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药疹 ( Drug Eruption )

药疹 ( Drug Eruption ).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定义. 药疹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病因及发病机理. 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不同。常见的致敏药有四类: 1 、抗生素 以 β 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四环素等; 2 、解热镇痛类; 3 、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

fatima-byrd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药疹 ( Drug Eruption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疹(Drug Eruption)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2. 定义 • 药疹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3. 病因及发病机理 • 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不同。常见的致敏药有四类: • 1、抗生素 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四环素等; • 2、解热镇痛类; •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 • 4、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尚应注意中草药引起的药疹。

  4. 病因及发病机理 • 药疹发病机理复杂,可分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

  5. (一)药物过敏反应 有关免疫学原理 • 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 有些药物,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品等大分子物质,具有完全的抗原作用。

  6. (一)药物过敏反应 有关免疫学原理 • 但大多数药物是低分子量化学品,必须先与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作为载体相结合,形成抗原—载体结合物才能引起机体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反应。

  7. (一)药物过敏反应 有关免疫学原理 • 具有免疫原的结合物,通过共价键的结合,具有不可逆性,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不易被裂解,故易发生抗原作用。

  8. (一)药物过敏反应 有关免疫学原理 • 某些药物过敏反应只限于一定的组织,可能是该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起了载体作用。有的药物是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载体结合成为抗原。

  9. (一)药物过敏反应 有关免疫学原理 • 药物过敏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它们属于哪型变态反应,目前还不清楚,而且临床也不是单一型的表现。

  10. (二)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 • 1、与治疗剂量、疗程及疗程次数的关系 • 摄取机会越多,发生反应的频度越多; • 间隙重复应用比长期无间隙应用敏感较多; • 致敏后,小剂量重复摄入亦可发生严重反应。

  11. (二)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 • 2、与用药方法的关系 • 没有重要意义。

  12. (二)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 • 3、药物性质的影响 • 从化学结构看,具有苯核和嘧啶核的药物抗原性高。 • 有些药物的赋形剂和溶媒可使抗原易于贮留或引起局部的炎症而较易引过敏。 • 药物的剂型亦可影响过敏的发生,如胰岛素的非结晶型比很快吸收的剂型较易发生过敏反应。

  13. (二)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 • 4、遗传因素的影响 • 有一定意义。有报告,药疹患者中37.5%有过敏性疾病史,18.8%有家族过敏史。青霉素在有特异性体质病人中易发生药物速发型反应。 •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有过敏性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2~3倍。

  14. (二)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 • 5、环境因素 • 可直接影响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或改变药物有关抗原的免疫原性。 • 如对抗生素过敏多发生治疗某种疾病应用抗生素时,很少发生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某些疾病的健康人中。 • 机理尚不明确。

  15. (三)药物的交叉敏感 和多元敏感 • 所谓交叉敏感是指由一种化合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后由另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与初次过敏原在化学结构上相似,或由于其代谢中转换的产物在免疫化学上与初次过敏原结构相似或一致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16. 临床上常见有交叉敏感的药物见表(第三版<<临床皮肤病学>>P621表10-6)临床上常见有交叉敏感的药物见表(第三版<<临床皮肤病学>>P621表10-6)

  17. (三)药物的交叉敏感 和多元敏感 • 有些病人不仅对一种药物过敏,而且对多种药物过敏,这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可无相似之处,此称多元敏感。

  18. (四)药物的光敏反应 • 有些药物仅在同时有紫外线的照射下才能敏感和引起皮疹。有光变态反应与光毒性反应之分。

  19. (四)药物的光敏反应 • 约有50种全身应用的药物可以有光敏作用,分为五组: • ①磺胺及其衍化物; • ②吩噻嗪类; • ③四环素族; • ④补骨脂素类; • ⑤其他,如抗组胺制剂等。

  20. (四)药物的光敏反应 • 变应反应药疹的特点是: • ①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用药者; • ②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与毒理作用无关,与用药量无一定的相关性; • ③有一定潜伏期

  21. (四)药物的光敏反应 • 变应反应药疹的特点是: • ④皮疹形态各异,很少有特异性,一个人对一种药物过敏,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药疹; • ⑤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 • 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病情缓解,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22. (五)药物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 1、免疫效应的非免疫性活化 • 药物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或直接活化补体,如放射造影剂发生的荨麻疹; • 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及非糖皮质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减少,从而通过环氧酯酶转化为白三烯而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药疹。

