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畢卡索

畢卡索. 偉大的組長 : 王玟傑 組員 : 鄭文碩 + 盧昱伶 + 徐明逸 + 顏楠嶸 + 籃雅芬 + 張嘉文. 畢卡索的 一生. 畢卡索,全名巴布羅.路易茲.畢卡索,在所有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西元 1881 年出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 加市 ,去世於 1973 年 。 他的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學習人物素描和油畫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畢卡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畢卡索 偉大的組長:王玟傑 組員:鄭文碩+盧昱伶+徐明逸+顏楠嶸+籃雅芬+張嘉文

  2. 畢卡索的一生 • 畢卡索,全名巴布羅.路易茲.畢卡索,在所有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西元1881年出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去世於1973年。 • 他的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學習人物素描和油畫。 •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三年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於是,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卻也常爭吵! • 1897年,十六歲的畢卡索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發前往馬德里就讀聖費爾南多畫家藝術學院。之後,1900年,畢卡索隻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二十世紀初,畢卡索來往巴塞隆納與巴黎之間工作。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波希米亞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並相戀,畢卡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

  3. 1918年夏季,畢卡索迎娶了謝爾蓋 ·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女演員(ballerina)歐嘉·科克洛瓦。 •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亂,畢卡索畫了《佛朗哥之夢》來批評佛朗哥的行為。1937年佛朗哥軍閥,轟炸格爾尼卡,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 格爾尼卡 》,展示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1949年他的作品《白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 畢卡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慕景市過世。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 • 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九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立體派時期」(1917年 -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他享年九十一歲,留下異常豐碩的作品和一大筆財產。

  4. 畢卡索去過的地點 • 1881年出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 • 1891年搬到拉科魯尼亞省。(住了四年左右) • 1897年到馬德里(就讀聖費爾南多畫家藝術學院) • 1899年初畢卡索返回巴塞隆納。 • 1900年旅行到巴黎(準備定居) • 1904年春畢卡索終於作出定居巴黎的決定。 • 1906年夏,到巴塞隆納、戈索爾、萊里達等地旅行。 • 1909年到摩納哥唐懷瑟畫廊舉辦了一次展覽。 • 1910年到法國色賀 • 1912、1913、1914年到過摩納哥、科倫和柏林等地,舉行國際畫展。1914年繼續留在巴黎。 • 1923年,他在博伊斯格洛普展示了他一年前開始的雕塑工作的成績。 • 1937-1953年遷居到羅愛揚,後又遷居南法瓦洛利。 • 1973年在法國慕景市過世。

  5. 畢卡索的愛情史 • 畢卡索的一生,總是有女人環繞,環肥或燕瘦、溫柔或剛烈,應有盡有,他們不只為畢卡索帶來熾熱的愛情,更激發他創作的靈感。 • 結婚兩次,至少有五位情人。在這些女人中,有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潰,兩位死於自殺。每個女人都給他帶來了一次畫風的改變。他在作品與生活中都全心全意地享受性的樂趣。贊恩‧克萊爾說:「畢卡索換個女人,也是換個標準,換個視覺」 • 畢卡索說過:「愛的女人無處不在。」伊斯捷爾多說:「畢卡索是所有性格的綜合體,他厭惡女人卻又離不開女人;他行為怪異而滑稽,但同時又是一個讓人沉醉、不可抗拒、魅力十足的藝術家。 • 用一句話來概括他,他是個追求無極限體驗的人,他不僅在畫中這樣追求,他可以非常浪漫,可以深陷愛情,但他永遠不會止步於一個女人。他的熱情可以很快地從一個女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女人身上,他永遠能從女人的懷抱中獲得重生。他在生活中拋棄她們、毀滅她們,在畫布上損毀她們。他從女人的痛苦中得到樂趣。

