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一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物种概念 分类阶元 种下阶元 分类特征 命名原则 系统树. 1、物种概念. 物种( species )既是一个 分类学 概念,又是一个 生物学 概念。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物种定义是分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定义很多,有关判别的标准争议很大。 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生物学物种概念,即“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以种群的形式客观存在。 同一个种群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群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后代正常。

gazi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

  2. 主要内容 • 物种概念 • 分类阶元 • 种下阶元 • 分类特征 • 命名原则 • 系统树

  3. 1、物种概念 物种(species)既是一个分类学概念,又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物种定义是分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定义很多,有关判别的标准争议很大。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生物学物种概念,即“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4. 以种群的形式客观存在。 • 同一个种群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群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后代正常。 • 同一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外生殖器,性外激素)。 • 例如,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就是一个物种。

  5. 2、分类阶元 2.1 分类单元 分类单元(Taxon)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2.2 分类阶元 分类阶元(Category)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在分类学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6. 通过分类阶元,我们可以了解一种或一类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程度,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的分类地位是: 界(kingdom) 动物界 Animalia 门(phylum)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class) 昆虫纲 Insecta 目(order) 鳞翅目 Lepldoptera 科(family) 夜蛾科 Noctuidae 属(genus) 实夜蛾属Helicoverpa 种(speies)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7. 在昆虫分类中,总科词尾加-oidea,科词尾加-idae,亚科加-inae,族加-ini。在具翅昆虫中,其目名词尾常加-ptera。属级及其以上各单元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一律要求大写。 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其余的6个是主要阶元。但由于昆虫种类繁多,进化级别和程度不同,以上7个阶元在实践中常感到不够用,因此经常在这 7个阶元下加亚(Sub-)、次(infra-)等,如亚目、亚科、亚种等;在其上加上总(super-),如夜蛾总科、叶蝉总科等;在科和属之间有时还加上族(tribe),如犀猎蝽族、杆猎蝽族等。这些为次要阶元。

  8. 有了分类体系,分类学就成为有效的信息存贮系统。换句话说,提到一个种时,我们没有必要每次都描述这个种的所有特征。例如,鉴定出一种昆虫属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只要写出学名,注出它所属的目(直翅目)、科(蝗科),我们立即就知道它属于渐变态、植食性、咀嚼式口器、卵产于土中等,对所研究的种的性质获得一些总体印象。又比如,如果鉴定出一种昆虫属于叶蝉类,我们就可知道它以刺吸的方式取食植物的汁液,而且非常有可能传播植物病毒病等。

  9. 由于有了分类体系,使分类学的预测功能成为可能。分类学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去预测研究不完善的生物。例如,昆虫几乎总是先根据外部形态进行分类。然而,一旦用形态标准把一种昆虫归于某一具体的单元,就可根据单元内其他研究较好的成员预测其习性(包括生活史)、内部构造和生理。由于有了分类体系,使分类学的预测功能成为可能。分类学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去预测研究不完善的生物。例如,昆虫几乎总是先根据外部形态进行分类。然而,一旦用形态标准把一种昆虫归于某一具体的单元,就可根据单元内其他研究较好的成员预测其习性(包括生活史)、内部构造和生理。

  10. 3、种下阶元 物种内并非均匀一致,而是由一系列种群所组成。不同种群间由于遗传变异可有所差异,所以种下分类曾使用过许多种下单元(infra specific category)。常见的有: (1)变种(variety) 以前,有些人认为凡不符合模式的标本称为一个变种。分类学早期应用较多,1961年以后已废弃不用。

  11. (2)生态型(ecotype) 是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型,形态上有明显差异,但其后代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飞蝗的群居型和散居型,密度高时产生群居型,翅长、前胸背板平直、可迁飞;密度低时为散居型,翅稍短、前胸背板隆起、不迁飞。蚜虫有有翅型和无翅型,营养条件好时为无翅胎生蚜,营养恶化时产生有翅型,迁移到其他植株上去。分类学上现已不用生态型这一概念。

  12. (3)亚种(subspecies) 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交流降低,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有相当大的趋异,但相互间仍能杂交,未达到种的级别,就定为亚种。这一概念目前仅承认地理亚种。

  13. 4、分类特征 绝大多数物种描述都是根据选择的形态特征,而且虽然现代的趋势肯定是向着包括其他类型的特征前进(尤其是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特征),但形态学特征可能还会继续成为大多数描述的中心,至少在昆虫中是这样。

