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7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黄甫全 电话: 86-20-85214278 (宅) 传真: 86-20-85216033 ; email : huangfq@scnu.edu.cn 小学教育 07 级 2008/6. 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中的热点是 : 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小学课程改革! 1 、关系重大: 关系未来教育! 关系未来几代人! 关系未来中国! 2 、争论剧烈: ( 1 )台湾:数典 “ 忘祖 ” —— 没有历史课 追新 “ 缺德 ” —— 没有德育课.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黄甫全 • 电话:86-20-85214278(宅) • 传真:86-20-85216033; • email:huangfq@scnu.edu.cn • 小学教育07级 • 2008/6

  2. 引言 • 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中的热点是: • 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小学课程改革! • 1、关系重大: • 关系未来教育! • 关系未来几代人! • 关系未来中国! • 2、争论剧烈: • (1)台湾:数典“忘祖”——没有历史课 • 追新“缺德”——没有德育课

  3. (2)大陆:“虚无主义”——“三无: • 无教育——教育回归生活, • 无课程——大课程, • 无教学——对话 • …… • 3、怎样认识和参与新课程改革?!!! • 学习和掌握发展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 • 从小学课程的历史与改革说起。

  4.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5. “现行中小学课程来自何处”的问题,关涉的是决定现行课程状况和影响未来课程发展的课程历史演变线索。“现行中小学课程来自何处”的问题,关涉的是决定现行课程状况和影响未来课程发展的课程历史演变线索。 我们拟通过对我国五千年的教育史进行专题考察,

  6. 抽绎出我国课程的历史演变线索, 再深入探讨我国现代课程改革中对西方课程的引进消化的历程和状况, 从而厘清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渊源,为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问题提供一个历史基础和思路。

  7. 一、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传统

  8. (一)西方小学课程的历史演变 • 我国课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衬托着的是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 • 西方课程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归纳出四种循序相连的不同课程形态:

  9. 第一是流行于学校课程产生到公元前6世纪的“原始”课程,第一是流行于学校课程产生到公元前6世纪的“原始”课程, • 第二是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艺术”课程, • 第三是流行于15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的“学科”课程, • 第四是流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经验”课程。 • 参见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5).7-12.

  10. (二)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传统 • 我国的学校课程也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 • 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的末期,就创立了最早的有虞氏之“庠”、夏氏之“序”等学校教育,也就孕育出了学校课程。 • 到了近代,西方学校课程连同其学校制度一起,在强力作用下被引进而本土化,形成了当代新型课程。

  11. 概括起来,与西方相比较,我国漫长的课程发展史上,依次出现的有三种课程形态,即概括起来,与西方相比较,我国漫长的课程发展史上,依次出现的有三种课程形态,即 • “原始”课程, • “艺术”课程和 • “学科”课程。

  12. (一)“原始”课程 • 据考古所发现的古籍记载,中国的“原始”课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 1、西方的“原始”课程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 • 2、我国的“原始”课程则有明显的不同,是以道德教化为目的,虽然也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但以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为主。

  13. 我国的“原始”课程可以尧舜实施的“德教”课程为典型。我国的“原始”课程可以尧舜实施的“德教”课程为典型。 • 参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5-38. • 尧舜时期的“德教”课程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五教”、 • “三礼”和 • “一乐”。

  14. “五教”,即五常之教,指 • “父义”、 • “母慈”、 • “兄友”、 • “弟恭”和 • “子孝”, • 使受教育者“明人伦”。

  15. “三礼”,即 • “天神、地祗(Qì)、人鬼之礼也”, • 这是宗教礼仪,施以课程,使受教育者 • 掌握“天文”知识和经验, • 养成敬畏天、地、鬼神的虔敬德行, • 掌握组织举行敬祭天地鬼神的宗教仪式的知识和经验。

  16. “一乐”,即对受教育者施行乐教。乐教当时有两项任务:“一乐”,即对受教育者施行乐教。乐教当时有两项任务: • 一是培养显贵后裔的德行,使他们掌握举行宗教活动的乐舞技能。 • 二是调和部落联盟内部的矛盾,增强团结。 • 所谓“八音能谐,毋相夺伦”,就是通过乐教和举行乐舞活动,营造和谐的内部气氛,维持已有的部落联盟内部的人伦关系。

