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沉溺在文言字词中更知归路

沉溺在文言字词中更知归路. —— 也谈文言文教学 克一中孙玉红 2014 年 3 月 13 日. 前进的动力源自于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不是只是强调字词句的落实与准确翻译? 文言文文体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是高效的?. 文言文教学的定位. 起点: 现有教学方式呈现: 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落实,以追求文章的准确翻译为终极目标 , 因为适合考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被教师广泛使用 。. 概括内容 与 情感. 正音. 疏通文句. 课堂的核心是应试. 资源. 课堂. 统一的课程资源. 应试的课堂. 高考.

gay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沉溺在文言字词中更知归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沉溺在文言字词中更知归路 ——也谈文言文教学 克一中孙玉红 2014年3月13日

  2. 前进的动力源自于问题 • 文言文教学是不是只是强调字词句的落实与准确翻译? • 文言文文体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 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是高效的?

  3. 文言文教学的定位 • 起点: • 现有教学方式呈现: • 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落实,以追求文章的准确翻译为终极目标,因为适合考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被教师广泛使用。 概括内容与情感 正音 疏通文句

  4. 课堂的核心是应试 资源 课堂 统一的课程资源 应试的课堂 高考 教师 学生 教授 应试

  5. 文言文教学的定位 • 目标: • 理想教学方式呈现: • 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篇章学习示范,提高同类文言文学习的分析理解能力。 检测反馈 自主阅读 质疑问难

  6.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 资源 课堂 可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 教师 学生 扶帮促导 发展自我

  7. 共同的追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目标 • 课堂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殿堂,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栖息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获得同样的成绩,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提倡由老师灌输,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行动纲要》

  8.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改换课堂学习方式,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教学环节 关注个体差异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9. 高中课程

  10. 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支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构建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 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 自 主 学 习 学习细目的精细编写 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编制个性化自诊练习 多元评价体系 关注个体差异 陪伴与等待

  11. 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学习资源支持 • 教学细目——教学规范、科学、安全 • 举例:《石曼卿文》

  12. 课标解读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文言句式 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语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3. 课程内容的确定:学习细目帮助学生知道学什么课程内容的确定:学习细目帮助学生知道学什么 • 一、学什么?——字、词、句 • 1、准备(以《祭石曼卿文为例》) • 全面撒网——找到结点——梳理归纳——诊断小测

  14. 课文重点梳理:全面撒网——找到结点——梳理归纳——诊断小测课文重点梳理:全面撒网——找到结点——梳理归纳——诊断小测 •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1)。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身体);不与万物共尽(消失),而卓然(出类拔萃)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记录)在简册(史书)者,昭(光明)如日星。 •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依稀记得)子之平生(平日的模样/今:终身、一生)。其轩昂磊落(2),突兀峥嵘而埋藏(埋葬/藏于土中、隐藏)于地下者(被动句),意(名作动,料想)其不化为朽壤(腐朽的土壤),而为金玉之精(精华)。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3)。奈何(为什么)荒烟野蔓,荆棘纵横(交错丛生/奔放自如);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放牧和砍柴之人),歌(名作动,唱歌)吟而上下(来回走动),与夫惊(形作动,受到惊吓)禽骇(形作动,受到惊吓)兽,悲鸣踯躅(徘徊)而咿嘤(悲鸣)。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名作动,变成。。。的洞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判断句,自古的圣贤都是这样的啊),独(难道)不见夫累累(连绵不绝的)乎旷野与荒城(坟墓/城市)! •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固然)知其如此,而(但)感念畴昔(往昔,从前),悲凉凄怆,不觉临(迎)风而陨涕者(落泪),有愧乎太上之忘情(4)。尚飨(祭文套语,表示希望死者鬼神来享用祭品之意。尚,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5. 一、懂什么?——字、词、句 • 1、准备(以《祭石曼卿文为例》) • 全面撒网——找到结点——梳理归纳——诊断小测 • 夯实基础——精进技艺——导引帮促——巩固落实

  16. 诊断小测 • 围绕重点,进行多层次测试,前测一进行字词读音与字形和文章基本意思的诊断,前测二对文章里重点字词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句子)进行诊断,后测则是综合对文章字词句包括意思的诊断。