  6. 據說從他兒時起就表現出來了,在學校裡,他常常躲開教師的目光,到校長室裡去糾纏漂亮的校長夫人。畢卡索回憶此事時,曾笑著說:「她的裙子色彩絢爛,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香味,我像小狗一樣在她屁股後面轉來轉去。」據說從他兒時起就表現出來了,在學校裡,他常常躲開教師的目光,到校長室裡去糾纏漂亮的校長夫人。畢卡索回憶此事時,曾笑著說:「她的裙子色彩絢爛,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香味,我像小狗一樣在她屁股後面轉來轉去。」 • 女人,貫穿了他的一生 1905年夏天,23歲的畢卡索發狂地愛上了一位蒙馬特的年輕模特兒。她叫費爾南德‧奧利維耶,畢卡索的初戀情人。關於她的容貌,支持前衛藝術的法國 作家阿波利奈爾將其稱之為「美人費爾南德」。 他們在一起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縱酒狂歡、惡作劇、鴉片……這是一段瘋狂瀟灑的日子,愛情以及情慾把日子發酵成醉人的酒,同時也給畢卡索的畫風帶來了明快的色調。 • 畢卡索特立獨行的畫風逐漸受到關注,然而愛情之火卻漸漸冷卻。1911年,費爾南德發覺畢卡索已不像從前那樣愛她,她離開了他。 • 接下來,出現在他生命中的女人是芭蕾舞演員奧爾迦‧柯克洛娃(Olga Koklowa),她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畢卡索與她在羅馬相識。當時畢卡索正在那兒為一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舞劇《遊行》設計布景,他愛上了這位純潔的俄 羅斯芭蕾舞女演員。

  7. 1917年7月12日他們正式結婚。她為他生了個兒子。 結婚那一刻,奧爾迦幸福得快要暈眩。奧爾迦‧柯克洛娃(Olga Koklowa)是一位熱中社交活動的俄國上校的女兒,畢卡索陪她頻繁出入各家沙龍,畫風也大有改變,開始了他的新古典主義時期。但是時間一長,畢卡索漸 漸對這種舒適無聊的社交生活感到了厭倦。他使她由風姿綽約的芭蕾舞演員變為長期跟蹤他和他的情人的女人,就像所有失去魅力,使男人厭煩的女人那樣。最後她 孤獨地死在夏納一家醫院。 • 1943年5月,62歲的畢卡索在塞納河左岸的一家卡特蘭小餐館認識了21歲的年輕女畫家芳斯華‧吉洛(FramcoiseGilot)。戴著軟邊綠線帽的芳斯華17歲學畫,並立志終身畫畫,於是畢卡索在座的意義顯得非比尋常,他和幾位朋友包括他當時人盡皆知的情婦朵拉‧瑪爾 (Dora Maor)正在一桌吃飯。 • 芳斯華從畢卡索為她畫的肖像畫裡認出了這個比畢卡索小20歲,穿著皮大衣厚木底鞋,漂亮得有些呆板的女人。 畢卡索的樣子讓芳斯華有些吃驚,她在《藝術手冊》上看過他的照片,印象中他是個黑髮健壯的男人,但此刻面前這個男人頭髮花白,面帶倦色。很快,她發覺他在 注視自己和女伴,最後他起身端了碗櫻桃走了過來。當得知芳斯華和女伴也畫畫時他表示了吃驚,他一下笑出 聲來,並邀請她和女伴光臨他的畫室。她們去了,畢卡索的家裡還有七八個客人。這次拜訪給芳斯華留下了奇特印象。

  8. 悲劇﹝The Tragedy﹞ • 1903 年 • 油彩‧畫板,105.3 x 69 公分 •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從他的朋友卡薩格瑪之死開始。 • 他選擇自殺,因為他的愛無法獲得回應。 • 即使畢卡索後來圖畫處理的,不是死亡,但還是孤獨或缺乏愛。 • 《悲劇》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是一群在海邊沒有親情的一家人,缺乏生命力,僵立有如雕像。四周沒有任何東西可使他們有希望脫離那種孤立狀態。只有小孩作出手勢,頭還不屈地舉著。 • 人物被裹包得有如要鑽進衣物裡;而顯露於外的便是赤裸的,赤赤裸裸的貧窮。在這圖畫裡,畢卡索毫不掩飾他的悲情。

  9. 亞維農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 1907 年 • 油彩‧畫布,243 x 233 公分 •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 這幅畫顯示畢卡索的革新精神,表明他可以超越前衛派的繪畫試驗。他透過人物身體和物體的安排,將人物依序地由左向右,從未完成的草圖,一直到最後一個戴面具,臉完全變形的人物。這一系列的人物形態像金屬片一樣地翻折,預示了立體主義成熟期將會形成的空間碎裂觀念。

  10. 侍衛與鴿子 • 1969年作品 • 圖為畢卡索88歲晚年作品。畫家充滿生命意志,直到92歲過世,創作從沒間斷過。晚年的作品偏向於對世間充滿愛與希望,顯現永遠的年輕與活力。畢卡索在逝世前對朋友說:「我不恐懼死亡。死亡有一種美,我怕的是久病不能工作,那是時間的浪費。」

  11. 謝謝觀賞(我超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