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白血病 (Leukemia) 病人的护理

白血病 (Leukemia) 病人的护理. 病例一. 女性, 34 岁 主诉:发热,皮肤淤斑 20 余天。 现病史 : 20 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 39℃ ,伴有双下肢淤斑 , 头昏 , 乏力。经过 5 天的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解。. PE. 皮肤、粘膜苍白。 周身散在片状淤斑。 颈部淋巴结肿大。 胸骨有压痛。 双肺底可闻及啰音。 肝肋下 3cm ,脾肋下 4cm 可触及。. 辅检. 血常规 : Hb: 65g/L WBC: 55×109 /L PLT: 22×109 /L. 病例二. 男性, 25 岁

g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白血病 (Leukemia) 病人的护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白血病(Leukemia)病人的护理

  2. 病例一 • 女性,34岁 • 主诉:发热,皮肤淤斑20余天。 • 现病史: 2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有双下肢淤斑,头昏,乏力。经过5天的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解。

  3. PE • 皮肤、粘膜苍白。 • 周身散在片状淤斑。 • 颈部淋巴结肿大。 • 胸骨有压痛。 • 双肺底可闻及啰音。 • 肝肋下3cm,脾肋下4cm可触及。

  4. 辅检 • 血常规: • Hb: 65g/L • WBC: 55×109 /L • PLT: 22×109 /L

  5. 病例二 • 男性,25 岁 • 主诉:牙龈肿胀出血2周。 • 现病史: 2周前出现牙龈肿胀,间断出血,伴有低热、乏力。口服复方新诺明及甲硝唑治疗5天,症状无缓解。

  6. PE • 皮肤、粘膜苍白. • 双下肢散在针尖大小淤点. • 牙龈广泛增生、肿胀充血. • 胸骨有压痛. • 肝肋下2cm,脾肋下3cm

  7. 辅检 • 血常规: • Hb: 71g/L • WBC: 82×109 /L • PLT: 27×109 /L

  8. 学习目标 • 能够解释白血病、白细胞淤滞症的概念 • 能简述白血病的相关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诊断、治疗要点及化疗原则。 • 详述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 能够应用护理程序方法对白血病病人制定护理计划。

  9. 白血病的概念 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全身脏器,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等表现。

  10. 发病情况 发病率2.76/10万人口, 恶性肿瘤占男6位、女8位,0-35岁人群的恶性肿瘤占第一位。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 A:C=5.5:1 • ANLL 1.62/10万 ALL 0.69/10万 (成人) (儿童) • CML 0.36/10万 CLL 0.05/10万 (中老人) (老人)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毒(HTLV-Ⅰ) • 电离辐射 • 化学因素(苯、烷化剂、乙双吗啉、氯霉素、保泰松) • 遗传因素 • 其他血液病

  12. 分类(按细胞形态学FAB分类法) 急非淋 • Mo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 M1型(急粒未分化型) • M2型(急粒部分分化型) •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型) •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型) • M5型(急性单核细胞型) • M6型(急性红白血病) • M7型(急性巨核细胞型)

  13. 急淋 • L1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 L2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 L3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各细胞大小较一致,胞内有明显空泡,胸浆嗜碱性,染色深。

  14. 临床表现 • 发热与感染 • 贫血 • 出血 • 组织和器官浸润表现 • 淋巴结和脾肿大 • 骨骼和关节浸润 • 眼部绿色瘤 • 口腔和皮肤浸润 • CNS-L和睾丸浸润 慢粒的主要表现

  15.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疾病晚期增多更显著,分类检查可见相当数量的原始和早幼细胞,一般占30%-90%,白血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约50%的病人血小板低于60×109/L。

  16. (2)骨髓象 有核细胞显著增多,白血病性的原始细胞,一般占非红系细胞的30%-90%。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3)细胞化学 NAP反应:急粒 ,急淋 ,再障 Auer小体(+):见M3型

  17. (4)免疫学检查:B细胞性白血病预后差 (5)染色体改变: (6)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培养:急非淋CFU-GM集落不生成,而集簇数目增多 (7)血液生化改变: 出现中枢神经白血病时,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0.01×109/L),蛋白质增多(>450mg/L),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18. 诊断 病史+典型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19. 治疗 (一)对症治疗 积极防治感染 纠正贫血 控制出血 防治高尿酸血症性肾病 营养支持

