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2012-2013-1 初三五限试卷评析

2012-2013-1 初三五限试卷评析. 戴青艳. 一、从试题内容来看,既覆盖了中考考点细目表中的 9 大部分,达到了 《 数学课程标准 》 规定内容的 80% 以上,又突出了基础和重点。平均分 100.81 , A 线 106 分,难度与中考接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从本卷中单个题型之间的对比来看:选择、填空题难度与中考接近,梯度鲜明,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用最后一题拉开了差距;后面的 5 道大题在难度设置上梯度不明显。我们认为第 10 、 18 、 22 题为红榜题,第 26 题为黑榜题。.

gle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2-2013-1 初三五限试卷评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2-2013-1初三五限试卷评析 戴青艳

  2. 一、从试题内容来看,既覆盖了中考考点细目表中的9大部分,达到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80%以上,又突出了基础和重点。平均分100.81,A线106分,难度与中考接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一、从试题内容来看,既覆盖了中考考点细目表中的9大部分,达到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80%以上,又突出了基础和重点。平均分100.81,A线106分,难度与中考接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 二、从本卷中单个题型之间的对比来看:选择、填空题难度与中考接近,梯度鲜明,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用最后一题拉开了差距;后面的5道大题在难度设置上梯度不明显。我们认为第10、18、22题为红榜题,第26题为黑榜题。二、从本卷中单个题型之间的对比来看:选择、填空题难度与中考接近,梯度鲜明,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用最后一题拉开了差距;后面的5道大题在难度设置上梯度不明显。我们认为第10、18、22题为红榜题,第26题为黑榜题。

  4. 10.如图,△P1OA1、△P2A1A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1、P2在函数10.如图,△P1OA1、△P2A1A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1、P2在函数 的图象上,斜边OA1、A1A2都在x轴上,则点A2的坐标是( C ) A.( ,0) B.( , 0) C.( ,0) D.( , 0)

  5. 中红榜理由:1、内容涉及了反比例函数及表达式、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探索)等多个要求掌握的中考考点,有针对性,且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中红榜理由:1、内容涉及了反比例函数及表达式、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探索)等多个要求掌握的中考考点,有针对性,且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作为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平均分1.72,拉开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既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又要求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设了陷阱,学生很容易由假设P2 (4+a,a)求出点P2的横坐标,马上选B,而忽略了题目中要求的是A2的坐标。

  6. 18、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变BC、CD上,且AE=EF=FA, 下列结论: ① ② ③ ④ ⑤ 其中正确的是_①②③⑤_____

  7. 18题理由:1、涉及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正方形的性质等中考考点,体现了数形结合和一题多解的思想。18题理由:1、涉及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正方形的性质等中考考点,体现了数形结合和一题多解的思想。 2、作为填空题的最后一题,既提升了难度,又考查到了学生的易错点:他们在做多选题时,往往不去仔细推导每个结论,便想当然地选择前面两三个选项,从而导致错误.

  8. 22.(8分)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点E是AD边上的动点,从点A沿AD向D运动,以BE为边,在BE的上方作正方形BEFG,连接CG,请探究: (1)线段AE与CG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 (2)求证:△ABE∽△DEH(2分) (3)当点E在何处时,DH的长度最大,最大长度是多少?(3分)

  9. 中榜理由:1、内容 涉及了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掌握)、两个三角形 相似的性质及判定(理 解、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掌握)等考点,且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2、考查到了学生审题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

  10. 学态度.已知条件中 并没有说“点D、C、G 在同一条直线上”,而 学生却凭借对图形的直 观印象捏造出“DG⊥BC” 的已知条件,用“HL”错 误地证明ΔABE ≌ΔCBG。正确的证明方法是用“SAS”证明ΔABE ≌ΔCBG.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失误之后,学生的印象才会更深刻.

  11.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以往的最值问题中,通常是直接给出速度、时间或者字母等一个变量,求另一个量的最值,但第(3)问是已知一线段上的动点,求另一直线上的线段的最值,学生较难选取合适的自变量,利用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求出最值。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以往的最值问题中,通常是直接给出速度、时间或者字母等一个变量,求另一个量的最值,但第(3)问是已知一线段上的动点,求另一直线上的线段的最值,学生较难选取合适的自变量,利用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求出最值。

  12. C A O B (图1) 26.(10分)开口向下的抛物 线与轴的交点为A、B(A在B 的左边),与轴交于点C。连 结AC、BC。 (1) 若△ABC是直角三角形(图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在(1)的条件下,将抛物线沿y轴的负半轴向下平移k(>0)个单位, 使平移后的抛物线与坐标轴只有两个交点。求k的值。

  13. C O B A (图2) 26、(3) 当点C坐标为 (0,4)时(图2), P、Q两点同时从C点出 发,点P沿折线C→O→B 运动到点B,点Q沿抛物 线(在第一象限的部 分)运动到点B,若P、Q两点的运动速度相同,请问谁先到达点B?请说明理由.

  14. 理由:1、作为压轴题,,每一个小问的设置没有梯度。虽然包含了二次函数及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定点、开口方向及对称轴、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多个考点,体现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基本思想,但第(3)问并没有在第(1)(2)问的基础上提升难度,所以平均分达到了8.29 (满分10分).

  15. 2、难以区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的差异。第(3)问其实就是比较直线段和曲线段的长度,没有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一些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由于太深思熟虑反而不一定做对,而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凭借“投机取巧”却偏偏做对了。2、难以区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的差异。第(3)问其实就是比较直线段和曲线段的长度,没有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一些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由于太深思熟虑反而不一定做对,而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凭借“投机取巧”却偏偏做对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