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 Communism. 資本主義. 何謂資本主義. 一般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形成一種經濟生活的現象,首先在十三至十四世紀之間出現於義大利半島,可是資本主義這一名詞卻產生在數百年之後。 有關資本主義的定義繁雜分歧,莫衷一是。 資本主義是一種綿延數世紀,至今尚未中斷的全球性龐大組織與運動。. 中古後期歐洲經濟特點. 莊園經濟糧食產量少,故城市人口無法大量增加。 城市工業規模極小,且在行會( Guild )之管制下。 商業範圍小,多限於東方的奢侈品。. 教會的主張.

farr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共產主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共產主義 Communism

  2. 資本主義

  3. 何謂資本主義 • 一般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形成一種經濟生活的現象,首先在十三至十四世紀之間出現於義大利半島,可是資本主義這一名詞卻產生在數百年之後。 • 有關資本主義的定義繁雜分歧,莫衷一是。 • 資本主義是一種綿延數世紀,至今尚未中斷的全球性龐大組織與運動。

  4. 中古後期歐洲經濟特點 • 莊園經濟糧食產量少,故城市人口無法大量增加。 • 城市工業規模極小,且在行會(Guild)之管制下。 • 商業範圍小,多限於東方的奢侈品。

  5. 教會的主張 • 每一個人的主要工作是幫助他的鄰人,財富只准社會某一階級方能持有,但這些人也對他們的下屬和窮人負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 然而環境的演進,使情況有了變化。中古後期的經濟生活發展,使教會必須改變原則。資本主義在義大利找到了沃土。

  6. 資本主義之技術特性 • 資金廣泛的流通,剩餘之資本透過私人貸款方式,彼此來往。 • 經理人才不顧人身關係之僱用,因而企業擴大超過所有者本人耳目能監視之程度。 • 技術上之支持因素通盤使用,如交通通信、律師事務及保險業務等,因此各企業活動範圍又超過本身力之能及。

  7. 資本主義改變社會結構 • 以上三個條件全靠信用,而信用必賴法治維持。所以資本主義之成立必受政治體系的約束,行之於國界之外則賴治外法權。反面言之,資本家的地位亦必在政治體系中佔特殊比重。 • 以上三個條件之開展必賴社會內低層組織內各類經濟因素的配合,因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然後所有權及僱傭關係才能重重相因,構成一個大羅網。

  8. 資本主義之後果 • 因生產及分配均以契約關係為主,當中若有一個自由選擇之機緣,相對的也鼓勵了自由競爭。 • 各人之私利為此組織力量的來源,故利潤成為一切事業的試金石。 • 資本主義將一切道德標準納入體制之中的趨勢。

  9. 工人處境

  10. 工人生活報告 • 1832年英國國會以Michael Thomas Sadler為主席,調查童工的狀況。證明工廠環境惡劣,待遇不人道。 • 1844年恩格斯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環境之專文。

  11. 英國勞工運動的崛起 • 1839、1842、1848年大規模的民眾請願,均被議會否決,這是世上最初的勞工運動。 • 1864年倫敦成立國際勞動者協會(第一國際)。

  12. 德意志的工業革命代價 • 德意志的工業化起步較晚,進步亦慢,進展的速度遠落後於人口的急遽增加。失業上升,社會不安。 • 1848年共產主義宣言發表—工人無祖國!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

  13. 英國的資本主義轉為帝國主義 • 1870年代英國是世界的中心。 • 1873年因各國競相採取保護貿易主義,造成農業大恐慌。 • 英國由1870年代起,積極地轉換為帝國主義政策。

  14. 1896年的孫中山在倫敦 • 倫敦蒙難後,「暫留歐洲,以實行考察其政治風俗,並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

  15. 蘇聯共產革命

  16. 革命的爆發 • 農民、工人與知識階層之合流 • (一)渴望土地的農民 • (二)倍受剝削的勞工 • (三)懷抱淑世之知識階層與革命政黨之成立

  17. 1905年的革命 • 日俄戰爭失利,使政府威望大損。 • 血腥星期日 • 邊界暴動 • 成立第一個蘇維埃

  18. 1917年二月革命 • 第一次大戰俄國動員超過國力負荷,政府破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 1917月3月16日尼古拉二世退位。 • 臨時政府成立,卻不肯退出戰爭,全國陷入混亂。

  19. 到芬蘭車站 • 1917年4月在德國協助下,列寧回到彼得格勒。 • 提出四月提綱。 • 「一切土地歸農民」、「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20. 十月革命 • 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以武力奪得政權,成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共產國家。 • 二十世紀初,俄羅斯發生三次革命,改變了世界。

