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遊戲治療的基 本概念

遊戲治療的基 本概念. 一、遊戲治療的定義:. 遊戲治療( play therapy ): 1. Reid ( 1986 ):是一種基本心理動力與發展原則的心理治療法,以緩和兒童情緒方面的困擾。通常使用具有想像和表達功能的各種素材,例如木偶、洋娃娃、黏土、棋盤遊戲、藝術材料及模型遊戲等,藉著遊戲的暗喻,使兒童能表達並疏通其情緒衝突。. 2. 劉 焜輝(民 83 ):指來談者與治療者之間,以遊戲為媒介而展開的、特殊的心理互動交流,以解決來談者人格與行為上的問題,期能促進人格的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性助人活動。

gy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遊戲治療的基 本概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遊戲治療的基本概念

  2. 一、遊戲治療的定義: • 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1. Reid(1986):是一種基本心理動力與發展原則的心理治療法,以緩和兒童情緒方面的困擾。通常使用具有想像和表達功能的各種素材,例如木偶、洋娃娃、黏土、棋盤遊戲、藝術材料及模型遊戲等,藉著遊戲的暗喻,使兒童能表達並疏通其情緒衝突。

  3. 2.劉焜輝(民83):指來談者與治療者之間,以遊戲為媒介而展開的、特殊的心理互動交流,以解決來談者人格與行為上的問題,期能促進人格的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性助人活動。2.劉焜輝(民83):指來談者與治療者之間,以遊戲為媒介而展開的、特殊的心理互動交流,以解決來談者人格與行為上的問題,期能促進人格的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性助人活動。 3.何長珠(民87):指受過遊戲治療相關課程訓練的治療者,在遊戲室的環境中,提供一種安全、信任、容許和責任的態度,與兒童(4-12歲)發展出一種正向的關係,並藉由兒童自由選擇玩具和扮演活動中,達到治療上的宣洩、支持和重整的結果。

  4. 二、遊戲治療的目的: • 在良好關係的前提下,透過遊戲為媒介來幫助適應困難的兒童。 • Amster提出六個遊戲治療的目的: • 輔助診斷時所需的了解 • 幫助治療關係的建立 • 供疏通防衛及處理焦慮的媒介 • 助兒童將感覺口語化 • 助兒童將潛意識的過程演出來並釋放其緊張 • 增強兒童在治療結束後對遊戲的興趣

  5. 三、遊戲治療適用的年齡層: • 3-13歲之間(劉焜輝,民81),主要考慮是智力因素。 四、遊戲治療者的角色: • 參與者:指跟隨兒童的步調,但不主導 • 限制者:藉著強調規則,鼓勵兒童學習忍受挫折及限制 • 解釋者:將兒童的遊戲象徵和他的現實生活連結起來

  6. 五、遊戲治療者的功能: • 建立一個治療的聯盟 • 讓兒童感受到被了解 • 同時兼顧理性和感性 • 降低兒童的煩躁感 • 疏通兒童的防衛 • 找出其他可被接受的情緒表達方式

  7. 六、遊戲治療者的任務: • 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 • 要求兒童描述活動內容 • 指出兒童遊戲行為的動機或情感與隱喻 • 反應的焦點放在兒童的情緒或行為上 • 要融入兒童的遊戲中 • 必要時設定限制並執行限制

  8. 七、遊戲治療常見的媒體: • (一)藝術媒材: 包括平面和造形藝術。主要材料為彩色筆、蠟筆、粉蠟筆、水彩及A4或B4(八開)大小的紙張、剪刀、色紙、厚紙板、有圖片可供剪貼的雜誌、透明膠帶、膠水、釘書機、鉛筆(2B)等皆應準備。其他如兒童繪畫的工作服、指畫顏料及可清洗的地板亦屬重要。此外,黏土在兒童創作及攻擊情緒的表現上亦為重要管道,因為黏土可隨意搓揉、擠壓並作成任何想要的造形。通常可分為彩色的化學黏土和水揉的黏(泥)土,後者為自然的材質,但較難清洗;前者有顏色、多變化、乾淨,較易為兒童接受。相關的設備包括一個高度與兒童相當的工作桌、椅、幾塊砧板、切割工具。

