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藝術史 導論

藝術史 導論. 張 清 竣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 授課教材 / 參考書: 世界藝術史 - 修.歐納 , 約翰.弗萊明著 ( 譯者: 吳介禎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西洋藝術史 - H . W . Jason 著, ( 譯者:曾堉 ; 出版社:幼獅文化 ) 藝術史學的基礎 - Giulio Carlo Argan , Maurizio Fagiolo 著 ( 譯者:曾堉 , 葉劉天增; 出版社:東大 ) 藝術史學的原則 - Heinrich Wolffin 著 ( 譯者:曾雅雲 ; 出版社:雄獅美術 ). 作業題目.

gu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藝術史 導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藝術史導論 張 清 竣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

  2. 授課教材/參考書: 世界藝術史- 修.歐納,約翰.弗萊明著 (譯者: 吳介禎;出版社:木馬文化) 西洋藝術史- H.W.Jason著, (譯者:曾堉; 出版社:幼獅文化) 藝術史學的基礎-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 (譯者:曾堉,葉劉天增; 出版社:東大) 藝術史學的原則- Heinrich Wolffin著 (譯者:曾雅雲; 出版社:雄獅美術)

  3. 作業題目 • 請選擇一藝術史研究方法及觀念;嚐試找出中國(或是臺灣)藝術及西方藝術發展之同質性與差異性。

  4. 評量方式: • 平時:書面報告, • 期中:書面報告, • 期末:紙筆測驗。

  5. 藝術史的原則 • 德國畫家李希特認定並無客觀的觀察力存在,人對於形式和色彩的理解往往因性情而有所差異。 • 若創作題材不受限制,則個人風格的差異將更為顯著。

  6. 藝術史的原則 • 面對藝術創作因時代發展,與日俱增的微妙差異,我們必須試著依構圖、色彩及光線表現的不同風格及類型去呈現部分或整體之間的關係去下定義。然而,儘管有許多不同之處,其實在某些部分仍然有其共同性。也就是說,應該把學派、國家及種族的風格歸屬到個人風格裡去。 • 我們必須先歸類出一種風格到底包括多少共同的特徵,然後才能給予一民族或地域之風格專屬的名稱。

  7. 藝術史的原則 最普遍的表現形式 • 共通的表現形式是如何使其特定美感的要素顯現出來。 分析其根源於各式藝術表象之感知模式的發展,可濃縮為五組概念:

  8. 藝術史的原則 線性與繪畫性 • 線條在線性風格的現象中所代表的雖然只是創作形式的一部分,且外圍線不能從他所圍繞的形式裡分離出來,我們仍可使用通俗的定義:線性風格見諸線條,繪畫性風格見諸色塊。線性視覺因而意味著事物的風格與美感,必先從外圍線去追求,內在形式也有其外圍線;意味著把眼睛導向界線,誘使人在作品邊緣即產生感覺。

  9. 藝術史的原則 • 光和影縱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它本身依然不是斷定圖畫之繪畫性特質的因素。線性藝術也得處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也需要藉光影來塑造立體感;不過用來界定範圍的線條,被認定具有比較優越或同等的價值。

  10. 藝術史的原則 • 繪畫性表現的要旨在於賦予事物不確定的性質,當形式開始自由行動,光和影則成為獨立的要素。 • 線性視覺確切的區別出不同的形式,繪畫性風格則是把焦點放在通過事物總體的動感上。 • 嚴格來說,素描與立體表現不再牽就事物主體的造型,只單純再製造事物的視覺外觀。早期的畫家本質上是素描家,之後光和影進入繪畫表現後,展現其優勢主導,於是藝術自此交付給繪畫性風格。

  11. 藝術史的原則 平面與後退 • 十六世紀開始能夠純熟的呈現繪畫藝術的立體空間表現階段,藝術家將不同藝術形式結合在一平面上為最高指導原則;到了十七世紀,這種平面構圖的原則被後退式構圖類型所取代。 • 這兩種概念的對比性源自裝飾概念,不能以純模仿的基礎觀念來理解。

  12. 藝術史的原則 閉鎖的與開放的形式 • 每一藝術創作都有其形式,形式則是一有機的組織體。 • 閉鎖的型式是以或多或少的不同構圖方式,使畫面成為獨立自主的實體,隨之反身指向自我的一種構圖風格。反之,開放形式的風格隨之越過自我,指向外界,刻意製造無窮盡的視覺效果。

  13. 藝術史的原則 閉鎖的與開放的形式 • 十六世紀繪圖元素聚集於一中軸周維,使畫面兩半邊完全平衡。 • 典型的巴洛克藝術,最忌諱在中軸附近形成穩定狀態。

  14. 藝術史的原則 多樣性與統合性 • 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的圖畫結構之間,存在著同一差異性。前者分散後者統一。 • 古典藝術使各部分獨立為自由的成員,因而達到統合性;巴洛克藝術贊同一更具統合性的整體圖式,藉以消除各部份的一致獨立性,前者是重點的對等關係,後者是從屬關係。

  15. 藝術史的原則 清晰與不清晰 • 圖畫的外貌不在追求形相上的最高清晰度,反而避免之。 • 文藝復興的設計,形式被迫放棄它的獨特內涵,個別圖事的發展,可謂相互抗衡,其距離全部可以精確的測量出來。

  16. 藝術史的原則 清晰與不清晰 • 相反的,巴洛克藝術卻避免這樣極端的清晰性,最好留下可供人猜測的餘地,不一語道破。 • 古典藝術當然也不能隨意的只顧及外貌的清晰性,而不管其他的效果。 • 光和影幫助古典藝術界定形式,就像他們對(狹義的)素描的作用一樣。

  17. Prehistoric Art • European Megalithic architecture: monumental → Superhumanism • Eastern architecture: modest, human scale →Fatalism

  18. Prehistoric Art • Naturalism • Selective observation: showed only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a form • Twisted perspective: various viewpoints combined • Figures without settings: Images often “float” without ground lines or landscape (background) • Mixed species groupings • Superpositioing: Images often overlapped each other.

  19. Egyptian Art • Architecture: Three types of Tombs : mastaba (古墓室), pyramid and rock-cut (). • Painting: Tomb and temple decoration were most extensive. Style was rigid and formal with conventions controlled by tradition. Dry fresco on flat walls. Manuscript illustration was done papyrus scrolls (草紙捲軸). • Sculpture: Low relief (淺浮雕) and sunken relief (陰刻浮雕) wewe generally painted, free-standin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