  21. 史達林的統治 • 1924年列寧過世,葬於紅場。同年將彼得格勒易名為列寧格勒。 • 歷經重重鬥爭,史達林勝利。

  22. 五年計劃與經濟革命 • 「一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是史達林擊敗黨內反對派的主要武器。 • 「五年計畫」則是實現「一國社會主義」的具體辦法。 • 五年計畫是一套計劃經濟制度,以每五年為一期,由政府預定生產進度及理想目標,然後次第付諸實施。以意義言,此乃十月革命(政治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經濟革命。

  23. 兩次革命的比較 • 十月革命是一個政治性的革命,徹底改造了俄國的政治體系;後者是一個經濟性革命,徹底改造了俄國的經濟基礎,使之由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 • 十月革命是由下而上的,後者是由上而下的,由政府發動向下貫注的政治壓力,並非人民自發之舉。 • 十月革命是混亂的騷動,並無具體藍圖;後者則是經過縝密設計擬訂完整藍圖,然後領全國之力完成之。

  24. 五年計畫實施的原因與背景 • 解決共產黨理論的難題 • 適應經濟改善的需要 • 解決工業資金的困難 • 充實國力以應付戰爭之威脅

  25. 德蘇戰爭 • 此為二次大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德國言為東線戰事,就蘇聯言為西線戰爭。 • 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國際地位躍升,莫洛托夫表示:「時至今日,世界大局如無俄國參加討論,均將無法獲得解決,今後俄國發出的呼聲,將為決定世局發展之重要因素。」

  26. 後史達林的發展 • 史達林時代,五年計畫是以擴大式成長為原則,即農業與消費部門(B)將資金與勞動力投到重工業(A)上。其特色是高成長率、高積累率、低消費率、低工資政策與重工業優先。造成國民經濟嚴重失調。

  27. 1953年赫魯雪夫 • 將中央部門大幅削減,而將全國改設105個區域經濟委員會議。中央僅保留三個與國防經濟有關的部門。到了1960年代初期,約94%的工業輸出來自區域經濟會議。

  28. 1964年布里茲涅夫 • 重返1957年的部門,人事任命重視連續性和穩定性。 • 採行經濟計畫與管理重新中央化,但增加領土之專業屬性。 • 影子經濟涵括各種社經活動。

  29. 1985年戈巴契夫 • 執政之初提出「加速科技發展」的口號。 • 1986年2月25日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會議,宣布戈巴契夫時代的啟幕。 • 1986年中提出「重建」(Perestroika),1987年提出「開放」(Glasnost)。 • 戈巴契夫的改革,影響重大且深遠。

  30. 蘇聯的最後幾年 • 蘇聯勢力在東歐的退卻 • 馬列主義信仰的沒落 • 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

  31. 戈巴契夫提出新聯邦國家之構想 • 1990年12月24日,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計畫舉行有關蘇聯命運的公民投票。 • 「你是否認為有必要繼續保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做為一個由地位平等的各主權國組成,經過再造的聯邦--在這些共和國內,所有一切民族的人民權利與自由都將獲得充分保障?」 • 1991年3月17日舉行公民投票,共有148,574,606名選民參與,達登記選民人數的八成。投票結果,76.4%的人民投下贊成票。

  32. 起草新憲法 • 1991年4月23日,戈巴契夫與九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簽署一份聯合聲明,指出締結新聯盟條約乃當務之急,並在六個月內起草新憲法。至於未參與的六個共和國可自行決定去留。 • 1991年6月18日,戈巴契夫向最高蘇維埃提出的新聯盟條約草案,將國名改為蘇維埃主權國家聯盟。

  33. 1991年8月19日政變 • 副總統雅納耶夫等八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接管政府,以治理並有效實施緊急狀態。 • 政變僅三天便失敗了。 • 戈巴契夫由被軟禁的克里米亞返回莫斯科。這場政變使各共和國之間締結新聯盟條約之過程為之崩潰,不只政府加速分裂,整個社會也開始迅速瓦解。

  34. 獨立國協成立 •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白俄與烏克蘭三國領導人宣布成立獨立國協,除波羅的海三國與喬治亞外,原蘇聯十一個加盟共和國均加入了獨立國協的陣營。 • 12月21日十一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舉行會談,簽署一系列正式文件,並宣布:「隨著獨立國家國協的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復存在。」 • 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上空,那面飄揚了六十九年的蘇聯國旗在暮色中降下,而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在夜空中升起。戈巴契夫宣布辭職,象徵著蘇聯正式解散。列寧親手打造的第一個共產國家,至此告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