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成语典故 —— 知音

成语典故 —— 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 列子 · 汤问 》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白居易. 吊___ 唐.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成语典故 —— 知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成语典故——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列子·汤问》)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2. 白居易 吊___ 唐.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3.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大加引荐。

  5.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政治上,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求缉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执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著有《白氏长庆集》。

  6.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7.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 呕哑ǒuyā 嘲哳zhāo zhā

  8. 二、文体简介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9. 五、理解词句意义 1、明年秋 明年:第二年。 2、铮铮然 铮铮: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3、委身为贾人妇 委:托,交付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贬官 5、因 为长句 因:于是。 为:写,创作。 6、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共。

  10. 7、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 8、醉不成欢惨将别 醉不成欢:人人喝醉了,心情却不欢乐 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现用以形容文笔曲折,耐人寻味; 或形容某些人藏头露尾,故作姿态。 10、弦弦掩抑声声思 每一根弦都发出低沉抑郁的声音, 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愁绪

  11. 11、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弹奏 信:随意 12、低眉信手续续弹 13、小弦切切如私语 私语:低语 14、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又)像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 15、别有幽愁暗恨生 另有一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愁与恨 萌生出来

  12. 1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间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带甲的骑兵 急速冲出,刀枪齐鸣一样,爆发出激越、 雄壮的乐音。 突出:爆发出。 一声:同时发声 17、 四弦一声如裂帛 舫:船 18、东船西舫悄无言 整顿:整理 19、整顿衣裳起敛容

  13. 20、秋月春风 等闲度 秋月春风:即一秋一春,指时光。 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21、暮去朝来颜色故 暮去朝来:指时光流逝。 颜色:容貌。故:旧,衰老 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相逢 在一起,为什么一定要从前曾经互相 认识呢!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 方。沦落:飘泊流落。

  14. 23、谪居卧病浔阳城 卧病:抱病,带病 24、终岁不闻丝竹声 终岁:一年到头。丝竹:弦乐器、 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25、春江花朝秋月夜 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 和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 26、往往取酒还独倾 独倾:独酌。倾,倒。

  15. 27、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再 28、感我此言良久立 感:被感动 29、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 30、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刚才,原来

  16.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第二句(以句号为准)与诗歌的第一、二段对应;三、四句与第三、四段对应;六七句与第五段对应。

  17. 一、谁 解 青 衫 泪

  18. 思考、1 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19. 鲜明的对比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长色衰 年轻貌美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

  20. 2、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21.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23.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忧愁暗恨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4. 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造成的痛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25. 4、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有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26. 二、谁 解 琵 琶 声

  27.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又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 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28.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9. 第一曲 江头送客闻琵琶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琵琶女:排遣孤寂 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 悲凉、伤感 以人衬声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景托声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30. 第二次: 江心聆听琵琶曲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31.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寻 问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诗 人 重开宴 移 邀 添 回 邀 见 千呼 万唤 欲语 停 迟 琵琶女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半遮面 抱琵琶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32.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特点 方法 过程 场景 转、拨、掩抑、思、诉 前奏乐段: 以议评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浊杂粗重 欢乐乐段: 《霓裳》《六幺》 大弦—嘈嘈—急雨 以喻摹声 轻细凄切 小弦—切切—私语 以形绘声 清脆圆润 错杂弹、落玉盘 婉转 、不畅 沉思乐段: 间关—滑 幽咽—难 声弦暂歇 直写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实 写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间写 雄浑激昂 愤怒乐段: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清脆尖利 收拨、划 一声、裂帛 以人衬声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悄无言 秋月白 以景托声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33.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34.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无尽的感伤 (虚 写) 凄凄(不似向前声) 皆掩泣 点评: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35. 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 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36.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 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37.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 “悲愤曲” “欢乐曲” “前奏曲” “沉思曲” 激越雄壮。 急切愉快。 倾诉悲情。 幽愁暗恨。 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愤情

  38. 谁 解 风 物 意

  39. 《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诗歌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诗歌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江边送客的环境 如画的意境 凄凉愁惨的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别绪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40.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41. 全文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江心聆听琵琶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歌女倾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42. 行文结构有何特点? 双线结构: 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暗线:诗人的感受 民间变化 朝政动乱 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3.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的 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条反映民间的 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社会的变 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两条线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使结构既严谨而 又错落有致。

  44. 迁移扩展,比较阅读

  45.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46.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47. 这一段对音乐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手法? 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摹声、通感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乐曲发展的几个过程? 舒徐流畅—— 起伏跌宕—— 悄无声息—— 激烈高亢—— 戛然而止

  48. 比较与《琵琶行》的异同: 相同点: 1、描写音乐的过程基本相同。 2、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通感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 《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慨叹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发自己的不满,而《明》只为形容小玉的唱腔美妙。

  49.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50. 比较与《琵琶行》的异同: 思想内容: 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不同点:《夜》中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代歌女的身世。而《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