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脑桥:

被盖部. 基底部. 二、脑干内部结构. 脑桥:. 背侧:. 腹侧:. 中脑:. 背侧部:. 中脑顶盖. 腹侧部:. 大脑脚. 腹侧. 背侧. 二、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灰质. (一) 脑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 脑神经运动核. 六个功能柱七种性质核团. ① 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②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③ 一般内脏运动柱 :.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fisk
Download Presentation

脑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被盖部 基底部 二、脑干内部结构 脑桥: 背侧: 腹侧: 中脑: 背侧部: 中脑顶盖 腹侧部: 大脑脚 腹侧 背侧

  2. 二、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灰质 (一)脑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 脑神经运动核 六个功能柱七种性质核团 ①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②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③一般内脏运动柱: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④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头段为特殊感觉,尾段为一般感觉) ⑤一般躯体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⑥特殊躯体感觉柱: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3. 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的传入 躯体运动柱 支配舌肌和眼球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咽喉肌 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内耳听和平衡觉感受器的初级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核 一般——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特殊——味觉的初级感觉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核 平滑肌、心肌、腺体

  4. 名称 位置 纤维联系 作用 损伤后表现 1 舌下N核 舌下N三角深面 舌下N 同侧舌肌瘫痪 舌尖偏向患侧 全部舌肌 2 展N核 面N丘深面 展N 外直肌 内斜视 上睑提肌 3 动眼N核 上丘平面 动眼N 不能向上下内运动 上直肌 下直肌 外斜视 内直肌 下斜肌 4 滑车N核 下丘水平 滑车N 上斜肌 躯体运动核: 支配舌肌和眼球外肌

  5. 躯体运动柱 支配舌肌和眼球外肌

  6. 一般内脏运动核: 平滑肌、心肌、腺体 名称 位置 f 联系 作用 喉—结肠左曲脏器 运动和腺体分泌 1 迷走N背核 迷走N三角深面 迷走N 2 下泌涎核 舌咽N 延髓网状结构内 腮腺 3 上泌涎核 脑桥网状结构内 舌下腺 面N 下颌下腺 泪腺 瞳孔阔约肌 4 动眼N副核 动眼N 睫状肌

  7. 一般内脏运动核 平滑肌、心肌、腺体

  8. 特殊内脏运动核: 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咽喉肌 名称 位置 f 联系 作用 胸锁乳突肌 1 副N核 锥体交叉外侧 副N 斜方肌 2 疑核 舌咽N 副神经核上方 咽喉,软腭肌 迷走N 副N 3 面肌 面 N核 展N核的腹外侧 面 N 4 三叉N 咀嚼肌 三叉N运动核 展N核的上外侧

  9. 特殊内脏运动核 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咽喉肌

  10. 名称 位置 f 联系 作用 面N 味觉 舌咽N 孤束核 延髓网状结构内 脏器和心血管感觉 迷走N 内脏感觉核: 一般——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 特殊——味觉的初级感觉纤维

  11. 内脏感觉核 一般——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特殊——味觉的初级感觉纤维

  12. 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的传入 名称 位置 f 联系 作用 舌咽N 1 三叉N脊束核 延髓前外侧 头面部痛温觉 迷走N 三叉N 2 三叉N脑桥核 与以上相续 三叉N 头面部触觉 3 三叉N中脑核 与以上相续 头面部本体感觉

  13. 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的传入

  14. 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内耳听和平衡觉感受器的初级感觉纤维 名称 位置 f 联系 作用 1 前庭N核 前庭区的深面 前庭N 传导内耳的位置觉 2 蜗N核 听结节的深面 传导听觉 蜗N

  15. 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内耳听和平衡觉感受器的初级感觉纤维

  16. (二)非脑神经核:属于中继核团 1)薄束核与楔束核 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方, 接受来自薄束与楔束的纤维, 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 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损伤:本体感觉障碍

  17. 2)下橄榄核 参与对运动的控制,尤其对运动的学习记忆起重要作用。 3)黑质 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 参与运动调节, 损伤引起震颤麻痹。

  18. (三)白质 上行传导束 下行传导束

  19. 上行传导束 脑干四个丘系简表

  20. 间脑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延髓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 脊髓丘脑束 (触觉) (痛温觉) 右 左

  21. 间脑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内侧丘系 延髓 内侧丘系交叉 内弓状纤维 楔束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 脊髓 内侧丘系 右 左

  22. 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 三叉丘系 右 左

  23. 大脑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 前角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束 右 左

  24. 脊髓丘系

  25. 三、脑干网状结构: 定义: 脑干内除了境界明确的神经核和纤维束以外,还有分布广泛的灰、白质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即为网状结构。

  26.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 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马尾

  27. 1、牵张反射 (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 肌肉、肌腱 脊神经后根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8. 2、屈曲反射 皮肤 脊神经后根 后角 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9. 十二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前九舌咽, 十迷一副舍下全。

  30. 第三节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借3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

  31.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32. 小脑蚓vermis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 原裂primary fissure 一、外形和分区: (一)外形 蚓:小结、蚓垂、蚓锥体。 半球: 近似平行的沟,较深的沟有3条: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将小脑分为3叶: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 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结nodule 小脑上脚 绒球脚 绒球flocculis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33. 三对小脑脚 :下脚 — 连延髓 中脚 — 连脑桥 上脚 — 连中脑 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体

  34. 小脑的机能分区、 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 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 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 运动。

  35. 2、脊髓小脑(旧小脑)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3、大脑小脑(新小脑) 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协调。

  36. 1、小脑皮质 二、内部结构 小脑表层的灰质,有3层:分子层、梨状细胞层、颗粒层。 2、小脑核(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顶核 栓状核 球状核 齿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皮质 小脑髓体(白质)

  37. 第四节 间脑diencephalon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 后面观

  38.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一、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一) 位置和外形: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内囊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丘脑枕pulvinar

  39. 内髓板: (二)内部结构 前核 联络性核团 内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背侧部 板内核 腹前核ventral anterior nuc. 腹中间核ventral lateral nuc. 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 腹后内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

  40. 1、内侧膝状体: 二、后丘脑: 接受来自下丘的听觉纤维, 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 发出纤维至颞叶听中枢 是听觉传导路的皮质下反射中枢 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 2、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 发出纤维至枕叶视中枢, 是视觉传导路的皮质下反射中枢

  41. 三、上丘脑: 松果体 内分泌腺 缰三角 丘脑髓纹 与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 缰联合 后联合 丘脑髓纹thalamic medullary stria 缰三角habenular trigone 缰联合habenular commissure 松果体pineal body

  42. 四、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43. 五、下丘脑 (一)位置和外形: 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向后至中脑被盖,构成第3脑室的侧壁和底壁。

  44.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45. (二)分区与核团 1、分区:4区即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区 2、主要核团:室旁核、视上核

  46. 功能 1. 水盐代谢中枢 2.睡眠中枢。 3.调节体温: 4.摄食调节: 5. 昼夜节律调节:

  47. 第五节 端脑 Telencephalon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48. 顶枕沟 中央沟 分叶 顶 叶 额 叶 枕 叶 外侧沟 颞 叶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枕前切迹 顶枕沟 距状沟 Parietal lobe Frontal lobe Occipital lobe Temporal lobe

  49. 岛 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