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教材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 《 科学 》 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 《 科学 》 教材编写组. 祝大家狗年吉祥!. 科学老师五大愿望:. 教材少变好懂一些 材料准备容易一些 学生上课听话一些 获奖层次能高一些 领导支持实惠一些. 这些,狗年都能实现. 单元设置和课程标准. 土壤和生命 植物的一生 固体和液体 关 心 天 气 观察和测量.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宇宙 过程技能. 过程技能显性化. 理清概念:什么是观察?.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材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

  2. 祝大家狗年吉祥!

  3. 科学老师五大愿望: 教材少变好懂一些 材料准备容易一些 学生上课听话一些 获奖层次能高一些 领导支持实惠一些 这些,狗年都能实现

  4. 单元设置和课程标准 • 土壤和生命 • 植物的一生 • 固体和液体 • 关 心 天 气 • 观察和测量 • 生命世界 • 物质世界 • 地球宇宙 • 过程技能

  5. 过程技能显性化

  6. 理清概念:什么是观察? 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任何形式的观察都要有意识地寻找可能存在的每个特点,寻找各种异乎寻常的特征,特别是寻找见到的各事物之间,或是事物与过去经验中有关知识之间任何具有启发性的联系或关系。或在思考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提出了某种假说,这时,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意义。因此,观察既包含感官知觉因素又包含思维因素在内。 ——《科学研究的艺术》威·伊·比·贝弗里奇著

  7. 爱因思坦是这么说的 ... 原则上,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 But on principle . . . It’s the theory which decides what we can observe. Einstein A. Einstein 1921 Nobel Laureate

  8. 海参堡是这么说的... 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大自然本身的现象,而是大自然在我们所用的观察方法下所展现出来的特性 What we observe is not the nature itself, but nature exposed to our method of questioning. Heisenberg W. Heisenberg 1932 Nobel Laureate

  9. 波尔是这么说的 ... 科学就是就是观察现象并与他人沟通观察结果,而这些人必须去检验这个观察过程与结果是否有偏失 Science is the observation of phenomena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others, who must check them Bohr N. Bohr 1922 Nobel Laureate

  10. 爱因思坦是这么说的... 人们习惯把其它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感官知觉当成是真实的。 People accustomed to regard as real those sense perceptions which are common to different individuals. Einstein A. Einstein 1921Nobel Laureate 科学家也不例外,只是科学家更注重理性的思考与实证的观察

  11. 《土壤和生命》 • 我们周围的土壤——实地考察土壤 • 了 解 土 壤 ——深入观察土壤 • 肥沃的土壤 ——研究土壤中的腐殖质 • 土壤的保护 ——学以致用,引发讨论

  12. “土壤”的涵义——《说文解字》 土壤是地球岩石最表层经亿万年风化和生物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土壤是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汇点。土壤由固体颗粒、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三部分组成。

  13. 我们周围的土壤——室外考察 • 引入: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这一组问题其用意是了解学生土壤的前概念) • 活动:挖开土层、观察土壤 • 观察表层土壤 • 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 •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 • 重点: 让学生亲自接触真实环境中的土壤 让学生意识到土壤世界的丰富性 由表及里

  14. 了解土壤——室内研究 • 活动(1):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 • 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 将土壤放入水中 • 活动(2):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 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土壤的种类 • 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对比实验 • 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观察、触摸、和水…… • 活动(3): (拓展) 鉴别当地的土壤类型和常见的植物

  15. 肥沃的土壤——了解腐殖质的形成 • 观察:土壤的肥力大多集中在其表层 • 读图:动植物是怎样增加土壤肥力的 • 活动:制作肥料袋,看到腐殖质的形成 • 饲养:饲养并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 • 拓展:了解土壤动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6. 土壤的保护——落实行动 • 讨论(1):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 讨论(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 实验(对比):没有植被的土壤和有植被的土壤的保水性不同 • 讨论(3):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17. ——了解开花植物的身体构造及其功能 ——对植物的生命周期作连续性的观察 植 物 的 一 生

  18. 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植物的种子 • 叶 吸收氧气 • 吸收光能 • 制造养分 • 调节体内水分 • 茎 支撑植物身体 • 运送养分 • 运送水分 • 根 储存养分 • 固定植物身体 • 水土保持 植物的果实 植物的花 植物的叶 植物的茎 植物的根

  19. 开花植物的一生——生命周期 种子 植物的生命周期 果实 发芽 开花 植株

  20. 单元构成: • 植物和我们——综述六大器官 • 果实和种子 • 根 和 茎 • 叶 和 花 分述六大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暗含植物生长周期变化

  21. 植物和我们 • 讨论: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衣、食、住、入药……) • 讨论:今天吃了植物的哪一部分? (引入到认识开花植物的身体的共同构造) • 观察:了解一株完整的植物的身体组成?

  22. 果实和种子 • 活动:观察果实,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 活动: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 活动: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 拓展:自己提出问题,并设计关于种子发芽的实验,进行研究(自由研究性质)。 • 后续:种植一株植物,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它的生长过程。

  23. 根 和 茎 • 活动——研究植物的根 • 比较根的形态——直根和须根 • 归纳根的作用——根的固定作用 • 拓展研究根是怎样吸收水分的? • 活动——研究植物的茎 • 比较植物茎的不同形态 • 观察茎输送水分的作用

  24. 叶和花——进行单元总结 • 活动——研究植物的叶 • 观察并归纳叶的共同特征 • 给植物的叶分类 • 了解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拓展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 活动——研究植物的花 • 观察植物的花 • 解剖植物的花 • 了解花的授粉

