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培育初中生的社群發展

培育初中生的社群發展. 《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 》 簡介.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 學校生活投入感 : 研究與介入 研究香港初中生對學校生活投入感的變化 及有關的因素。 發展和試行了一些介入活動,以提升初中生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介入活動包括 六次的問卷調查 介入活動的成效評估 介入活動包括 《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 》 《 學習技巧課程 》 老師培訓活動. 學校生活投入感 : 研究與介入 研究香港初中生對學校生活投入感的變化 及有關的因素。 發展和試行了一些介入活動,以提升初中生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介入活動包括 六次的問卷調查

geord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培育初中生的社群發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培育初中生的社群發展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簡介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

  2. 學校生活投入感:研究與介入 研究香港初中生對學校生活投入感的變化 及有關的因素。 發展和試行了一些介入活動,以提升初中生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介入活動包括 六次的問卷調查 介入活動的成效評估 介入活動包括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 《學習技巧課程》 老師培訓活動

  3. 學校生活投入感:研究與介入 研究香港初中生對學校生活投入感的變化 及有關的因素。 發展和試行了一些介入活動,以提升初中生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介入活動包括 六次的問卷調查 介入活動的成效評估 介入活動包括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 《學習技巧課程》 老師培訓活動

  4. 今天的討論對誰最有用? • 希望運用這個課程的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人員 • 希望窺探如何用心理學的理論設計輔導課程的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人員 • 希望得知如何以嚴謹的科學方法驗證課程成效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

  5. 理論架構 環境因素 個人因素 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學習結果 教學環境 - 具挑戰性 - 具生活意義 - 誘發好奇心 - 容許自主 - 認許 - 評核 情感上的投入 - 喜愛學習 - 喜愛學校 • 正面的結果 • 學業成績 • 正面情緒 • 良好的行為 信念 - 目標取向 - 自我效能感 • 行為上的投入 • 用功 • 堅持 • 參與課外活動 • 社群因素 • - 老師的支援 • 同學的支援 • 家長的支援 • 學校的欺凌問題 認知上的投入 - 深入的資訊處理

  6. 理論架構 環境因素 個人因素 對學校生活的投入感 學習結果 教學環境 - 具挑戰性 - 具生活意義 - 誘發好奇心 - 容許自主 - 認許 - 評核 情感上的投入 - 喜愛學習 - 喜愛學校 • 正面的結果 • 學業成績 • 正面情緒 • 良好的行為 信念 - 目標取向 - 自我效能感 • 行為上的投入 • 用功 • 堅持 • 參與課外活動 • 社群因素 • - 老師的支援 • 同學的支援 • 家長的支援 • 學校的欺凌問題 認知上的投入 - 深入的資訊處理

  7.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 • 目標:旨在提升他們的社交才能,讓他們掌握有效益的社交思考和技巧,妥善處理人際間的衝突和矛盾。 • 內容:課程一共有七個單元,分別對焦在學生的情意感覺(affection)、技能表現(behavior)和認知思考(cognition)。 • 形式:透過個案討論、角色扮演、示範和實習,學生的學習得以深化和生活化。 • 特點:這是一個有穩固理論基礎和實證支持的課程。

  8. 課程結構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9. 課程結構 • 單元一〈感恩〉 - 情意感覺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認知思考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技能表現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0. 情意感覺(Affection)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1. 感恩 • 感恩的力量 • McCullough, Worthington, & Rachal(1997)的研究 • C.Froh, Sefick & Emmons (2008) 的研究 •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感恩 • 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簡報) • 從遙遠的角度出發(影片) • 從大眾熟悉的人物出發(簡報) • 以持續的行動強化感恩之情(示範)

  12. 認知思考(Cognition)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3. 歸因模式 • 歸因模式: • 個性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 環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 • 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如何減低中學生的歸因誤差 • 討論身邊常見的個案(示範) • 分享自身的個案 • 家課

  14. 認知思考(Cognition)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5. 對性格的看法 • 兩種不同的性格論(Dweck, Hong, & Chiu, 1993) • 性格不變論 • 性格可變論 •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性格可變論 • 討論身邊常見的個案(示範) • 分享自身的個案 • 家課

  16. 認知思考(Cognition)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7. 包容與寬恕 • 寬恕的力量 • 寬恕的來源: • 感恩 • 環境歸因 • 性格可變論 • 同理心 •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包容與寬恕 • 討論身邊常見的個案(示範) • 分享自身的個案 • 家課

  18. 技能表現(Behavior)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19. 技能表現(Behavior)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20. 處理怒氣 • 如何教導中學生處理怒氣 • 解構憤怒的身心反應和後果 • 個案討論 • 太極氣功兩招式

  21. (太極氣功十八式) 太極呼吸細、勻、深、長 第一式 第二式 起勢調息 開闊胸懷 (太極氣功十八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Jf5Ir2YDA

