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闯关东

闯关东. 11 级历史 1 班 宣博文 110710003. 电视剧 《 闯关东 》 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已被人们渐忘了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然而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它只是虚构了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 那么,历史上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 闯关东又是怎样形成的?它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它对东北有什么影响?. 山海关古称榆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内地通往 东北 的交通要道。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明朝以后俗称为关东。闯关东中的 “ 关 ” ,指的就是山海关.

Download Presentation

闯关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闯关东 11级历史1班 宣博文 110710003

  2. 电视剧《闯关东》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已被人们渐忘了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电视剧《闯关东》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已被人们渐忘了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然而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它只是虚构了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 那么,历史上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 闯关东又是怎样形成的?它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它对东北有什么影响?

  3. 山海关古称榆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明朝以后俗称为关东。闯关东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古称榆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明朝以后俗称为关东。闯关东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4. 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关东移民运动的一种俗称。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关东移民运动的一种俗称。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流民,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关东物产所诱,筚路蓝缕地“闯关”或“渡海”前往关东地区艰苦创业。

  5. 直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地区,移民浪潮才有所停歇。直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地区,移民浪潮才有所停歇。 图为,1940年,希望移民东北的山东百姓在伪满驻济南办事处领取申请表格的场景

  6. 纵观这段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影响之巨均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移民活动。纵观这段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影响之巨均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移民活动。 拉铁摩尔曾将之与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做了对比,显然,发生在东北的这股移民潮,无论是历史,还是规模,以及形成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美国的“西进运动”。但至少有一点是两者共同的,那就是彻底改变了移入地区的旧有风貌。

  7. 闯关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1644至1667年 二、1668至1860年 三、1861至1911年

  8. 路线: 移民赴东北的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是陆路,一条水路

  9. 陆路:即通常所说的“闯关”,又称西路。它的历程又可以分为1894年前和1894年后。陆路:即通常所说的“闯关”,又称西路。它的历程又可以分为1894年前和1894年后。 1894年(光绪二十年)前: 在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开通前,山东移民多由渤海湾沿岸徒步而行。从柳条边 威远堡门(今属辽宁开原市)、法库门(今辽宁法库县)、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

  10. 1894年(光绪二十年)后: • 随着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支线、京奉线、胶济铁路、津浦(天津—浦口)铁路的通车。 • 山东、河北等地移民多由京奉、津浦、北宁(山海关—沈阳)等路出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打虎山—通辽)、四洮(四平街—洮南)等路分散。 • 河南入东北者,多先在郑州聚集,然后搭平汉线至丰台,再转北宁路出关,经打洮(打虎山—洮南)及洮昂(洮南—昂昂溪)两路,分散各地。

  11. 到20世纪30年代的移民高峰时期,东北境内的各铁路支线如安奉、吉长(吉林—长春)、四洮、长图、洮昂、打洮、沈海(沈阳—朝阳)等线的相继通车和各路段的联运的实现,经陆路到达东北各目的地迅速又便捷,于是走陆路的移民日益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的移民高峰时期,东北境内的各铁路支线如安奉、吉长(吉林—长春)、四洮、长图、洮昂、打洮、沈海(沈阳—朝阳)等线的相继通车和各路段的联运的实现,经陆路到达东北各目的地迅速又便捷,于是走陆路的移民日益增多。 水路:通常所说的“泛海”,又称东路。 通过水路到达东北的路线主要有青岛至大连、烟台至营口、天津至营口、烟台至海参崴等4条航线

  12. 其他2% 山西6% 河北12% 山东80%

  13. 清政府政策的改变 兴修铁路

  14. 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调查,流民中,1878—1911年来东北的只占10%,其余90%均是1920—1930年迁来,尤其是1923至1930年的7年间,移民人数每年竟多达100万。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调查,流民中,1878—1911年来东北的只占10%,其余90%均是1920—1930年迁来,尤其是1923至1930年的7年间,移民人数每年竟多达100万。 图为,78岁的张世范老人在看他的家族谱,他祖上张氏领着4个孩子,在清朝中期由山东逃荒到哈尔滨的四方台。当年还是一片荒野,张氏是第一户人家,他们落脚后,山东的亲朋也就陆陆续续地过来,成为四方台最初的住民

