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第五讲 中国的语文学及语言研究

第五讲 中国的语文学及语言研究. 谢天蔚 Dr. Tim Xi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txie@csulb.edu. 一、音韵学 二、文字学 三、中国的方言研究. 古代的注音方法:读若、直音、反切 字母、韵书 对创制注音字母的影响:注音符号以声母韵母为基础,以古文字为符号. 古代的注音方法:读若、直音. 讀若,直音 ‘珝’ 讀若‘許’ ‘倚 ’ 讀若以’ ‘誕 ’ 音但’. 问题. 沒有同音字,只好用聲音相近的字,如辭海:“仍,音成”

gina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讲 中国的语文学及语言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讲 中国的语文学及语言研究 谢天蔚 Dr. Tim Xi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txie@csulb.edu

  2. 一、音韵学 二、文字学 三、中国的方言研究

  3. 古代的注音方法:读若、直音、反切 • 字母、韵书 • 对创制注音字母的影响:注音符号以声母韵母为基础,以古文字为符号

  4. 古代的注音方法:读若、直音 • 讀若,直音 • ‘珝’讀若‘許’ • ‘倚’ 讀若以’ • ‘誕’ 音但’

  5. 问题 • 沒有同音字,只好用聲音相近的字,如辭海:“仍,音成” • 有時找到同音字,但隱僻難識,等於不注。如辭源:“仳,音嚭”

  6. 双声叠韵 • 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双音词) • 如:仿佛、蜘蛛、辨别、含糊、忐忑、流离 • 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字 • 如:葫芦、泛滥、昆仑、螳螂、从容、经营 • 有时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去除韵头)也算叠韵,如:堂皇 tanghuang

  7. 诗词中的押韵也遵守此原则 日照香炉生紫烟, yan 遥看瀑布挂前川。 chuan 飞流直下三千尺, chi 疑似银河落九天。 tian

  8. 反切方法 • 東漢末年,公元二世紀開始,漢魏以後普遍用。(唐以前称“反”,宋以后多称“切”) • 用兩個漢字來拼出一個字的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兼取聲調) • “土”(tǔ) 他魯切 formula: tǔ= t(ā)+(l)ǔ • “冬”(dōng) 都宗切 formula: dōng=d(ū)+(z)ōng

  9. 贡献与问题 • 把汉字音节分成了两大部分:声和韵,成为后音韵学的基础 • 没有统一的标准表示同一个声母或者韵母 • 应用了太多的字,非常复杂

  10. 字母 • 唐朝末年守温和尚给双声字制定了三十个字母,到宋代有人加上六个字母,成为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成为后来声母的基础。 • 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青、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晓、匣、影、喻、来、日

  11. 韵部 • 古人根据《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形声字的谐声系统(如“江”与“工”,“河”与“可”)把带有同韵的字归类,并且一个字来代表一个韵部 • 如:王力把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 • 第一類 • 之部、職部、蒸部 • 幽部、覺部 • 宵部、藥部

  12. 韵书 • 李登《声类》(魏,三世纪初,失传) • 陆法言《切韵》(隋,601年,残留) • 陈彭年《广韵》(宋,十一世纪,完整保留,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 《广韵》收26194字,归为206韵,分“平(57韵)、上(55韵)、去(60韵)、入(34韵)四声” • 音韵学的研究成为日后制定注音字母的基础

  13. 古诗中的押韵问题 由于语音的变化,古代的诗歌本来是押韵的,但是到现代可能不押韵了

  14. 注音字母

  15. 大致為章炳麟創始﹐為「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的簡筆漢字大致為章炳麟創始﹐為「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的簡筆漢字

  16. ㄞ 古[亥] 字 (與乖﹑該等疊韻) ㄟ ㄟ者流也﹐(與龜﹑歸等疊韻 ) ㄠ 即[么] 字 (與蕭﹑豪等疊韻) ㄡ 即[又] 字 (與尤疊韻) ㄢ 即[ ] 篆字﹐嘾也﹐音 dàn (與先疊韻) ㄣ 古[隱] 字 ㄤ 古[尪] 字﹐音 wāng ㄥ 古[肱] 字 ㄦ 古文奇字[人] ㄧ 即[一] 字 ㄨ 古[五] 字 ㄩ 凵盧﹐(音qūlú)﹐飯器

