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 n H 2n ;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 n H 2n ;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通式: C n H 2n-2 。. 一、双键和三键的结构. 烯烃的结构 : 乙烯 H 2 C=CH 2 C : sp 2 杂化 5 个  键,一个 键。  键是未参与杂化的 2p 轨道重叠而成,其重叠程度小于 键,∴  键不如 键稳定。在化学 反应中比 键容易断裂,即化学性活泼。.

gary-boy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 n H 2n ;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nH 2n;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通式: C nH 2n-2。

  2. 一、双键和三键的结构 烯烃的结构: 乙烯 H2C=CH2 C:sp2杂化 5个 键,一个 键。  键是未参与杂化的2p轨道重叠而成,其重叠程度小于 键,∴  键不如 键稳定。在化学 反应中比 键容易断裂,即化学性活泼。 3.1 烯烃和炔烃的分子结构结构

  3. 炔烃的结构:乙炔 H—C≡C—H C:sp杂化 3个 键,2个 键。叁键由1个 键 和 2个 键组成,∴极易断裂。在电场下易被极化而发生共价键异裂。 注:sp杂化的C原子,因其杂化轨道的S成分多于sp2杂化轨道而距核近。从而使叁键比双键键短;叁键形成键P轨道之间重叠程度及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均大于烯 烃,∴炔烃键的断裂和极化较烯烃困难。

  4. 乙炔的结构

  5. 二、几何异构 烯烃和炔烃除了像烷烃一样存在碳链异构外,还存在由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位置异构: CH2=CHCH2CH3 1—丁烯 CH3CH=CHCH3 2—丁烯 更重要的是,由于烯烃双键的“刚性”,使烯烃还存在顺反异构体(又叫几何异构体)

  6. 几何异构属立体异构的范畴,(即分子式相同,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的顺序也相同,但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它是由于双键的不可旋转性而引起的。几何异构属立体异构的范畴,(即分子式相同,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的顺序也相同,但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它是由于双键的不可旋转性而引起的。 例如: 2—丁烯 CH3CH=CHCH3有顺反异构: 顺-2-丁烯 反-2-丁烯

  7. a≠b同时c≠d,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得到两种立体异构体——顺反异构。(如何判断某一烯烃是否存在顺反异构体,请阅读教材p67)a≠b同时c≠d,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得到两种立体异构体——顺反异构。(如何判断某一烯烃是否存在顺反异构体,请阅读教材p67)

  8. CH3CH2CH2CH CH2CH2CH2CH3 CH=CH2 2 1 3.2 命名(与烷烃相似,但要照顾双键官能团,另外,超过十个碳原子时,母体名称前要加“碳”烯。) 规则: ① 选主链: 选择含不饱和键的连续最长碳链。据主链上的碳数称做某烯(炔)。 超过十个碳时称为某碳烯(炔)。同时含有双键、叁键时,将炔放在最后。 ② 编号:距双(叁)键近的一端开始。若同时含双、叁键,则使编号之和最小;若和相等,以双键为最低编号。 ③ 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不饱和键位置(以编号较小的不饱和碳位次为准),写在母体名称之前,用横短线连接;取代基位置、个数、名称写在最前面。 3 4 5 6 7 例题1 3—丙基—1—庚烯

  9. CH3CH2C≡ CCHCH3 CH2CH3 CH3CH=CHC≡CH 3—戊烯—1—炔 CH3 C ≡C CH=CH2 1—戊烯—3—炔 (CH3)3C—CH2—C—CH3 = CH2 1—十六碳烯 例题2 • 2 3 4 5 • 6 7 例题3 5—甲基—3—庚炔 CH3(CH2)13 CH=CH2 5 4 3 2 1 例题4 CH3CH=CHCH=CH2 1,3—戊二 烯 例题5 5 4 3 2 1 1 2 3 4 5 CH 2=CHCH 2C≡CH 例题6 1—戊烯—4—炔 练习:命名下列化合物 CH3—CH=CH—CH2—CH3

