 1.课题申报时须同时说明经费来源; 2.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以及本单位有关规定; 3.课题申报时应交纳200元申报评审咨询费; 4.课题批准立项后,应交纳课题管理费,标准为800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