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單元三 兩漢詩文 導賞作品 過秦論

單元三 兩漢詩文 導賞作品 過秦論. 第一段. 秦孝公據 肴 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 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併 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 具 ,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捲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併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 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鬥。 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國勢.

gh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單元三 兩漢詩文 導賞作品 過秦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單元三 兩漢詩文 導賞作品 過秦論

  2. 第一段

  3. 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捲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併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 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鬥。 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4. 國勢 盛 強 興 亡 時代 孝公 秦始皇 陳涉 惠文~莊襄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一段 敘述史實,回顧秦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 由興而亡,從攻轉為守的百多年歷史

  5. 秦國地理優勢 商鞅的政策 強政勵治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一段 敘述史實,回顧秦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 後世因襲其政策,擴大秦國勢力 秦孝公

  6. 第二段

  7.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如)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帝/替)交,相與為一。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如)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帝/替)交,相與為一。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併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佔領要害的郡邑。 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 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

  8.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結成聯軍。

  9.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診)、召(紹)滑、樓緩、翟(摘)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鬢)、帶佗(駝)、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於是六國之士,有甯(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診)、召(紹)滑、樓緩、翟(摘)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鬢)、帶佗(駝)、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週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他們曾經以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

  10. 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荀)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始)遺鏃(族)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背),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魯)﹔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荀)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始)遺鏃(族)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背),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魯)﹔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秦人大開關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 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 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 秦有富餘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制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 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

  11.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二段 敘述史實,回顧秦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 九國諸侯共同伐秦而慘敗 突顯秦的國勢浩大 對比秦後來的崩潰

  12. 第三段

  13.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雌)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雌)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麼大事。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種種刑具來迫害全國人民,威風震懾四海。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 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

  14.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凡)百家之言,以愚黔(鉗)首﹔隳(輝)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的),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奴),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於是廢先王之道,燔(凡)百家之言,以愚黔(鉗)首﹔隳(輝)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的),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奴),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去掉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後踏上華山修城牆,借用黃河做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牆,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牆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15.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三段 敘述史實,回顧秦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 ‧消滅六國 秦國在始皇時代達到頂峰 仁義不施,為速亡埋下伏筆 ‧震懾百越和匈奴 ‧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攻  守

  16. 第四段

  17.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而陳涉,甕(蕹)牖(友)繩樞(書)之子, 氓(盟)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敵)之賢,陶朱、猗(衣)頓之富,躡(聶)足行(杭)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罷(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 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往戍守邊境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臍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

  18.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影)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影)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迴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 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19.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四段 敘述史實,回顧秦從興盛到衰亡的過程 秦始皇死 陳涉首先發難 天下響應 秦朝滅亡

  20. 第五段

  2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休)棘矜(勤),非銛(簽)於鈎戟(激)長鎩(殺)也﹔謫(摘)戍(恕)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休)棘矜(勤),非銛(簽)於鈎戟(激)長鎩(殺)也﹔謫(摘)戍(恕)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況且一統天下的秦王朝並不是弱小得無力抵抗,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 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往戍邊的卒子的作戰能力並不比九國部隊更強;至於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

  22.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鐸)長絜(揭)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輝),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鐸)長絜(揭)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輝),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假使拿山東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 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區區之地,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後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牆;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裡,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 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23. 秦國政治、地理優勢依然存在,為何滅亡? 陳涉起義各方面,比不起上伐秦的九國,為何能滅秦?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五段 發表議論,提出中心論點 提出疑問

  24. 提出疑問 內容分析:秦朝盛衰之因 第五段 發表議論,提出中心論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孝公:變法勵治 秦始皇:殘暴的政策 提出答案

  25. 一 通過敘事說理 指出「仁義不施」之過 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敘述秦國在歷代秦王下由興盛至衰亡的過程

  26. 一 通過敘事說理 鋪陳手法 豐富誇張語言 由攻到守的過程 對內對外的政策變化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引出中心論點 分析

  27. 攻 :興盛 守 :滅亡 秦國不費兵卒而雄霸天下 出身微賤的陳涉輕易亡秦 秦始皇「仁義不施」的後果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二 善用對比手法

  28. 弱 :九國 強:秦 九國集合各國賢能,「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攻秦 秦開關而九國不敢進,結果打敗九國 秦的不可一世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二 善用對比手法

  29. 秦自身的過失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二 善用對比手法 陳涉 ‧「氓隸」出身,「才能不及中庸」 ‧ 軍隊不正規,武器不像樣 秦 ‧ 仍擁有「雍州之地」,且「肴函之固,自若也」 ‧ 最終「身死人手」

