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九课

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 7000 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采,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中国古代人物画. 龙凤仕女图 帛画 战国.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2.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7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采,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

  3.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中国古代人物画

  4. 龙凤仕女图 帛画 战国

  5. 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图腾,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图腾,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龙凤仕女图战国 帛画 高31厘米,宽22.5厘米

  6. 步辇图 阎立本 唐 注意观察画家如何表现唐太宗的神韵?

  7. 步辇图 阎立本 唐卷绢本设色 纵38.5厘米 横129.6厘米 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人物表现技巧已相当成熟,衣纹圆转流畅,五官勾画精细。色彩渲染浓重淳净,在人物造型、用线用色上都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绘画的韵味。

  8.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

  9. 听琴1.画中的韩熙载是谁?他的表情怎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2.作者如何抓住一个“听”字来描绘的?听琴1.画中的韩熙载是谁?他的表情怎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2.作者如何抓住一个“听”字来描绘的?

  10. 观舞

  11. 1、《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韩熙载家中的一场奢靡的宴会场景。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么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1、《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韩熙载家中的一场奢靡的宴会场景。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么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 2、韩熙载头代高帽,面有长髯的人,他在画中出现了五次,但表情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纵情酒色之中。

  12. 3、画中还有很多男女宾客,由当时红舞伎王屋山和教坊副史李嘉鸣和她的妹妹等人。他们都沉浸在宴会的气氛中很开心。3、画中还有很多男女宾客,由当时红舞伎王屋山和教坊副史李嘉鸣和她的妹妹等人。他们都沉浸在宴会的气氛中很开心。 4、画面分为5个部分,听琴、观舞、间歇、轻吹、散宴。每个部分用家具屏风等巧妙的分开又使场景相互联系。这幅画以长卷的形式,如同连环画,可以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在一幅画中表现出来。大大增加了画面中的内容含量。 5、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不失优雅,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呈现出高雅、的格调

  13.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早于西方独立的风景画近千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要求画家把对自然静物的认识与感受表现出来,还要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所以中国山水画不仅能够给人以自然景观的明显印象,还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引发人的遐想。

  14. “野水无人渡 孤舟近日横” 宋.翰林图画院

  15.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

  16. 溪山行旅图范宽 宋绢本墨笔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因为性情宽缓,故以“宽”名,生卒年不详,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山水初学荆浩与李成,后有所领悟,于是深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然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成为与李成、关仝齐名,“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的大师。《溪山行旅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量感,造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山巅茂林密树,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岗丘;岩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山脚流水潺湲,山路卜驮队纡行。在画幅右下角草丛间,有“范宽” 二字款。还有董其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题字。

  17. 六君子图 倪瓒 元

  18. 为什么把六棵树比作六君子?从画中你能了解作者的生活吗?

  19. 六君子图倪瓒 元立轴纸本墨笔纵64.3厘米 横46.6厘米 此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列植江边陂陀上的景象。这六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槐、楠、榆,有其象征意义。土石层叠,连勾带皴,树木用笔简洁疏放,墨色浓淡变化得宜。江上远峦以乾笔皴擦,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倪瓒(约1 306-1 374),元末书画家、诗人。初名埏,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人。擅画水墨山水,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能以淡墨简笔,有神地笼罩住整个画面,识者谓其“天真幽淡,似嫩实苍。”这种“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四家”。传世作品有《杜陵诗意图》、《狮子林图》、《渔庄秋霁图》和《六君子图》等。

  20. 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的“静物写生”,而是着重于对花鸟生态特征的表现,着重描写动植物的生命力及其特征,表达对自然的体验与感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则是人对动植物审美的移情表达,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画家也赋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属性”,作画立意时便借其抒发情怀,表达人生志向。 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时期。自文人画兴起之后,花鸟画更强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1.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宋 观察物象细致入微 写实表现精准传神 画面构成具有诗的意蕴

  22. 此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有徽宗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其诗意之旨归,尽在画意中。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后人虽疑非赵佶所作,但这丝毫不影响此作的精湛技艺和精神境界,仍不愧是中国绘画史上院体画的上乘之作。 芙蓉锦鸡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81.5cm×53.6cm

  23. 荷石水禽图 朱耷 清 为什么说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墨点无多泪点多?

  24. 荷石水禽图 朱耷 清 俗说“画如其人”,愤世嫉俗、狂怪不羁的朱耷注定不会画出严谨慎细之作。他那疏放洒脱、痛快淋漓的写意水墨是他痛苦心灵的迹化。他的画继承了明代徐渭的写意传统,笔致纵放,睥睨天下。 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相忘,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感。他的画构图简约,水墨淋漓,运笔豪放中有温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臻文人画最高典范,也因此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极大。

  25. 长 安 二 中 韩 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