  15. 东北移民时间表 清政府态度开始转变 民族封禁政策 废除东北禁令 修筑柳条边 短暂开放 瑷珲条约 修建铁路 移民高潮 兴修铁路 顺治8年起 1931结束 (满洲危机) 清初 顺治 康乾盛世 1860 光绪 民国初年 1931

  16. 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很大程度上发展了东北以农业为主的经济。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很大程度上发展了东北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 东北不再是荒凉之地,人口剧增。 • 期间流传下“山神”“金王”等传奇。

  17. 闯关东的意义: • 汉人移民数量远远超过满洲族、蒙古族和早期居住或土著的汉人,也远远超过几乎是同时进入东北的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的移民。使整个东北从此成为稳固的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地区。 • 整个东北大部分地区风俗习惯及语言相当统一,东北三省之间并不存在多少分歧。 • 北方汉族文化从此取得一块富庶的复兴基地,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长期衰落的态势。

  18. 在东北的北方汉族文化带有一定的边疆气息,人民尚武,历史上曾经绿林横行,如有名的奉系首领张作霖,早年即出身江湖。在东北的北方汉族文化带有一定的边疆气息,人民尚武,历史上曾经绿林横行,如有名的奉系首领张作霖,早年即出身江湖。 • 城市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显著,特别是原来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城市,留下不少受俄国、日本和朝鲜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延边地区因聚居大批当年朝鲜移民的后代,受朝鲜文化的影响更明显。

  19. 没有闯关东,就没有东北近代的发展 • 1926年,南开大学在东北的调查数据显示,进入东北的流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难民,他们衣衫褴褛,挺着饿瘪的肚子走出山海关,而仅仅十几二十几年的光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家有良田,仓廪充实的农户,成了日进斗金的大贾。 • 当东北的人口构成已经由关内流民占了压倒性多数,而且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些压倒性多数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自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 人变了,文化变了,习惯变了,社会的变革也就成为了必然

  20. 内地来的流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这三个省份是中原文化浸润最深的地方。所以,民国初期的东北在文化形态上、在生活方式上,已与关内没有太大的区别。内地来的流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这三个省份是中原文化浸润最深的地方。所以,民国初期的东北在文化形态上、在生活方式上,已与关内没有太大的区别。 • 从山海关到满洲里,沿途所历,李家沟、十八家子、苏家屯这样明显具有内地特点和汉文化色彩的地名随处可见,这些地名无一不印着闯关东的印迹。但在多以满语命名的村镇的东北,还是显出了别具的个性。 • 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的不拘一格,满清入关前信奉萨满教,但闯关东后,各种教门在东北各行其是。 • 二人转也在此间发展起来,听曲调不难听出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山东柳琴的音乐元素,内容几乎百分之百的是中原文化、中原故事。

  21. 东北的冬天很长,每当漫长的冬季到来,当地的东北人习惯“猫冬”,整整一个冬天什么事都不干,整天吃喝玩乐。由于物产丰富,来之容易,久而久之,东北人养成了慵懒的习惯。东北的冬天很长,每当漫长的冬季到来,当地的东北人习惯“猫冬”,整整一个冬天什么事都不干,整天吃喝玩乐。由于物产丰富,来之容易,久而久之,东北人养成了慵懒的习惯。 • 闯关东的内地人就不同了,不断地天灾人祸,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和勤勉的本色,尤为可贵的是,来闯关东的人几乎都是不安于现状的人,都是渴望获得出路获得幸福的人。这样一些人来到东北,潜藏在他们身子深处的勤勉和拼搏精神以十倍百倍的气势喷发出来。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 闯关东改变的还有东北的地域性格

