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培養基之預備

培養基之預備. 1 、 微生物的純種培養 純種培養 (pure culture): 利用單一微生物菌種及其衍生細胞進行實驗。 混合培養 (mix culture): 利用一種以上微生物菌種培養進行實驗 , 研究其共同特性之方法。 一、培養基之預備 二、培養方法 三、大量培養 四、菌種的保存. 一、培養基之預備 1. 微生物的生長要素 A. 能量來源 有機物 : 化學異營菌,如細菌等 無機物 : 化學自營菌,如硝化菌等 光線 : 光合菌,如藻類、藍綠細菌等 B. 細胞的構造成分

fred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培養基之預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培養基之預備 1、 微生物的純種培養 純種培養(pure culture): 利用單一微生物菌種及其衍生細胞進行實驗。 混合培養(mix culture):利用一種以上微生物菌種培養進行實驗,研究其共同特性之方法。 一、培養基之預備 二、培養方法 三、大量培養 四、菌種的保存

  2. 一、培養基之預備 1.微生物的生長要素 A.能量來源 有機物: 化學異營菌,如細菌等 無機物: 化學自營菌,如硝化菌等 光線: 光合菌,如藻類、藍綠細菌等 B.細胞的構造成分 主要成分: 如C、H、O、N、S、P、K、Mg、Ca、Fe、Na 微量元素: 如 Co、 Zn、 Cu、Mo、Mn C.生長環境因子 最佳生長值,如溫度、氧氣、pH值等

  3.  培養基:實驗室中的營養提供 培養基類型 培養基主要有三種分類: 物理形態 化學組成 功能類型 ( 表3.1)

  4. 培養基的物理狀態 液態培養基 (liquid media) 被定義為水溶液,冰點以上的溫度不會凝固,容器傾斜時具自由流動的傾向 ( 圖3.4) 普通室溫下,半固態 (semisolid media) 培養基顯示出凝結般黏稠 ( 圖3.5),因包含凝固因子 ( 瓊脂或明膠 ),使其變厚但又不堅硬

  5. 固態 (solid media) 培養基提供穩固的表面給細胞形成不連續的菌落 ( 參見圖3.3),以及利於分離和次培養細菌與真菌,可分兩種樣式: 能液化 不能液化的

  6. 可液化固態培養基 (liquefiable solid media) 有時稱為可反轉式固態培養基,含熱塑性凝固因子:其物理特性可隨溫度而變,從紅藻分離出的多醣體複合物瓊脂,顯然是最被廣泛使用和有效的

  7. 非液化固態培養基 (Nonliquetiable solid media) 因不能溶解,比瓊脂培養基的功能運用少

  8. 通常有瓊脂字樣的培養基含1%~5% 的瓊脂,滋養瓊脂是普遍的一種,內含牛肉萃取物與消化蛋白質的營養肉汁,且含重量1.5% 的瓊脂,許多瓊脂培養基能完整涵蓋所需的功能 明膠 (gelatin) 不像瓊脂般令人滿意,但在10% 到15% 的濃度能適度地產生固態表面 。瓊脂與明膠培養基參見圖3.6說明

  9. 培養基的化學組成 培養基全由清晰明確的化合物所構成的稱為合成 複合 (complex) 或非合成 (nonsynthetic) 培養基至少包含一種組成成分不明確的化合物-非單一純粹的化合物,和不能以確切化學分子式來描繪,大部分是動物、植物或酵母萃取物

  10. 合成和非合成培養基的差異 ,從合成的眼蟲培養基 (Euglena medium,表3.2) 和非合成的營養肉汁兩者所含的胺基酸可知端倪 綠蟲藻培養基含三種已知量的胺基酸,而營養肉汁內含多樣性的胺基酸 ( 在其消化蛋白中 ) 綠蟲藻培養基是加入精確量的純無機鹽和有機酸,然而營養肉汁裏的牛肉萃取物的成分並未很明確

  11. 功能適宜的培養基 一般用途培養基 (General-purpose media) 被設計儘可能使用於廣闊的微生物,通常是非人造合成的,包含支持病原體和類似的非病原體生長所需的營養混合物 滋養性培養基 (enriched medium) 含有複合有機物,像血液、血清、血紅素或適合某些種類生長的特殊生長因子 (growth factors)