  25. 固体和液体 ——运用多种方式认识物质的性质

  26. 固体和液体单元内容: 混合和分离

  27. 单元结构:固体——液体——沉浮 • 认识固体 • 把固体放到水里 • 认识液体 • 把液体倒进水里 •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研究固体性质 研究液体性质 —创造性活动

  28. 认识固体 • 活动:辨认固体和液体 • 把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 • 和面活动——既有固体又有液体 • 活动:研究固体的性质 • 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 按照弄碎物体的难易程度,判断物体的硬度 • 活动:混合和分离固体 • 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 • 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 分离混合的固体

  29. 把固体放到水里 • 预测:把物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 直接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 把质地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 • 观察: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 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现象 • 应用:生活中的把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 拓展:分离固体和液体 • 盐水蒸发分离实验 • 水和米的过滤实验 • 彩色结晶分离实验

  30. 认识液体 • 前概念:写出知道的液体名称 • 列出已知液体的性质 • 做实验:研究更多的液体的性质 • 比较同体积液体的重量 • 研究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 • 研究不同液体的在蜡纸上的形状 • 总 结:方法越多,认识的性质就越多

  31. 把液体倒进水里 • 预测:将食用油和蜂蜜倒入水中会怎样 • 观察:观察食用油和蜂蜜倒入水中现象 • 先确定不同的倒入顺序 • 按照制定的方案做实验 • 记录实验现象 • 总结各种现象的共同点 • 观察:将四种液体倒入水中 • 分别倒入,观察现象 • 混合后倒入,观察现象 • 拓展: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

  32.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 提出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 • 活动一:使铝箔和橡皮泥浮起来 • 活动二:制作竹排木筏来承受物体 • 活动三:研究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 活动四:往水里加盐,以增大浮力

  33. 关心天气

  34. 关心天气——核心概念 气象 长期的 稳定的 规律性的 短期的 暂时的 突发性的 天 气 气 侯 春 气 温 寒带气候 百叶箱 夏 湿 度 温带气候 秋 降水量 雨量计 亚热带气候 风力风向 风向标 冬 热带气候

  35. 单元构成:天气——气候 • 今天天气怎么样 • 气温是多少 • 雨下得有多大 • 今天刮什么风 • 气候与季节 —— 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天气因素,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6. 今天天气怎么样 • 话题:谁最关心天气引入 • 讨论:从哪儿可以得到天气信息 • 设计:如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 阅读: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 现代的天气预报的诞生 • 古代的天气预报及谚语 • 讨论: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37. 气温是多少 • 技能训练:温度的读写 • 实际测量: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 测量教室里各个地方的气温 • 测量阳光下和阴影下的气温 • 分析结果:发现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 引发问题:为什么全世界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连记录的时间都要一样?

  38. 雨下得有多大? • 动手做:做一个毛发湿度计 木板、头发、小铁片、小指针 • 动手做:做一个简易雨量计 • 均匀设置刻度(单位:毫米) • 放置空旷之处 • 规定受雨时间 • 讨论:不同大小的雨量计如何测量? 柱形、盆形、瓶形……

  39. 今天刮什么风 • 感受风:了解风向和风级 • 风吹来的方向 • 风吹力的大小 • 动手做:制作风向标 • 简易的材料:塑料泡沫小球,铅笔 • 拓展阅读:蒲福风级表 • 拓展活动:连续记录一周天气(耐性)

  40. 气候与季节 • 讨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 • 建立秋季的特征,总结方法 • 讨论其他季节的特征 • 问题:不同季节里的动植物的变化 • 不同季节里植物的变化 • 不同季节里动物的变化 • 动手:连续观察一种动物和植物 三个月的连续观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恒心以及获得对动植物变化的惊奇

  41. 观察与测量 ——过程方法和技能显性化训练

  42. 观察与测量 (有目的的收集证据的活动) • 收集证据 (控制条件的观察) 观察 调查 实验 直接利用感官 测量 …… 鼻 手 眼 耳 舌 (引入数据、借助工具、进行定量精细观察) 借助工具观察 测量工具 (工具是人体感官的延伸) 测量单位 观察需要比较和分析 精确测量 观察需要记录和描述 测量种类 模糊测量

  43. 观察——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活动 • 土壤学家侯光炯和昆虫分类学家周尧

  44. 理清概念:什么是观察? 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任何形式的观察都要有意识地寻找可能存在的每个特点,寻找各种异乎寻常的特征,特别是寻找见到的各事物之间,或是事物与过去经验中有关知识之间任何具有启发性的联系或关系。或在思考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提出了某种假说,这时,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意义。因此,观察既包含感官知觉因素又包含思维因素在内。 ——《科学研究的艺术》威·伊·比·贝弗里奇著

  45. 观察与定性的描述 • 讨论:观察需要哪些感官? • 活动:调制一样甜的糖水——(舌头) 听谁在发出声音?发出什么声音? (耳朵) • 活动:品茶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 关于茶叶的有关知识 • 辨别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 • 看、闻、摸、品,充分感知

  46. 测量与定量的描述 • 问题:感官未必可靠 (精细观察需要借助工具来进行定量的测量) • 活动:测量身高、体重、力量,体会测量需要工具。 • 阅读:神秘难“测”的珠峰——(从8848到8844) • 讨论: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

  47. 测量——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 • 活动:测量杯子里的水有多少?(精确测量) • 阅读:古代的人如何测量时间?(由模糊到精确的测量) • 活动:测量一片树叶的大小(模糊测量——估算) 估计一亩玉米地的产量?(抽样)

  48. 结束语 • 本册教材的以观察与测量为训练重点,内容覆盖了三大领域;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活动材料,组织教学活动; • 各个单元的顺序可以根据本省具体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科学活动记录,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一项重要依据。

  49. 科学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思考! 不仅仅是技能 不仅仅是知识 不仅仅是情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