  23. (五)药物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 2、药物聚集或过量 • 长期服用阿的平,由于吞噬细胞内吞噬的药量增加,皮肤呈浅黄色; • 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患者,皮肤暴露部位由于药物或其代谢物在日光参与下粘附于黑素而使皮肤出现带蓝棕色色素; • 碘化物,溴化物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 MTX等细胞毒药物引起的口腔溃疡及脱发等。

  24. (五)药物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 3、药物副作用及菌群失调

  25. (五)药物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 4、药物的相互作用 • 即药物竞争相同的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抑制或刺激其降解所需的重要酶类,或影响另一药物的排泄。

  26. (五)药物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 5、药物使存在的皮肤病激发 • 应用西米替丁而使皮肤型红斑狼疮激发。血管扩散剂可使酒渣鼻增剧。 • 应用青霉素驱梅,常使二期梅毒疹加剧。 • 用氨苄西林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约69-100%患者发生斑丘疹,且可融合成片,其机理不明。

  27. 临床表现 •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而同一症状及皮疹也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一般讲,药疹多在治疗开始以后7-10d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以前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分钟或1-2d内迅速出现。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28. 临床表现 • (一)固定型药疹 • 为较常见型,有特点。 • 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单个或多个,亦有广布者。 • 发于阴部,特别有溃疡者,病程长,应予特别关注。

  29. 临床表现 • (二)荨麻疹型药疹 • 较常见。较一般荨麻疹色泽鲜红,持续时间长。可为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时的一个症状。 • 青霉素引起的荨麻疹之迟发型常在用药几天后发生,停药后几天消失,也有持续几个月者。 • 呋喃唑酮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全身症状重,皮疹广泛,持续时间长。

  30. 临床表现 •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 为最常见的一型药疹。 • 如未及时发现病因,停药及治疗,则向重型药疹发展。 • 应注意与麻疹或猩红热之皮肤表现进行鉴别。

  31. 临床表现 • (四)湿疹型药疹 • 多由于接触或外用药物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性增高。以后再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现湿疹样皮损,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

  32. 临床表现 • (五)紫癜型药疹 • 为III型变态反应出现血管炎而产生紫癜。 • 轻者双侧小腿出现红色淤点或淤斑,散在或密集分布,可略微隆起;有时可伴发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疱或血疱。 • 重者四肢躯干均可受累,可伴有关节痛、腹痛、便血等,甚至有粘膜出血,贫血等。

  33. 临床表现 • (六)多形红斑型药疹 • 分为轻重两型。 •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皮损广泛而重,尤其在腔口部位,全身症状重,常累及内脏器官,为重型药疹之一,可导致死亡。

  34. 临床表现 •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 • 全身症状重,伴有高热及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常死于感染、毒血症、肾衰、肺炎或出血。

  35. 临床表现 •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为重型药疹之一。 • 此类皮疹如系初次用药,其致敏期多在20d以上。 • 可于一开始就全身发生,或在麻疹样、猩红热样或湿疹型药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全身症状明显,可累及内脏器官。 • 病程长。

  36. 临床表现 • (九)痤疮样药疹 • 表现为寻常型痤疮样。 • 常由皮质类固醇、避孕药及异烟肼等引起。皮疹发生缓慢。 • 病程亦长。

  37. 临床表现 • (十)光敏性药疹 • 多由于使用某种药物以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而发病。 • 1、光毒性红斑:多发生于曝光后7—8小时,仅在曝光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皮疹,任何人均可发生; • 2、光变应性药疹仅少数人发生,有一定潜伏期。在曝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在非曝光部位亦可见相似皮疹,病程较长。

  38. 临床表现 • (十一)扁平苔藓样药疹 • 临床和组织学上极似扁平苔藓,但鳞屑显著,伴有湿疹样变,愈后有明显色素沉着,停药以后皮疹逐渐消退。 • 亦有的呈慢性,持续很长时间。 • 引起的药物有砷剂、金剂、抗疟药、对氨苯甲酸、奎尼丁等。

  39. 临床表现 • (十二)血管炎型药疹 • 好发于小血管。 • 可仅累及皮肤、亦可为全身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