  17. 《祭石曼卿》文前测一: • 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每个0.5分,共3.5分): • 咿嘤(yīyīng)、鼯鼪(wúshēng)踯躅(zhízhú)、尚飨(xiǎng) • 解释下列加点词(每个0.5分,共6.5分) • 1、暂聚之形(身体)2、不与万物共尽(消失)3、而卓然(出类拔萃)其不朽者4、而著(记录)在简册(史书)者5、昭(光明)如日星6、意其不化为朽壤(腐朽的土壤)7、歌吟而上下(来回走动)8、而(但)感念畴昔(往昔,从前)9、不觉临(迎)风而陨涕(落泪)者10、尚飨(祭文套语,表示希望死者鬼神来享用祭品之意。尚,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8. 《祭石曼卿》文前测二: • 一、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每个0.5分,共5分) • 1、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古义:依稀可见。/今义:一个词,好像。)(古义:平日的模样/今义:终身、一生) • 2、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古义:埋葬/今义:藏于土中、隐藏) • 3、荆棘纵横(古义:交错丛生/今义:奔放自如) • 4、旷野与荒城(古义:坟墓/今义:城市) • 二、翻译下列句子:5分,第3题2分) • 1、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 • 2、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如此的) • 3、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只见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唱着歌在这儿上下走动;还有慌张受惊的飞禽走兽,在这儿徘徊悲鸣。) • 4、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本来是早已知道的。)

  19. 《祭石曼卿》文后测: • 一、指出下列一词多义的意思(2分,每空0.5分) • 而: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助动词,“应该,应当”)/更千秋而万岁兮(表并列)/而卓然其不朽者(表转折,却)/产灵芝而九茎(助词,相当于“之”,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的”)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指出活用类型(3。5分,每空0.5分) • 1、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形作名,杰出人物;神灵)2、歌(名作动,唱歌)吟而上下3、意(名作动,料想)其不化为朽壤4、与夫惊(形作动,受到惊吓)禽骇(形作动,受到惊吓)兽5、安知其不穴(名作动,变成。。。的洞穴)藏狐貉与鼯鼪 •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6分,翻译1分,指出句式特点0.5) • 1、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判断句:那不跟万物同归于尽,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 • 2、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状语后置句:那些已载入史书的姓名,就像太阳星辰一样明显。) • 3、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被动句:你意态不凡,光明磊落,又那样超群出众,被埋葬在地下的遗体) • 4、生长松之九尺,产灵芝而九茎。(定语后置句:就会长成挺拔千尺的青松,或者产出一株九茎的灵芝) • 四、选择题:(2分,每题1分) • 1、欧阳修所作的著名史书是(  )A.《新五代史》B.《旧五代史》 C.《宋史》  D.《新唐书》答案:A 2、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 欧阳修B. 司马光  C. 苏轼 D. 苏洵答案:B 五、简答题 • 1、简要介绍一下《祭石曼卿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0.5分) • 答案要点:反复咏叹;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 • 2、本文主体部分由三句“呜呼曼卿”提起,每一句之后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追思亡友石曼卿的?(2分 ) • 答:此文三提曼卿,分三段看:第一段许其名垂后世,写得卓然不磨;第二段悲其生死,写得凄凉满目;第三段自述感伤,写得唏嘘欲绝,可称笔笔传神。 • 3、清人林云铭感叹《祭石曼卿文》“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见《古文析义》)。由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方式。(3 分) • 答:(1)直接抒发与托物寓情相结合;(2)情景交融,尤其是第三段;(3)所用词藻色泽灰暗,给人悲冷的气息

  20. 赏什么?——思想与内容,结构与技法 • 本文是欧阳修给好友石延年写的一篇祭文。本文略于叙事,详于抒情、议论,且议论中融注深厚的感情。祭文基本上没有追叙石曼卿的生平事迹,而主要是通过物之盛衰、人之生死、形名之存亡的议论抒发对挚友的怀念之情。在议论中交织着主观与客观、常理与心理的矛盾,千回百转,低回凄恻,愈转愈深,体现了欧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的特点。整篇文章情真意厚,缠绵悱恻,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 • 简答题 • 1、简要介绍一下《祭石曼卿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0.5分) • 答案要点:反复咏叹;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 • 2、本文主体部分由三句“呜呼曼卿”提起,每一句之后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追思亡友石曼卿的?(2分 ) • 答:此文三提曼卿,分三段看:第一段许其名垂后世,写得卓然不磨;第二段悲其生死,写得凄凉满目;第三段自述感伤,写得唏嘘欲绝,可称笔笔传神。 • 3、清人林云铭感叹《祭石曼卿文》“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见《古文析义》)。由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方式。(3 分) • 答:(1)直接抒发与托物寓情相结合;(2)情景交融,尤其是第三段;(3)所用词藻色泽灰暗,给人悲冷的气息