  10. CH2=CH— 乙烯基 CH3CH=CH— 丙烯基 CH3CH2CH=CH— 1—丁烯基 CH2=CHCH2— 烯丙基 CH3C=CH2 异丙烯基 附 :烯基命名

  11.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对于简单的烯烃,双键两个C原子彼此间的相同基团 在双键的同侧用词头“顺—”;在异侧时则用词头“反—” 命名。 例: 顺—3—甲基—2—戊烯 反—3—甲基—2—戊烯

  12. 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烯烃,虽然存在顺反异构体,却不能采用“顺”或“反”加以区别。如: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烯烃,虽然存在顺反异构体,却不能采用“顺”或“反”加以区别。如: 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Z、E命名法

  13. 若 a>b , d>e 则:(Z)- 若 a>b , d<e 则:(E)- Z、E命名:(系统命名) 命名时,先把两个双键C原子上的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列。两个C原子上“较优”取代基在双键的同侧,其构型用 Z表示,在双键的异侧则用 E表示。亦即: 例题1 (Z)—2—丁烯 (E)—2—丁烯

  14. 例题2 (E)—3—甲基—2—戊烯 (Z)—3—甲基—2—戊烯 3 4 例题3 1 2 5 6 7 8 (Z)—3—甲基 —4—丙基 —3—辛烯 练习:下列结构用 Z、E 命名法命名: (E)—3—甲基—2—氯—2—戊烯 (Z)—2,4—二甲基—3—乙基—3—己烯

  15. 次序规则(p68) ①将各取代基与主链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大者为较优基团;同位素原子按原子量排列。 例: —OH ﹥—NH2 ﹥—CH3

  16. H —C—C C H H —C=O —C—O O ②若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则要外推比较。 原子序数:O﹥C ∴前者为较优基团 例: 比较大小:—CH2OH , —CH2CH3 例: —C(CH3)3 ﹥—CH(CH3)2 ﹥—CH2CH3 ﹥—CH3 ③若含有双键或三键基团时,将其视为2个或3个单键相同原子处理。 例: —CH=CH2 视为:

  17. 练习:比较下列基团次序: 答案:b<c<a<d

  18. 例: —CH2Br > —CHO > —CH2OH C(Br,H,H) C(O,O,H) C(O,H,H) C(O,H,H) > C(C,H,H) > C(C,H,H) C(C,C,H) C(C,C,H) C(Cl,H,H) C(C,H,H)

  19. 注意:用顺、反和(Z)、(E)表示烯烃的构型 是两种不同的命名方法,不能简单地把顺和(Z)或反和(E)等同看待。 顺反异构的二烯烃命名 若存在顺反异构的二烯烃,则每个双键都按照上 述系统命名原则确定其构型,命名时将Z、E写在相应 双键位次标号的后面,低位次的在前,高位次在后, 置于化合物名称之前。 例如 (2Z,4E)—2,4—庚二烯

  20. 命名练习: 答案:(Z)—3—乙基—1,3—庚二烯 顺—9—十八烯酸

  21. 3.3 烯、炔烃的物理性质(略) 3.4 烯、炔烃的化学性质 双键、叁键是烯烃、炔烃的特征官能团,是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部位。 加成反应 : 不饱和键同其它试剂发生反应时,  键断裂,反应试剂的两个原子或原子团分别加到与不饱和键相连的两个C 原子上,这类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22. H2 Ni R—CH=CH—R′ R—CH2—CH2—R′ RC≡CR′ RCH=CHR′ RCH2 CH2 R′ H2 Ni H2 Ni 一、催化氢化: 在 Pt , Ni , Pd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炔烃与氢的加成反应,叫~  键打开 → C——H  键形成 C由sp2杂化 → sp3杂化 这类反应是放热反应。1mol不饱和化合物氢化时放出 的热量称为氢化热。 通过测定发现:双键碳原子上烷基的数目越多,相应 的烯烃就越稳定。

  23. X X X C=C (—C≡C—)+ X2→ C—C (—C—C—) X X X Br2/CCl4 H2C=CH2 BrCH2CH2Br 1,2—二溴乙烷 HC≡CH BrCH=CHBr Br2CHCHBr2 Br2/CCl4 Br2/CCl4 1,2—二溴乙烯 1,1,2,2—四溴乙烷 二、亲电加成--加卤素 例如: 可见:含双键、叁键的化合物使Br2水棕红色褪去, ∴ 以此鉴定烯和炔。但是,炔烃的反应比烯烃困难。烯使Br2立即褪色,而炔烃却需要几分钟。

