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的演變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的演變. 第三節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 一 ) 40-50 年代 1. 民國 38 年 (1949) : (1) 國民政府遷臺。 (2) 美國發表 《 中美關係白皮書 》 指責 國民黨 不是。 2. 民國 39-42 年 (1950-1953) : 韓戰 爆發 (1) 美國 派 第七艦隊 至臺灣協防。 (2) 美國開始展開對臺灣從 民國 40-54 年 的經濟援助。 3. 民國 43 年 (1954) :中美簽定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該條約 民國 68 年 失效,以 《 臺灣關係法 》 取代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的演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的演變 第三節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2.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一)40-50年代 1.民國38年(1949): (1)國民政府遷臺。 (2)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指責國民黨不是。 2.民國39-42年(1950-1953):韓戰爆發 (1)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協防。 (2)美國開始展開對臺灣從民國40-54年的經濟援助。 3.民國43年(1954):中美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該條約民國68年失效,以《臺灣關係法》取代) 4.外交政策:鞏固外交

  3. 美援 • 從1951年到1965年,台北大約每年自華府得到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 • 1959年美國對台的金援便次第減少,1965年7月華府停止對中華民國進行的援助貸款。中華民國自從1951年到1965年總計接受美國經濟支援達14.8億美元,加上軍事援助共約45億美元。 • 諺語 「美國出打馬膠,臺灣出土腳」(美國出柏油,臺灣出土地),說明美援對中華民國交通建設的貢獻。

  4. (二)60-70年代─臺灣面臨外交挫折 1.民國50年代末期(1960年代初期):美國聯中共制蘇 2.民國60年(1971):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中共加入聯合國。 3.民國61年(1972) : (1)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 (2)中共與美國簽署《上海公報》。 4.民國68年(1979) : (1)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 (2)美通過《臺灣關係法》,與臺灣保持半官方關係。 5.外交政策:彈性外交

  5. 尼克森訪中 1972年2月21日至28 日,美國總統尼克森 訪問中國。圖為毛澤 東會見尼克森總統。

  6. 聯合國2758號決議

  7. 中美建交 民國68年1月1日(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聯絡處在華盛頓舉行招待會,慶祝中美建交。圖為江澤民主任和美國副總統蒙代爾舉杯慶祝。

  8. 戰後臺灣國際局勢 (三)80年代迄今─中共不斷打壓臺灣國際地位 1.民國71年(1982):美中簽訂《上海八一七公報》 2.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冷戰(1945-1991)告終 3.民國78年(1989):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 4.民國81年(1992):臺美關係因軍購而頗有進展 5.民國90年(2001):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 6.外交政策:務實外交

  9. 兩岸關係的分期 ︵民國38↓67年︶ ︵民國76↓88年︶ ︵民國88↓迄今︶ ︵民國68↓76年︶ 和 平 統 戰 和 緩 交 流 意 識 對 抗 軍 事 對 抗

  10. 戰後兩岸關係 (一)軍事對峙(民國38-67年) 1.民國38年(1949):兩岸開始對峙 (1)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年底: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至臺灣 2.軍事對抗 (1)民國38年(1949):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 (2)民國47年(1958):爆發「金門八二三砲戰」

  11. 戰後兩岸關係 (一)軍事對峙(民國38-67年) 3.軍事對抗漸轉為政治對抗 (1)民國55年(1966):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 (2)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國民黨政府自知反攻大陸無望。 (3)國民黨政府退出聯合國後內外交迫,力行革新始克保臺。

  12. 戰後兩岸關係 (二)和平統戰(民國68-76年) 1.民國68年(1979) (1)中共與美國建交,正式停止對金門砲轟。 (2)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 2.兩岸政策 (1)中共:「三通、四流」、「一國兩制」、未放棄以武力犯台。 (2)臺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三不政策」

  13.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1.民國76年(1987): (1)臺灣解嚴 (2)臺灣開放大陸探親 2.民國79年(1990):臺灣設「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作為研究諮詢機構 3.民國80年(1991) : (1)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 (2)李登輝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4.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4.兩岸協調機構 (1)臺灣 民國80年: • 官方─大陸委員會(陸委會) • 民間─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2)中共 • 官方─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 • 民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

  15.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5.民國81年(1992):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6.民國82年(1993):第一次「辜汪會談」 7.兩岸協商中斷 (1)民國83年(1994):發生「千島湖事件」 (2)民國84年(1995):李登輝赴美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 (3)民國85年(1996):臺灣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中國進行臺海軍事演習 8.民國87年10月(1998):第二次「辜汪會談」

  16. 戰後兩岸關係 (三)和緩交流(民國76-88年) 9.民國87年(1998):美國總統柯林頓訪中,發表「新三不政策」 10.民國88年(1999):李登輝拋出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特殊兩國論)

  17. 戰後兩岸關係 (四)意識對抗(民國88年迄今) 1.民國89年(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宣布「四不一沒有」 2.民進黨認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反對「一個中國」。 3.民國91年(2002):陳水扁以「一邊一國」陳述兩岸分裂 4.民國94年4月29日(2005):連戰以國民黨榮譽主席身分訪問中國。

  18. 戰後兩岸關係 (四)意識對抗(民國88年迄今) 4.民國97年9月3日(2008):馬英九總統認為兩岸關係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兩個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兩岸的憲法都「無法容許在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 5.民國97年11月4日(2008):第二次江陳會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