  21. 学习细目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效安全 • 将文本重点通过教师的加工成为了学生手中明确而详实的学习细目,这样,就在最大范围内将学习任务明确而具体下来,也保证了最大多数教师课堂的规范与安全,不管是新老师还是老教师,大家的授课内容是统一而步调一致的,保证了语文课堂的务实与安全。 • ——文言文学习内容的规范与明确

  22. 文言文学习方式的自主与不拘——文本写意

  23. 我问养树,得育人术——《种树郭橐驼传》课堂练笔我问养树,得育人术——《种树郭橐驼传》课堂练笔 • 2、刘超凡: • 郭橐驼种树,埋下了一份怡然的心性,收获了一种为官之道,一种育人之术。 • 养人育才之理自然寓其于内,又出乎其中。将婴孩比作一张平展无遗的白纸,实为贴切、恰当。似那未萌发的种子,用母之慈,去润其心性;用父之严,去灭其燥热;需母之爱,来活其血流;需父之厉,来舒其筋骨。倘若此时便弃之如浮萍断根,不闻不问,那无异于驾一叶扁舟于那汪洋之上,孩子即使不至于翻覆,也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不复得路。故此时的幼苗,需要您倾心栽培,树立一种标榜,一盏航行明灯,待到其发展势态已成熟,有了其内心笃定的人生方向,便可顺天致性,任其自然。正如到了树干挺拔之际,便需要更广博的空间来舒枝展叶,“久在樊笼里”的心地有了一种张力,需要喷涌而出,此时,便请人父母们割爱忍痛,“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从悉心照料、精细呵护的“爱之切”,到“置若罔闻”“视若无睹”的弃之痛,的确难矣! • 十年树木,树得秀木、朽木各一桩;百年树人,树成才人、庸人各一位,育人之辛苦,确也如此。

  24. 改换课堂学习方式,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改换课堂学习方式,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

  25. 名生风范

  26. 文言课本剧表演

  27. 对联创作:

  28. 对联兼广告 • 对联:上联:橐驼种树妙方为顺木之天 • 下联:柳州借口奇文述治民用安 • 横批:曲尽物妙 • 广告:今有奇人郭橐驼经验丰富,善于种树。现特将郭橐驼种树经验推广于此,独家发布,仅此一处,不可错过。另有柳先生所作文章可供传阅,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实是少见之嘉作,值得一看。欢迎参加“郭橐驼种树经验推广会”。

  29. 自传 • 文言文自传(李佳璇) • 小女姓李,名佳璇,新疆克拉玛依人氏也。已于世虚度十五春秋。吾虽无沉鱼落雁之容,诸葛孔明之才,然朴实友善,静时如处子,动时若脱兔。自幼长于城市,六岁入学堂,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玩,学业繁重而不能常得,但求学有所得,不负父母之期望,不忘吾之理想。 • 吾生于初春,故吾独爱生机盎然之春。此乃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时。春树葱茏,春燕回巢,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吾甚爱之。闲时常听音乐,或看小说,或看电影,以此放松心情。吾愿广交益友,能与之闲谈调侃,君愿与吾为友乎?望有朋自远方来,吾不胜感激。

  30. 一点收获: • 当我们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了心上,在教学中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在学习路上更便捷些更轻松些,我想我们的教学可能会更有效些。 • 也正因此,当我们对文言文学习内容通过细目进行梳理,在丰富课程资源的支持下,并在教与学的方式进行大胆改进,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可能我们对文言文文体的意识培养才有了根基与方向,才可能让学生在《三峡》、《答谢中书书》、《小石潭记》中体味晋朝的山水记、魏晋的山水书信、唐朝的山水游记的不同风采,体味山水散文文体的发展伴随文人的山水意识的演进过程,一颗文学 种子可能会埋藏在某个学生的心头!

  31. 批评并指正! • 沉溺在文言字词中更知归路! •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