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回顾五代十国的有关知识引入正题: ① 唐朝灭亡于哪一年?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② 谁的改革使后周强大,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于北宋历史纷繁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大部分,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定都何处?被黄袍加身的人物是谁?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中哪一部分历史的终结?(五代)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回顾五代十国的有关知识引入正题: ① 唐朝灭亡于哪一年?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② 谁的改革使后周强大,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于北宋历史纷繁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大部分,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定都何处?被黄袍加身的人物是谁?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中哪一部分历史的终结?(五代) 北宋初期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外部:南有十国,北的大辽,北宋生存于夹缝之中;内部:赵匡胤靠政变夺权起家,统治基础不稳。对此,如何才能稳固赵宋江山呢?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先“南”后“北”。用兵十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对辽作战,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此为后话,以后展开)。对内——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从兵*权*钱角度思考)。首先夺什么权?(军权) 如何夺权?(杯酒释兵权) 夺谁的权?(朝中大将、地方节度使) 权归谁?(皇帝) 怎么管?(编制禁军) 地方大权本归节度使掌握,军权收归皇帝,行政权、财权谁来掌管?(文臣做知州管理行政;转运使管理财政)

  2. 通过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分析。通过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分析。 进步性(从政治*经济角度思考 ): 政治方面主要考虑“目的”有否实现?实现了,“目的”便演变为“作用”; 经济方面主要考虑藩镇割据、大将夺权局面的消除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它必然促进北宋经济的大发展。但这种经济的大发展,并没能带来北宋的强盛,北宋依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是为什么? 局限性(从政治*军事*经济角度思考): ①官僚机构膨胀并没有提高办事效率,相反,冗官多,人浮于事,政治黑暗。(积弱) ②兵将分离,配合生疏,军队虽多,但战斗力严重下降。(积弱) 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数量激增,使政府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积贫) ④“杯酒释兵权”使北宋统治者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既导致了大量税收的严重流失,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经常发生。(积贫) 由此可见,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犹如一把双刃剑,开始时有利于政权巩固,但是越往后,其不利一面愈益暴露,并逐步占据上风。因此,到北宋中期终于酿成了一系列社会危机。财困、内忧、边患笼罩着整个北宋统治阶层。为维护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了王安石变法。

  3.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看书上表格)我们可以归纳为:理财、整军、育人三类。育人在哪?书上安排在“宋元文化”里学习,表现为“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其核心思想是“优胜劣汰,择优取仕”。他为什么重视人才培养?因为用人是决定变法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些措施又有什么作用呢?(环绕“目的”,从政府、百姓、地主官僚三方面具体展开,谁有利?谁满意?谁不利?此略) 王安石变法实行了十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发展了,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初步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但即便如此,变法仍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学生回答,老师小结)用人不当是主观因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是客观因素;宋神宗死,司马光出任宰相,废除新法是直接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王安石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只是把改革停留在具体的表层上,没有也不可能去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因此,这场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北宋晚期,封建政治愈益黑暗,社会危机更加严重;而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迅速崛起,他们在灭辽以后,直取北宋。1127年,东京陷落,二帝北掳,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从960年开始,到1127年结束,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走进了它的归宿。其间,有许多的经验需要我们牢记,更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我们汲取……

  4. 思考题: ①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②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阶级特点的措施是什么? ③既打击地主阶级利益,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有哪些? ④有人认为北宋是“积贫”、“积弱”的朝代,也有人认为北宋其实并不“贫” 并不“弱”。请任选一个观点以史实说明之。(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