  30. 難:九國 易:陳涉 ‧從首領地位、武器、軍隊戰鬥力、將領謀略作對比 ‧ 陳涉不能和九國相比,卻「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秦本身的問題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二 善用對比手法

  31. 三 善用排比手法 併吞的意思 天下的意思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同義疊句  寫出秦的野心

  32. 效果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四 善用誇張手法 ‧將描寫對象的強、弱推向極端 ‧表現出對象的性質 ‧使強弱雙方形成鮮明的對比 ‧語言:氣魄雄壯

  33. 極易取 極言雙方力量懸殊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四 善用誇張手法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突顯秦的兵力雄厚 「九國之師」、「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 突顯秦的不可一世

  34. 秦始皇:「卻匈奴七百餘里」、「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等秦始皇:「卻匈奴七百餘里」、「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等 作法分析:作品怎樣說理? 四 善用誇張手法 突顯秦的勢力和地位

  35. 選篇探究 1. 根據本文內容,分別舉出秦國以下三個時期的主要大事,並指出哪個時期處於攻勢,哪個時期處於守勢。 (1)秦孝公時期 ‧商鞅變法,擴大國土;攻勢。

  36. 選篇探究 1. 根據本文內容,分別舉出秦國以下三個時期的主要大事,並指出哪個時期處於攻勢,哪個時期處於守勢。 (2)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時期 ‧延續孝公政策,繼續擴張,打敗九國;攻勢。

  37. 選篇探究 1. 根據本文內容,分別舉出秦國以下三個時期的主要大事,並指出哪個時期處於攻勢,哪個時期處於守勢。 (3) 秦始皇時期 ‧統一天下,開拓疆域,嚴酷統治,軍事鎮壓;守勢。

  38. 選篇探究 2. 作者認為秦的敗亡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試根據本文內容,列舉秦「仁義不施」的表現。 ‧嚴刑酷律,奴役百姓; ‧焚毀諸子著述,採取愚民政策; ‧鎮壓反抗,削弱民眾的力量。

  39. 選篇探究 3. 本文通篇運用對比手法,試以第5段為例,分析本文怎樣運用對比手法,並引出最後結論。 ‧陳涉與九國的對比:雙方實力「不可同年而語」。 ‧秦先強後弱的對比:曾經統一天下,最後滅亡。 ‧提出對比後反問,最後引出結論。

  40. 選篇探究 4. 根據《過秦論》和蘇洵《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1)蘇洵認為六國最終被秦消滅的原因是甚麼? ‧「賂秦」。 ‧齊與秦交好。 ‧燕貿然刺秦;失去外援。 ‧趙錯殺大將。

  41. 選篇探究 4. 根據《過秦論》和蘇洵《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2)蘇洵和賈誼都寫到了秦對六(九)國的勝利,對此兩文運用了甚麼相同的修辭手法? ‧誇張:《過秦論》極言九國與秦的力量懸殊,突顯秦的不可一世;《六國論》寫六國賂秦以求苟安,表現秦的貪得無厭。

  42. 選篇探究 4. 根據《過秦論》和蘇洵《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3)蘇洵撰《六國論》和賈誼撰《過秦論》的寫作動機有甚麼相似之處?試根據兩文內容,加以簡析。 ‧《六國論》:警告北宋朝廷不應無原則地賄賂遼和西夏。 ‧《過秦論》:告誡漢文帝推行仁政。 ‧均借古諷今。

  43. 選篇探究 5.根據《過秦論》和蘇軾及蘇洵的兩篇《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1)蘇軾認為秦朝速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甚麼?蘇軾怎樣通過對比手法來說明? ‧原因:取消了戰國時代的養士制度。 ‧以歷代帝王提拔人才,對比秦不惜才; ‧以戰國諸侯對比秦始皇,說明養士制度的作用; ‧以西漢對比秦,說明西漢懂得以秦以鑑。

  44. 選篇探究 5.根據《過秦論》和蘇軾及蘇洵的兩篇《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2)蘇軾和蘇洵的《六國論》和賈誼《過秦論》均論秦亡之因,三者的論述角度和中心思想有甚麼不同的地方?試根據三文內容,加以簡述。 ‧ 蘇洵:借古諷今;諷喻北宋王朝不應重複六國賂秦的失誤。 ‧ 蘇軾:以事論事;說明養士制度的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