  9. (二)玩偶(doll ): 此類玩具特別適用學齡前到潛伏期的女生,此期的男生愛玩的是軍隊、戰士、戰車等和打仗有關的遊戲。使用此類玩偶扮家家酒時,兒童常會將其家庭生活演出來。可收集的玩具包括可折疊的家人玩偶組(如爸爸、媽媽、男孩、女孩、嬰兒、爺爺、奶奶、青少年、男人和女人)、 娃娃屋以及相稱尺寸的傢俱(如沙發、床、電視、桌子、廚具、餐桌等)、與正常嬰兒一般大的娃娃和奶瓶、填充動物布偶(像怪物、猴子、熊等)、軍隊和戰爭玩具、醫藥箱。

  10. (三)布偶( puppet): 布偶與玩偶皆是假設兒童會把自己與布偶看作是一體,而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布偶身上。所以兒童說的布偶的感覺和想法事實上就是在說他自己。且布偶和玩偶能一再重複創傷經驗,並出現各種不同的結局。此類可收集的玩具包括布偶家人組(爸爸、媽媽、男孩、女孩)、動物布偶(應包含溫和類及兇猛類動物,如兔子、松鼠、獅子、鱷魚等)、昆蟲布偶(如瓢蟲、蜘蛛、蜜蜂)等。 

  11. (四)積木類(block): 包括木製及塑膠組件,可準備200-500塊左右的積木,並搭配適合尺寸的人物,如警察、消防員、摩托車、汽車等物件,來協助故事情境的完成。

  12. (五)棋盤遊戲(board games): 潛伏期的孩子較喜歡有組織、有規則的遊戲,棋盤遊戲玩時須要自我抑制(等待輪到自己)和別人合作及遵守規則,故可增強兒童的挫折忍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幫助兒童增進其社會化技能。大部份的棋盤遊戲都是透過代幣的積分或以擲骰子來看誰最快抵達終點,隱含了輸贏的概念。故兒童面對輸贏的反應、對規則遵守的情形、甚至作弊,都是治療上可討論的主題。

  13. (六)沙遊(sand play): 是使用沙盤及一些模型玩具配合來完成故事情境的技術。其設備為兩個防水沙盤(淺底),大小約70×50×70cm容器。一個裝乾沙,一個裝溼沙,底部及側邊漆上藍色,象徵水或天空,再舖上高度約一半的沙(黑沙、白沙均可),搭配數百個迷你模型玩具或物品提供給兒童選擇,以配合故事的完成。

  14. 八、遊戲治療過程: • (一)發現個案 • (二)第一次面談:包括父母說明兒童的問題、具體化 問題、父母先行離去、治療師向兒童說明遊戲的 限制及保密。 • (三)建立關係階段 • (四)評估與診斷 • (五)中期治療階段 • (六)結案階段:何時可考慮結案 • 兒童學到新技巧時 • 兒童能自立自助時 • 老師或父母發現兒童該行為已經改變時

  15. 遊戲治療活動

  16. 汽球動物說故事 • 意義:由Bow(1988)所發展出來的技術。是使用汽球動物來代表故事中的角色,兒童透過汽球動物來想像,並使用具體的東西來代表故事中的人物,以降低其抗拒。兒童所選的汽球動物亦可提供診斷的訊息,如一個鱷魚家族要比一個老鼠家族更值得注意。此法另一個優點是,當治療單元結束後,兒童可以將汽球動物帶回家。