  24. 相对反应速率 1 2 10.4 14 3.4 < 0.04 亲电加成是烯烃的典型反应,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愈容易进行。烷基为给电子基团,双键上的烷基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

  25. H2C=CH2 + HCl(干燥)CH3CH2Cl 1—氯乙烷 HC≡CH H2C=CHCl CH3CHCl2 1—氯乙烯 1,1—二氯乙烷 HCl HgCl2 为什么是亲电加成反应? 反应机理: 环溴鎓正离子 Br+ “亲近”乙烯 电子,∴是亲电加成反应。亲电试剂:Br2 三、亲电加成--加卤化氢

  26. 慢 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方向 反应机理: 对于不对称结构的反应物来说,可以得到两种产物。例: A为主要产物,即存在加成取向规律——

  27. 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律(简称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加成时,氢总是加在含 H 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 也有违背马氏规则的情况:

  28. 解释: ①中间体的稳定性 A 主要 B 次要 7

  29. + + + + (CH3)3C >(CH3)2C H >CH3CH2 >CH3 从HX加成机理可以看出,亲电加成的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正碳离子中间体形成的速率。相对地,正碳离子越稳定,就越容易形成,速率也越快,产物所占的比例越大。 正碳离子稳定次序: A为仲正碳离子, B为伯正碳离子,所以A的稳定性大于B,A就容易形成,主要产物就是H+加到含H较多的C1上的 CH3CHXCH3 。 即: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CH3

  30. ②反应物电子密度分布 δ+ δ- δ- δ+ Cl—H δ- δ+ δ+ δ- H—Cl

  31. 哪些是吸电子基?哪些是斥电子基? 分子某个部位原子或基团,由于电负性差异,诱导电子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与其直接相连的部分,而且也能传递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影响称为诱导效应。用 I 表示。 在比较不同原子或基团诱导作用强弱时,常以 H原子为标准。 电负性大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吸电子基。 它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F,—Cl、—Br,—OH,—CN,—NO2 —NH2 、—CHO、—COOH 电负性小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斥电子基。 它具有斥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CH3—,R—

  32. 哪些是吸电子基?哪些是斥电子基? 分子某个部位原子或基团,由于电负性差异,诱导电子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与其直接相连的部分,而且也能传递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影响称为诱导效应。用 I 表示。 在比较不同原子或基团诱导作用强弱时,常以 H原子为标准。 电负性大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吸电子基。 它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F,—Cl、—Br,—OH,—CN,—NO2 —NH2 、—CHO、—COOH 电负性小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斥电子基。 它具有斥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CH3—,R—

  33. 反应活性: 烯烃π键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反应的活性越强---- π键上连接的给电子基团越多,其电子云密度越大,反之依然。例如:

  34. 不对称炔烃加成,也遵守这一规律。例如: 另外,在过氧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的加成,也存在反马氏规律的情况(原因略)。 ROOR → 2RO· RO· + H—Br → ROH + ·Br + ·Br

  35. 四、亲电加成--加H2SO4 室温下,烯烃与H2SO4发生加成反应,而炔烃不发生这一反应。 硫酸氢乙脂

  36. 可见:不对称烯烃与H2SO4加成同样遵守马氏规则。可见:不对称烯烃与H2SO4加成同样遵守马氏规则。 五、亲电加成--加水 在酸的催化下,活泼的烯烃可与水直接加成,生成醇。 炔烃也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但需要酸、汞盐的催化,且 生成的烯醇很不稳定,很快发生重排,生成醛或酮。

  37. 制酮 制醛 思考:烯烃与HX加成反应时能否用水作溶剂?