  22. 技能表現(Behavior)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23. 堅定敢言 • 如何教導中學生處堅定敢言 • 分辨侵犯好鬥、懦弱被動與堅定敢言的態度 • 學會使用「我訊息」

  24. 堅定敢言 • 如何教導中學生處堅定敢言 • 分辨侵犯好鬥、懦弱被動與堅定敢言的態度 • 學會使用「我訊息」 • 家課(示範)

  25. 技能表現(Behavior) • 單元一〈感恩〉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 單元七〈化解衝突〉

  26. 化解衝突 • 有了感恩的實踐、歸因和性格論的認識,包容和寬恕就比較容易,再加上處理怒氣和堅定敢言的訓練,化解衝突就水到渠成。 • 在這最後的單元,我們讓學生明白雙贏重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掌握紛爭的步驟。 • 個案討論

  27. 兩位同學正為義工隊的迎新活動準備茶點,甲同學需要兩個橙焗製香橙蛋糕,不夠份量便造不成;乙同學亦需要兩個橙調製特色賓治,不夠份量便不能給每個參與者足夠的賓治。兩位同學正為義工隊的迎新活動準備茶點,甲同學需要兩個橙焗製香橙蛋糕,不夠份量便造不成;乙同學亦需要兩個橙調製特色賓治,不夠份量便不能給每個參與者足夠的賓治。 可惜因時間倉卒,老師只能找來兩個橙,那麼兩位同學可以如何分配兩個橙呢?

  28. 答案 A. 平均分配,各人要一個 B. 甲同學要兩個 C. 乙同學要兩個

  29. 化解衝突 • 有了感恩的實踐、歸因和性格論的認識,包容和寬恕就比較容易,再加上處理怒氣和堅定敢言的訓練,化解衝突就水到渠成。 • 在這最後的單元,我們讓學生明白雙贏重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掌握紛爭的步驟。 • 個案討論(示範)

  30. 課程結構 • 單元一〈感恩〉 - 情意感覺 • 單元二〈歸因模式〉 • 單元三〈對性格的看法〉- 認知思考 • 單元四〈包容與寬恕〉 • 單元五〈處理怒氣〉 • 單元六〈堅定敢言〉- 技能表現 • 單元七〈化解衝突〉

  31. 課程評估研究 • 中一新生暑期適應課程。 • 全級的中一新生148人,隨機分派到三個課程。因為每一個課程的人數差不多有50人。 • 參與社交思考與技巧課程的學生,女生佔58%,男生佔42%,平均年齡為12.43。 • 對照組為學習技巧課程。女生佔57%,男生佔43%,平均年齡為12.43

  32. 研究方法 • 在上第一節課前,兩組學生均要填寫一份問卷,以測量他們在社交思考與技巧上的基線。 • 在上完最後一節課後,兩組學生也要填寫另一份問卷,以測量他們在課程後在社交思考與技巧上有否轉變。

  33. 問卷內容 • 這兩份問卷各有四個在學校裏常遇到的人際衝突,我們要求學生在空白處寫下他們如何處理這些衝突,並且測量他們的社交思考和技巧。 • 因應每一個案,他們需要用量表顯示他們對這些信念的看法以及自己能否掌握有關的社交技巧。 • 我們也測量他們在過去一星期的情緒,以了解課程會否影響他們的正面和負面情緒。    例子

  34. 研究結果:處理人際衝突的方法

  35. 研究結果:社交思考的轉變 • 歸因模式 • 相信行為可變 • 包容與寬恕

  36. 歸因模式

  37. 相信行為可變

  38. 認為可以原諒

  39. 研究結果:社交技巧的轉變 • 能平靜下來 • 能表達自己 • 能與對方和解

  40. 能平靜下來

  41. 能表達自己

  42. 能與對方和解

  43. 負面情緒

  44. 研究結果:半年之後的同學互選 在你的班上,誰最懂得與其他同學相處?請在下面的四個空格內列出這些同學的名字: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照組:3.13 實驗組:4.04

  45. 研究結果:總結 • 綜觀以上的結果,這個社交思考與技巧課程是有成效的。 • 修讀這個課程的學生較修讀其他課程的學生 • 在社交思考與技巧上都有明顯的轉變 • 更懂得以恰當和成熟的方法處理人際衝突  

  46. 如何使用 • 《社交思考及技巧課程》一共有七個單元,八個課節,每一個課節一個小時。 •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時間表和教學進度,因此我們鼓勵老師因應學校的情況和學生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我們的課程。 • 老師可以將課程內容融入學校原有的生命教育課或班主任課。有需要的時候,老師也可以酌情增減課程的內容和修改有關的學生作業。    

  47. 靈活運用 • 課程手冊除了有導師教案、學生作業及筆記外,更附有光盤,內含每一課節所需的簡報電子檔案。 • 我們在每一課節的教案裡都附上參考資料,介紹有關的心理學理論。 • 當老師能掌握有關課題的理論基礎,心中便有尺度,能知道輕重先後,懂得靈活運用我們的課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