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學與生活 - 期末報告 赤壁之戰

文學與生活 - 期末報告 赤壁之戰. 組員名單 : 4A2L0031 王柔之 4A2L0033 劉兆偉 4A0L0063 謝商裕 4A0C0001 姜力 4A0L0147 張友誠 4A237009 劉政享 4A237016 林凱彥 4A237039 張華鈞. 一 、人物介紹. 曹操 (155-220)

fifi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學與生活 - 期末報告 赤壁之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學與生活-期末報告赤壁之戰 組員名單 : 4A2L0031 王柔之 4A2L0033 劉兆偉 4A0L0063 謝商裕 4A0C0001 姜力 4A0L0147 張友誠 4A237009 劉政享 4A237016 林凱彥 4A237039 張華鈞

  2. 一、人物介紹 • 曹操 • (155-220) •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有實的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3. 劉備 • (161-223) • 漢昭烈帝  劉備 • 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建章。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4. 孫權 • (182-252) •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又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5. 周瑜 • (175-210) • 字公瑾,人稱「美周郎」,廬江郡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兩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過,在小說《三國演義》裡,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矮化周瑜,神化孔明,周瑜則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派人物,因而令世人誤會。

  6. 黃蓋 • 生卒年不詳 • 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中,黃蓋以鐵鞭為兵器。曹操軍來犯之際,黃蓋向周瑜提議火攻破敵,周瑜要他行苦肉計,黃蓋一口答應。黃蓋故意提出投降曹操,周瑜假意下令斬首,後改為杖打五十,打得皮開肉綻。闞澤幫助黃蓋向曹操獻降書,曹操起初識破詐降,但有兩細作回報黃蓋遭刑的事,曹操才相信。這故事也衍生出揭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但苦肉計並無正史記載,赤壁之戰時候黃蓋只是「建策火攻」而已。

  7. 孔明 •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琅琊陽都人。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

  8. 關羽 •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聖帝君,聖帝祖,直至「武帝」,故也被民間尊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帝君等而流傳至今。中國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翊漢天尊等,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鸞堂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帝為「文衡聖帝」。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9. 龐統 •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東漢末年襄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名士龐德公稱其為「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漢末齊名。本為吳國名將周瑜的郡功曹,後成為劉備重臣謀士,陳壽譽其可比擬為魏國的荀彧和荀攸。歷任耒陽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死後由後主劉禪追賜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10. 二、戰爭背景

  11.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 •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問題漸漸惡化,而人民常飽受此現象的苦,加上天災與瘟疫的影響,人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的就是黃巾之亂。 •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12. 簡述- •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註 1]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從荊州逃亡的劉備,後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孫權派遣大將周瑜、程普率軍開赴前線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

  13. 著名的戰爭之一 -南取荊州 •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 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 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 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 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 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 七月秋,曹操南下,以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他是以「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不久,劉表在八月間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另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徒都監護軍,護張遼、于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軍。劉表之子、繼位荊州的劉琮知道這消息後,接受了蒯越、韓嵩及傅巽等遊說,投降曹操;當時已為九月,曹操到達新野(今屬河南省)。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14. 著名的戰爭之二 -曹劉爭逐 • 在渡河至襄陽時,劉備麾下諸葛亮曾勸他奪取襄陽,但劉備不忍心,繼續南走,另派關羽率船隊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投歸劉備,隨劉備逃走,結果使劉備軍隊的速度大大減慢,只能日行十多里,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走江陵,但劉備不願意。劉備既南走,劉琮麾下王威本勸劉琮反口,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奪得中原,可是劉琮不接納。當時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來到近江的曹操聽到了劉備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派樂進守襄陽、徐晃另屯樊,而自己則放棄輜重,親與曹純、曹休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討劉備。 • 起初,在江東的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借為劉表弔喪,而實際上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魯肅到達夏口,知道了曹操南下,於是日夜上路;待至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傳出。魯肅北走,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勸說劉備與孫權連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然而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餘里的曹軍在長阪追上劉備,當時雖有十多萬眾,輜重數千,但士兵少。現在曹操到來,劉備便棄妻子,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於是奪得劉備軍馬、輜重、糧草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女兒。由於甘夫人與還是嬰孩的劉禪未能跟著一起逃走,於是趙雲走回北保護他們撤退,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走,暗示趙雲投曹,劉備卻斷言不會,對趙雲十分信用,最後趙雲亦成功將甘夫人與劉禪救出。另一方面,張飛率領廿騎負責斷後,先拆下橋,在水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得以逃生,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退至夏口。

  15. 著名的戰爭之三 -兵敗烏林 • 赤壁戰後,曹操帶兵退回北方,從此致力經營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亦開始為自己的勢力而進攻曹操之地。 • 孫權親率大軍北攻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等亦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對峙,周瑜另遣甘寧襲取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後來反被曹仁兩次突入救出自軍。後雙方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擽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頗為重傷,於是退還。後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曹仁於是退回。以後雙方處於對峙,呂蒙後來曾說:「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可見亦因內部矛盾,令江陵久攻不下。

  16. 三、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 • 一、是曹操驕傲自滿,過於輕敵。由於曹操在此前的戰事中一路高奏凱歌,接連消滅了袁紹、呂布等割據勢力,壯大了自己的力 量,從而內心開始漂漂然起來,他率領大軍來到長江後,根本不把孫劉聯軍放在眼裏,在戰鬥之前就已經開始盤算勝利後在江東如何享樂,沒有象此前管渡之戰時那 樣細心研究戰略戰術,也沒有精心安排細作到江東去探聽軍情,反而疏于防範,讓孫權的耳目三番五次的混進軍營刺探消息。 • 曹操最為疏乎大意的就是沒有仔細考察黃蓋投降的真偽,以及龐統來獻“連環計”的用心,這兩件事是導致火燒赤壁的直接原因,由於曹操的驕傲自滿,沒有及時識 破孫劉聯軍這兩次計謀,從而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晉代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指出曹操被勝利充混了頭腦,驕傲自滿、求勝心切,在戰爭的指揮 策劃中顯得心浮氣躁,從而導致了大敗,他說:“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可見曹操由於一時的疏乎大意,沒有認真的看清當時的形勢,從而導致大敗,將數十年的積累毀於一旦。

  17.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 • 二、是曹操軍隊組成混亂,不習水戰。曹操的軍隊從北方而來,大多不習水戰,而且組成混亂,其中既有原來袁紹部隊的軍士,在官渡之戰後投降曹軍,也有中原平定 徐州時候的投降部隊,還有平定荊州時收服的投降部隊,更有曹操早期鎮壓黃巾軍時投降的黃巾軍,真正屬於曹操嫡系部隊的本來就不多,而且這些各種背景的部隊 被曹操納入編制後還沒有認真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加以統一,內部紛爭矛盾眾多。 • 三是曹操軍隊在戰爭中感染了傳染病,這一點在諸多關於赤壁之戰的分析中往往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一細節給曹操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據《三國志》記 載,曹操部隊到達南方後,由於水土不服,很快就出現嘔吐疾病等現象,曹操沒有過多的重視這件事情,面是繼續堅持對孫劉聯軍做戰。《三國志·周瑜傳》雲: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18. 參考資料 • http://big5.huaxia.com/jztb/jzsh/sgkjz/sgwhlt/2009/12/1696536.html • 人物參考資料 來自 維基百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