  38. 六、氧化反应-- 与KMnO4反应 a 冷稀(中性/弱碱性)KMnO4 冷的中性或弱碱性稀的KMnO4溶液可将烯烃氧化成邻二醇。 现象:紫红色褪去,且有沉淀产生。∴用于烯烃鉴定。 例子

  39. —C≡C— + KMnO4(冷,稀) → × b 热浓(酸性)KMnO4 在酸性介质中, KMnO4的强氧化性可使烯烃、炔烃的不饱和键断裂。生成物因烯、炔的结构不同而异。 结论:双键C上有一个氢原子,得到羧酸; 双键在链端,得到CO2; 双键C无氢原子,得到酮。

  40. 应用:1. 若已知氧化后的产物,便可推断出原烯、炔的结构。2. 用作烯烃和炔烃的定性鉴定。 注意:K2Cr2O7溶液也有此类反应现象。 七、氧化反应-- 与臭氧反应 将含有臭氧(6%—8%)的O2通入烯烃的溶液中,立即生成 不稳定的臭氧化物;在还原剂(Zn粉)存在下,此臭氧化物水 解得到醛或酮。 臭氧化物

  41. 例如: 结论: 双键C原子上连有H,生成醛; 双键C原子上没有H,生成酮; 双键在链端,生成甲醛。 应用: 从臭氧化物的水解产物, 也可推断出原烯烃的结构。 练习

  42. 例题:某化合物A,经O3 氧化水解 或 用KMnO4 溶液氧化都得到同样的产物,A的分子式为C7H14 , 指出化合物的构造式。 解题过程:1、求不饱和度;2、依题分析。 八、聚合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许多烯烃通过加成反应彼此互相结合, 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 例1.

  43. 例2. 注:炔烃一般不聚合为高分子化合物,但在催化剂作用 下发生二、三、四聚合反应。例如: 1—丁烯—3—炔 或 乙烯基乙炔

  44. 例:HC≡CH + Na HC≡CNa + H2 HC≡CH + Na(过量) NaC≡CNa + H2 HC≡CH + [Ag(NH3)2]NO3 AgC≡CAg↓ 乙炔银(灰白色) RC≡CH + [Cu(NH3)2]Cl RC≡CCu ↓ 炔化亚铜(红棕色) 九、端基炔生成金属炔化物 Why? ∵叁键C为SP杂化,S成分最大,吸电子能力强, H易以质子形式离去 叁键在链端的炔烃,能给出与叁键C原子相连的H而略显酸性,即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取代。 又如:在氨溶液中,炔中叁键H被Ag+ 或 Cu+取代,生成金属炔化物。

  45. 这两个反应灵敏,现象明显,∴用于鉴别链端叁键。这两个反应灵敏,现象明显,∴用于鉴别链端叁键。 注意:金属炔化物易爆炸,∴反应后立即用HCl 或HNO3处理,使其分解。 例题: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化合物: (1)戊烷 (2)1—戊烯 (3) 1—戊炔 (4) 2—戊炔 (1) (2) (3) (4) 不反应 褪色 褪色 褪色 Br2/H2O 褪色 不褪色 不褪色 KMnO4 稀、 冷 Ag(NH3)2NO3 灰白色↓ 不反应 十、α-碳原子上氢原子的卤代反应(略,参见p83)

  46. §3-5 二烯烃 一、分类和命名 1.分类 聚集 共轭 隔离 二烯烃 2.命名

  47. 例1: (2Z,4Z)-2,4-庚二烯 (2Z,4E)- 2,4-庚二烯 (2E,4Z)- 2,4-庚二烯 (2E,4E)- 2,4-庚二烯

  48. 二、共轭二烯烃(CnH2n-2)的结构 1.实验事实 (1)1,4加成 (2)稳定性 > 同碳原子的隔离二烯烃 (3)键长:单键变短,双键变长,键长趋向 于平均化。

  49. 2.杂化轨道理论 (1)碳原子杂化状态:sp2 (2)共价键类型:6个碳氢σ键, 3个碳碳σ键, 4个碳之间形成电子离域的 大π键 (3)分子形状:平面型,π键垂直于分子平面 所以,共轭二烯烃不是单、双键相隔的结构。

  50. 三、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电子离域的大π键 → 加成反应的特殊性 1.+X2和HX 反应温度↑ 溶剂极性↑ →有利于1,4加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