  22. 闯关东对于东北的影响,不仅仅产生了如此辉煌的建设成就,稳住了外国势力想把它从祖国的母体中分离出去的企图。另外,它对于东北文化上的影响尤其深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的文化、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改变了东北的地域性格、人文风貌。闯关东对于东北的影响,不仅仅产生了如此辉煌的建设成就,稳住了外国势力想把它从祖国的母体中分离出去的企图。另外,它对于东北文化上的影响尤其深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的文化、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改变了东北的地域性格、人文风貌。 总之,一句话 没有闯关东,就没有东北近代的发展

  23. 第一阶段(1644—1667) 1644年顺治元年,满清入关,迁都北京。满清入关带走了将近90万人口,致使大量土地荒芜,只有盛京城这样的大城镇尚能见到往日繁华。当时的奉天府尹张尚贤上疏说:“荒城废堡,败瓦残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1653年顺治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

  24. 第二阶段(1668—1860) • 1668年康熙帝颁布《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25. 什么是“闯”关东?? 1.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2.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3.“闯”:两层含义

  26. “闯”: • 出关为禁止的,非法的,只能“闯”过山海关。 • 迁往关外前途未卜,风险很大。

  27. 封禁东北的原因: • 顺治帝时中原动荡,南方仍有明朝势力求复国,需有退守之地。 • 满族人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具有风水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 • 防止蒙古人内迁,汉人外迁 设置柳条边

  28. 柳条边:可分为老边和新边 • 老边:满清入关前,曾修了一段近似于边墙的柳条边,这个长达900里的柳条边起于开源的威远堡,南至丹东的凤城,再折向西南至山海关。老边有些防御明军的作用。 • 新边:康熙朝修筑的柳条边,长690里,也是起于威远堡,沿东北走向至今吉林市的北法特。 • 柳条边培土为堤,堤上每隔5尺种3棵柳树,树间用绳子连接,堤外挖深宽各8尺的壕沟。新边是为了堵截闯关东的关内流民。 • 柳条边设21个边门,由士兵把守,凡没有清廷所发的准入证,一律不得入内。

  29. 图为,吉林四平市铁东区的山门镇,为当年柳条边遗址图为,吉林四平市铁东区的山门镇,为当年柳条边遗址

  30. 乾隆登基时,清王朝开始实行更为严厉的东北封禁政策乾隆登基时,清王朝开始实行更为严厉的东北封禁政策 此后各代皇帝一直保持这种封禁政策的延续

  31. 第三阶段(1860—1911) • 从柳条新边的修建到1860年东北开禁,清王朝由昌盛一步步走向衰落。雅片战争落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瑷珲条约又让沙俄割走大量土地。关内各省,人口暴涨,灾荒连年,民不聊生。而且俄国人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 咸丰皇帝迫于无奈做出了东北开禁的决定,先期开放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又开放吉林的西北草原。 • 从此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

  32. 晚清政府对东北开禁实行的是边走边看的政策,而开禁中走得最远,最彻底的却是外人眼中最保守的慈禧太后。晚清政府对东北开禁实行的是边走边看的政策,而开禁中走得最远,最彻底的却是外人眼中最保守的慈禧太后。 1864年(同治三年):开放伊儿门河流域 1866年(同治五年):开放桦皮甸子(今吉林桦甸县北) 1868年(同治七年):开放皇家狩猎围场,即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 1878年(光绪四年)解除汉族妇女移居关外的禁令 1880年(光绪六年):规定放荒、免税、补助等三项优惠移民政策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东三省全面解禁

  33. 慈禧太后走到这一步,完全是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慈禧太后走到这一步,完全是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中东铁路开始修筑,风传俄国计划每年向东北移民60万,震惊清廷。 1901年《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战争 中华民国成立后,闯关东进入了高峰阶段。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使移民垦荒有了法律依据。 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吸引关内移民,许以房屋地产,甚至报销往来路费,出关人数与日俱增。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命运。

  34.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北宁与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东麓有山神庙——“北镇庙”。当地迄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 战国时,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秦汉魏晋因之。 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 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辽阳(今属辽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因此,著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万里行记》说:“古代的"东北",乃"辽河流域"的东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