  12. 細菌需要生長因子與複合營養物的稱為挑剔的 (fastidious) 血液瓊脂是以無菌瓊脂基底加入無菌的羊、馬或兔血 ( 圖3.7a) ,被廣泛用於挑剔的鏈球菌與其他病原體生長 致病的奈瑟氏雙球菌 ( 引起淋病的菌種 ) 需生長於泰爾 - 馬丁 (Thayer-Martin) 培養基或加熱的血液巧克力瓊脂 ( 圖3.7b)

  13. 甘露醇鹽瓊脂 (MSA) ( 圖3.9a) 含7.5% 的NaCl濃度可徹底抑制大部分人類的病原菌,除外的是葡萄球菌屬,在此培養基中能得到良好的生長,因此可在相當混雜的樣本中被突顯出來 膽鹽是排泄物的成分,抑制大部分的革蘭氏陽性菌,卻能使革蘭氏陰性桿菌得以生長,因此膽鹽被當作選擇性因子用以分離腸內病原菌 [MacConkey瓊脂、伊紅亞甲基藍 (EMB) 瓊脂 ] ( 圖3.9b)

  14. 鑑別性培養基 (Differential media) 供給某些微生物生長,且設計當這些微生物存在時,顯現肉眼可見的差別,像菌落的大小或顏色演變,培養基顏色的變化,或氣泡與沈澱物形成 ( 表3.4),這些變異來自微生物對培養基化學組成的反應

  15. 最簡單的鑑別性培養基能顯示兩種反應類型,如是否能使用特定營養物,或某些菌落顏色會變化,其他則無;有些培養基可充分複雜地顯示三到四種不同的反應 ( 參見本章起始的圖,與圖3.10a之TSIA) 染劑可用做pH指示劑,作為鑑別性媒介,藉其顏色變化來反應酸鹼的產生,像MacConkey瓊脂培養基含酚紅染劑,中性時呈黃色,酸性時則呈桃紅或紅色 如圖3.10b

  16. 各式各樣的培養基 還原培養基 (reducing medium) 含某些物質 ( 乙硫醇酸或胱胺酸 ) 可吸收培養基中的氧或減慢氧的滲透,來還原其能力。還原培養基對厭氧菌的生長與需氧性的測定是重要的 醣發酵培養基 (Carbohydrate fermentation media) 所含的糖可被發酵 ( 改變成酸 ),並含pH指示劑來顯示反應 ( 圖3.9a與3.11)

  17. 轉送性培養基 (Transport media) 用於臨床分析前一段時間樣本的保存,或支援不穩定情境下即快速死亡的纖弱菌種 斯圖亞特氏 (Stuart’s) 與亞咪氏 (Amies) 運送培養基含鹽、緩衝液與避免細胞被酵素破壞的吸收劑,可減緩pH值改變,和毒性物質,然不支援成長

  18. 分析性培養基 (Assay media) 是生技人員用於檢測抗菌藥物的有效性 ,與藥廠評估消毒劑、抗菌劑、化妝品與防腐劑對微生物生長的效能 計數性培養基 (Enumeration media) 用於牛奶、水、食物、土壤與其他樣本等產業與環境微生物的計數

  19. 2.培養基之種類

  20. 3. 培養基的製備 無菌操作技術(aseptic technique): 控制微生物的散布及操作過程可能遭受污染的方法 無塵無菌操作台 高壓蒸氣滅菌釜(autoclave): 121oC、1.1 kg/cm2、15-20min;或 121oC、15 psi、15-20min psi: pound per square inch(lb/in2)

  21. 無塵無菌操作臺

  22. 二、培養方法 純種培養主要分增殖及分離二個程序。 1. 增殖培養 增殖培養技術(enrichment culture technique): 調整培養條件,以便篩選 某特殊微生物之過程。 培養基的選擇 取樣 接種 適合環境 觀察菌相 再接種 例: 厭氧菌之培養 利用銨為能源的微生物

  23. 2. 分離: 將微生物分離成純種培養,原理為使菌數遞減最終達成獨立分離。其方法: A. 倒碟法(pour plate)或注入培養 B. 劃碟法(streak plate) C. 塗抹法(spread plate) D. 液體分離培養法

  24. 培養液之成分(以1L為計算) 附註: 1. 要準備無機培養基時才添加Noble agar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