  20. (二)化疗 联合化疗原则:选用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药物;各药物之间有相互协同作用;各药副作用不重叠。 方法:每一疗程化疗持续7~10d,间歇2w后进入第二疗程;完全缓解后实施巩固强化阶段的治疗4~6疗程,然后进入维持阶段。 完全缓解标准: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减至108~109。

  21. 化疗方案 急非淋 标准诱导缓解方案: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HOAP方案 巩固强化治疗:维甲酸;阿糖胞苷等 急淋 VP方案(长春新硷+强的松)、VDP(VP+柔红霉素)和VDAP(VDP+门冬酰胺酶)。

  22. (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颅部放射(2400-3000cGY) (四)睾丸白血病治疗: 必须放射治疗(总剂量约2000cGy),即使一侧睾丸肿大,也须 采用两侧放射。 (五)骨髓移植

  23. 慢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疾病。

  24. 1.临床表现 中年起病最多见,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脾肿大常最为突出体征。白细胞极度增高时(例如>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

  25.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超过20×109/L,以中幼,晚幼和杆状 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粒胞增多。

  26. (2)骨髓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粒细胞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或阴性反应。 (3)染色体检查 90%以上病人,Ph染色体阳性。

  27. 诊断和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肿大、 血吸虫病肝病、慢性疟疾等。 (2)类白血病反应 (3)骨髓纤维化

  28. 5.病程演变 慢粒的整个病程常可分为3期:慢性期(稳定期)、加速期(增殖期)和急性变期。 • 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 •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 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 • 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 粒-单核组细胞(CFU-GM)培养,出现增殖的分化异常,细胞簇增加而集落减少。

  29. 治疗 化疗不能改善慢粒患者中数存活期,虽可使大多数慢粒趋向稳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使慢粒取得痊愈的唯一有希望的疗法。

  30. (1)化学治疗 首选药物:羟基脲。 (2)α干扰素: 长期足量疗程后约1/3的病人Ph染色体减少。 (3)分子靶向治疗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5)慢粒急变的治疗

  31. 慢淋

  32. 1.临床特点:90%的病人在50岁以上发病,起病十分缓慢,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病人注意,以颈部、腋部、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主。50%-70%病人有轻至中度脾肿大。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紫癜。1.临床特点:90%的病人在50岁以上发病,起病十分缓慢,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病人注意,以颈部、腋部、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主。50%-70%病人有轻至中度脾肿大。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紫癜。

  33.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多至15~100×109/L之间,淋巴细胞占60-70%,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2)骨髓涂片 (3)免疫学检查:单克隆性 (4)细胞遗传学:12 、14号染色体异常

  34. 3.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血片及骨髓涂片中小淋巴细胞持续增多,细胞具有单克隆性,并有免疫学表面标志,骨髓活检有淋巴细胞浸润,可以肯定诊断,鉴别: (1)病毒感染也引起淋巴增多; (2)淋巴瘤转化为淋巴细胞白血病; (3)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35. 4.治疗 (1) 化学治疗: 一般1期病人无需治疗,2及3期病人应予化学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CHOP方案等。 (2) 放射治疗: 目前仅用於因淋巴大发生压迫症状者。 (3) 并发症治疗

  36. 白血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皮肤黏膜有无苍白、出血点、淤斑、溃疡、脓肿;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胸骨有无压痛;有无脑膜刺激征;了解血液、骨髓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有无异常。 3.心理状态及社会状况

  37.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预感性悲哀 与患白血病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发热及化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成熟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 5.体温过高 与感染、白血病引起代谢增高 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代谢增高、发热、口腔炎及化疗致消化道反应有关。 7.潜在并发症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

  38. 护理计划与措施 (一)目标 1.能正确对待疾病,悲观情绪减轻或消除。 2.体力恢复,能耐受日常活动。 3.不发生感染。 4.皮肤黏膜出血减轻。 5.体温恢复正常。 6.体重能维持在理想范围内。 7.减少或减轻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和配合处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