  17. 在这种课程里,包涵着的: • “教育目的”:是培养部落及其联盟里的“天子(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君(部落的首领)”、“天官”以及部落显贵。 • 这与西方的“原始”课程的目的有相同之处,归属于职能主义:课程须帮助受教育者长大后担当起成人的角色。

  18.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时采取了高压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甚至设置了“教刑”。《尚书·舜典》曰:“朴(PO)作教刑”。朴即檟(JIA)杵(CHU),亦即结实的棍棒,用以惩罚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时采取了高压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甚至设置了“教刑”。《尚书·舜典》曰:“朴(PO)作教刑”。朴即檟(JIA)杵(CHU),亦即结实的棍棒,用以惩罚学生。

  19. 相比之下, • 西方的“原始”课程,开设了“计算、帐薄登记、丈量、图画、医学、建筑、天文”等内容,而且占据主导地位,突出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人的认识主体特性。可以称为典型的“自然起源”! • 而中国的原始课程,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的道德主体特性,格外重视人伦和天伦。可以称为典型的课程“伦理”起源。

  20. 中国的这种“原始”课程随着历史的进程,流播于世。历经2000年的奴隶社会而不衰。中国的这种“原始”课程随着历史的进程,流播于世。历经2000年的奴隶社会而不衰。 •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渐衰,私学勃兴,在文化、经济、政治大发展的背景中,私学的课程发展超越了“原始”课程形态的职能主义观念,在社会日益兴盛的“用士养士”之风中,开创了“育士”的学校教育,从而产生了新的课程形态。

  21. (二)“艺术”课程 • 中国的“艺术”课程形态,萌芽于春秋时代,成型于战国期间,诞生的时间比西方的“艺术”课程形态尚早一些,而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一些,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 中国的“艺术”课程形态,可以孔子私学的课程为典型代表。

  22. 1、目的主要培育士和君子 • 孔子的教育基本目的是志道、弘道和行道,志道和弘道均落脚于行道。行道的途径有二: • 一是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 • 二是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邦。 • 这样,孔子的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培养士和君子。孔子之前,“士”是“国士”,即贵族的下层人物;“君子”实属国君之子,或奴隶主贵族出生的人。

  23. 培育士和君子,一方面为平民进入上层社会开辟了道路,对改善社会结构有进步意义;培育士和君子,一方面为平民进入上层社会开辟了道路,对改善社会结构有进步意义; • 另一方面,育士是为了顺应社会的“用士”和“养士”之风,强化了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的“皮”“毛”关系,从而导致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丢失“主体性”的深重传统。 • 孔子私学的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24. 2、内容主要包括“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 即孔子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25. 3、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3、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 • 这六门课程始自周代的学校,简称为“六艺”。《周礼·地官司徒》有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 而孔子继承了这一科目设置,所以史书有专门记载: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史记·孔子世家.此处转引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26. 4、教材主要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4、教材主要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 • 毛礼锐先生等的研究表明:孔子“是通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来传递修己治人之道。” • 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5.

  27. 《诗》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列国的地方音乐,“雅”是宫廷音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宗庙里用的音乐;《诗》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列国的地方音乐,“雅”是宫廷音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宗庙里用的音乐; • 《书》又名《尚书》,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是历代王朝的政治公文; • 《礼》又称《士礼》,相传为孔子手定,故称《礼经》;

  28. 《乐》则是有关音乐的书,相传是孔子所编,所以被儒家称为《乐经》,可惜早已亡佚;《乐》则是有关音乐的书,相传是孔子所编,所以被儒家称为《乐经》,可惜早已亡佚; • 《易》乃《易经》,又名《周易》,是一部占卜的书; • 《春秋》又称《春秋经》,一般认为为孔子所作,是一部编年史。 • 按照“六经皆史”的说法,《尚书》是孔子的古代史教材,《春秋》则是他的现代史和时事教材。

  29. 5、艺术课程的基本特点 • 那个时代课程成就表现为三大特点: • 一是精心编制了专门教材,其中孔子所编写的教材长期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经典教材。 • 二是课程担负起了整理、保留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职能,“六经”中除了《乐经》失传,其余“五经”,一直是我国长期流传的古代经典著作,保留和传播着中国的古代文化的精华。

  30. 三是形成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课程结构。按照历史渊源,“艺术”乃“泛指各种技术技能。……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三是形成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课程结构。按照历史渊源,“艺术”乃“泛指各种技术技能。……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31.