  14. 分类中可以选择的特征很多,主要包括: (1)形态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是分类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特征,除体长、体宽、颜色等一般的外部形态外,还用到一些特殊构造(如外生殖器、各种腺体等)、内部形态(如消化道、神经系统等)、胚胎学特征及胚后发育特征等。 (2)生理学特征 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和其他生化差异、身体分泌、基因性不育因子等。

  15. (3)生态学特征 包括栖境和寄主、食物、季节变异、寄生物、寄主反应、行为学特征、求偶和其他行为隔离机制及其他行为类型。 (4)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一般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的同域一异域关系等。 (5)遗传学特征 细胞核学(以及其他细胞学区别)、同工酶、核酸序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等。

  16. 根据所用的主要特征,有人把分类分为形态分类(morphological taxonomy)、化学分类(chemical taxonomy)、遗传分类(genetic taxonomy)、分子分类(molecu-far taxonomy)等。显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昆虫分类学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

  17. 5、 命名原则 命名法(nomenclature)涉及生物和生物类群的命名,以及命名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最初的命名法规是在林奈(1758)《自然系统》(第10版)中对生物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过去的200多年中逐渐发展与完善,每隔若干年就可能要修订一次。生物命名法规包括植物命名法规和动物命名法规两类,两者相互独立,内容有所不同。我们现在使用的动物命名法规是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从2000年元月1日起开始实行。我们对昆虫的命名时要严格遵循最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18. 5.1 学 名 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规定科学中动物命名只能使用一种语言——拉丁语。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语名称就是学名(scientific names)。 学名由拉丁语单词或拉丁化的单词所构成,大多数名称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通常表示命名的动物或类群的某个特征,也可以用人名、地名等命名。

  19. 5.2 命名法 (1)双名法 双名法(binomen)即昆虫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为种本名。如菜粉蝶 Pieris rapae L,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面还常常加上定名人的姓。但定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法内。 当某一学名中的属名被修订或种名被更改时,原定名人的姓氏要加圆括号,以便查对。如三化螟最初学名为Schoenobius incertulasWalker, 70年代将该种移入Tryporyza属,学名成为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80年代,又将该种移入Scirpophaga属,学名又成为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

  20. (2)三名法 亚种的学名由3个词组成,属名、种名和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就构成了三名法(trinomen)。

  21. 5.3 命名的原则 • 属名+种名一律用拉丁文字母表示。 • 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 学名印刷时常用斜体,以便识别。 • 种名在同一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属名可以缩写。 • 如果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尚不知道种名,则用 Sp.来表示,如 Aphis sp.表示蚜属一个种;多于一个种时用 Spp,如 Aphis Spp.表示蚜属的两个或多个种。

  22. 5.4 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 都是不允许的。 谁先最先发表,就以谁的为准。一个种有几个名,最早发表的那个为准。两种动物共用一个名,即同名,优先律规定最早使用该学名的种有效。 5.5 命名的优先律

  23. 5.6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是指建立种级新分类单元时依据的标本,包括正模(holotype)和副模(paratype)。 • 正模:是指新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正模标本应附上注明"正模"字样的红色标签及种名标签。 • 副模:是指除正模以外的模式标本。每个副模标本都应附上注明"副模"字样的黄色标签及种名标签。

  24. 6、系统树 检索表:查和编制 (1) 对分式(二项式) (2) 连续式(单项式) 好的检索表:外部形态特征。 • 外部形态特征选用最重要的、最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绝对性状。 • 严格的对称性状,不能用重叠性状。 • 文字表达精练、简洁。

  25. 检索号码:N 被检索对象:n-1 对分式:N=n-1 连续式:N=2(n-1) 缺点:相对性状拉得远; 优点:具体虫子,外部形态特征离得近。

  26. 7、分目 全世界34个目,我国33个目。缺一个外翅部的重舌目。

  27. 8、分目依据 • 头部:触角,口器;头的形状(如螳螂三角形;原尾目梨形) • 胸部:前胸的形状;翅的变化;胸足的类型等。 • 腹部:节数;尾须;中尾丝;外生殖器。 • 生物学特性:变态类别。 无翅亚纲:4个目 有翅亚纲:外翅部:19个目 内翅部:11个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