  17. 二、文字 • 汉字的构成

  18. 六书 Six principles • 象形 pictograph • 指事 indicator • 會意 meaning composite • 形聲 semantic-phonetic • 轉注 mutually defining • 假借 phonetic loan 六书是后人归纳出来的规则,不是先人创造文字的规则

  19. 象形 pictographic • 日,月,火,貝,門,人,木(獨體字)

  20. 指事 non-pictorial, abstract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 上,下,二,三,出,至,本,(獨體字)

  21. 會意 joined meaning, combination of two parts • 武,明,林,從,北,看,休,兵,友,伐,采(合體字)

  22. 形聲 phonetic compounding- semantic + phonetic • 江,河 • Semantic 義旁: 氵 • phonetic聲旁: 工、可

  23. 轉注 mutually defining • 一般認為是指形似、音近、義同的一組字彼此互相解釋。 • 「考」、 「老」兩字同在 「老」部,讀音相近,意義相通。「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對轉注字。

  24. 假借 phonetic borrowing, loan characters • 其,來,谷(穀),郁(鬱) 「自」 原是 「鼻」 的象形字(象鼻之形),假借來記錄「自己」 的 「自」。

  25. 汉字的演变 • 甲骨文 oracle bone script 商 • 金文 bronze script 西周、春秋 • 篆書Seal script-the great seal and small seal 秦朝正式文字 (Qin Dynasty) • 隸書clerical script漢 • 楷書standard script漢末起,南北朝形成 • 草書cursive script章草,今草 • 行書running script唐朝,楷書行書盛行

  26. 甲骨文

  27. 金文

  28. 篆书

  29. 隶书

  30. 楷書

  31. 草書

  32. 行書

  33. 三、中国的方言研究 • 方言分布 • 方言对应关系 • 语音词汇与法的差别 • 方言调查

  34. 方言分布 • 北方话(北京) 7亿1千5百万 (71.5%) • 吴 (上海) 8千5百万 (8.5%) • 粤 (广州) 5千万 (5%) • 湘 (长沙) 4千8百万 (4.8%) • 客家(梅县) 3千7百万 (3.7%) • 闽南(厦门)2千8百万 (2.8%) • 赣 (南昌) 2千4百万 (2.4%) • 闽北(福州) 1千3百万 (1.3%) (DeFrancis (1984) The Chinese Language p. 58)

  35. 方言对应关系 • 方言之间有语音对应规律

  36. 语音差别 • 互相听不懂 • 北方话没有浊音 b-, d-, g-, z-, v- 和入声–p, -t, -k -? • 吴语有全浊音和入声 • 不分z, c, s 和zh, ch, sh • 广东话有入声,但没有浊音

  37. 声调数不同

  38. 词汇 同样的概念不同的词 • corn –玉米、棒子、苞谷、苞米、珍珠米 • match –火柴、洋火、自来火、取灯儿 • drink tea –喝茶、吃茶、饮茶

  39. 同样的词意义不同 阿爹: 父親(嘉興),祖父(蘇州),外祖父(廣西)

  40. 语法差异 給:俾錢你 我俾本書佢 先:你行先 比:坐飛機快過坐火車

  41. 方言调查 • 最早研究:西漢末年楊雄(53 BC-AD18)《方言》研究詞彙,紀錄周秦到西漢末年民間語詞。十三卷,11,900多字。每個詞出現在什麼地區,使用區域大小。 • 元末:周德清《中原音韻》(1324)紀錄十四世紀北方口音。 • 清代:杭世駿《續方言》,戴震《續方言》,章太炎《新方言》對楊雄《方言》做續補工作。 • 一九二四年北京大學成立“方言調查會”制定以國際音標為基礎的紀錄方言的字母,標注十四種方言。

  42. 一九五六年起全國方言普查 • 一九六零年起編寫各省方言概況 • 出版方言志、地图、词典、CD

  43. 研究方法 • 方言調查 • 音系、詞匯和語法調查 • 使用材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 • 整理方言體系 • 出版方言志 • 用現代化手段(電腦)進行分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