  31. 6、孕育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 •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到了隋唐以后受科举考试的影响,“艺”被不断强化,“术”则一方面专门化了同时也就被学校教育所普遍忽视,逐步规范为重“艺”轻“术”的课程形态,教材也逐步演化和规范化为孔子当年编定的“五经”,以及后人编成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32. 与西方“艺术”课程形态不同的地方为,中国“艺术”课程形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洋人用枪炮打破了国门,人们方开始醒悟,落后的教育成了导致祖国科技、经济、军事甚至政治落后的主要原因。与西方“艺术”课程形态不同的地方为,中国“艺术”课程形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洋人用枪炮打破了国门,人们方开始醒悟,落后的教育成了导致祖国科技、经济、军事甚至政治落后的主要原因。 • 于是大批仁人志士致力于引进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形态,促使传统的“艺术”课程形态突然出现断裂,西方的“学科”课程形态被囫囵吞枣地引入了我国。

  33. (三)“学科”课程 • 中国的“学科”课程形态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间伴随着社会巨变,在构建和发展“学科”课程过程中,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变革。

  34. 1、引进学科课程 • 第一次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全社会要求变革强国、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的强大压力下,经过反复的斗争,到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校章程》,建立起了学校“学科”课程形态。 • 参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31-233.

  35. 2、建立现代学科课程 • 第二次是在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发实施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使彻底改革封建教育落实到了课程设置的层面。 • 参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50.

  36. 3、建立“苏化”学科课程 • 第三次是在1963年,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15年了,在学习前苏联、继承老解放区经验和改造旧教育与旧课程的过程中,在吸取大量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颁发了新的中小学课程。 • 参见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Z].1963.

  37. 这三次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 • 均属“学科”课程形态,其科目设置列为表1。

  38. 插曲一:《课程理论与小学课程改革》的合作活动学习方式结构分析与建立插曲一:《课程理论与小学课程改革》的合作活动学习方式结构分析与建立

  39. 定义 • 合作活动学习,就是通过合作式的活动和活动化的合作,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40. 一、基本原理

  41. (一)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和 • 2、活动学习理论 • (二)价值观 • 以人为本— • 学生为本— • 学习为本:发现并满足人的学习基本需要

  42. (三)三个主张 • 1、教育与课程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 • 2、合作是学习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 3、活动是学习生命优化的基础途径

  43. (四)综合形式 • 1、个人独立学习与思考 • 2、同伴互助学习与讨论 • 3、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 • 4、全班合作学习与分享

  44. 二、分组

  45. (一)6-7人组 • 1、常任组长:由个人自荐或小组全体同学选举。职责: • 领导小组学习,指派和指导轮值组长,评估组员学习表现,解决小组学习问题; • 2、轮值组长:每位组员轮流担任。职责:组织、领导实施小组课堂和课外专题学习; • 3、组员: • 4、组名:小组讨论起名,表现特征、追求和学习理想。比如……

  46. (二)功能 • 1、交好朋友; • 2、促进课堂学习投入; • 3、提升课外学习投入; • 4、培养合作技能; • 5、培养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

  47. 6、全方位促进教学互动:个人自我互动、同学互动和师生互动;6、全方位促进教学互动:个人自我互动、同学互动和师生互动; • 在学习上互相依赖,互相指导,相互分享和互相促进; • 7、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交技能 • ……

  48. 三、教学过程结构

  49. 第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基础第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基础 • 1、教师精心设计 • 2、目标具体 • 3、任务明确 • 4、检查反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