  17. 隨意畫 • 目的:Winnicott(1971)最早介紹,後由Claman修正 ,主要在以隱喻的方式與兒童的內在的思考和感受建立溝通 • 材料:紙、筆 • 步驟: 1.邀請兒童來玩隨意畫遊戲,可以說「我們兩人各有一張紙和筆,我隨便畫一條曲線,你就把曲線完成變成一幅圖,之後你再針對這幅圖編一個故事,我會對你的故事問幾個問題。」

  18. 2.諮商師可與兒童角色輪流,由兒童畫一個曲線,諮商師完成圖畫並說一個故事,兒童也可以問一些問題。2.諮商師可與兒童角色輪流,由兒童畫一個曲線,諮商師完成圖畫並說一個故事,兒童也可以問一些問題。 3.重點放在兩人的交互作用及對投射主題的分享 4.可採用的隨意曲線如下:

  19. 為生活上色 目的:由O’Connor(1983)發展的技術,做為兒童行動和口語化之間的橋樑。目的在提高兒童對其情感狀態的覺察,並鼓勵對事件情感層面而非行動面的討論。適用6─12歲兒童。

  20. 步驟: 1.兒童須能分 辨顏色及感覺狀態,使用時 要將每一個感覺配上一個顏色,’Connor推薦以下的等式: 紅色=生氣 非常紫色=生氣 灰色=寂寞 黃色=快樂藍色=悲傷 黑色=非常悲傷 綠色=嫉妒 褐色=無聊

  21. 2.這些等式須與兒童討論,建議最多不要超過8或9個等式,並以色卡的形式呈現每個顏色及其相關的感覺。2.這些等式須與兒童討論,建議最多不要超過8或9個等式,並以色卡的形式呈現每個顏色及其相關的感覺。 3.再給兒童一張白紙(約8×11吋)和蠟筆,然後要求兒童用顏色填滿紙張來表現他過去生活中曾有的經驗的感覺。任何顏色、各種的幾何圖形如圓的、方的、圖樣式的都可使用。

  22. 4.完成之後,檢式每個等式,要考慮:每個顏色的數量(反映曾經歷過的相關的感覺)。在形式上,長條型和塊狀被使用最多。塗鴉式畫法(亂畫)意味著衝動性,重的線條表示心裡的緊張和生氣,模糊的線條表示不安全感和不適應。而多數的兒童使用整個紙的正面,如使用面積少於一面的可能情感較退縮,使用前面及後面者則可能缺乏情感的控制力。

  23. 美麗的玫瑰花叢 • 創始人:Violet Oakander • 目的:利用引導想像或心像的引導,來幫助孩子利用暗喻表達受阻的感覺、願望、需求、以及想法。 • 材料:繪圖用具、紙(A4)

  24. 步驟: 1.讓兒童把眼睛閉起來,做一個深呼吸 2.然後想像自己是一個玫瑰花叢。當然也可以是任何一種花叢,只是我叫你為玫瑰花叢。

  25. 3.繼續想像引導:「你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玫瑰花叢呢?你很小嗎?還是很大?你是一個已經長大的玫瑰花叢?還是非常纖細呢?你有沒有開出很多花?如果有,是哪一種花?是什麼顏色的花?你的花全開了,還是含苞待放中?那有沒有葉子呢?你長得像什麼呢?你的根又長的如何呢?或是你根本沒有根,如果你有根的話,這些根是又長又直?還是彎曲的?你的根有沒有很深呢?你有沒有刺?你住在哪裡?庭院裡、公園裡、沙漠裡,還是月球上?你可以長在任何地方,你在花盆裡、土地上,或是水泥上?你的身邊有些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其他玫瑰花叢在附近?還是只有你?附近有沒有樹、小動物、小鳥或是人類?你是怎麼生活的?誰來照顧你?有沒有鐵網將你圍著呢?現在的天氣怎麼樣?」3.繼續想像引導:「你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玫瑰花叢呢?你很小嗎?還是很大?你是一個已經長大的玫瑰花叢?還是非常纖細呢?你有沒有開出很多花?如果有,是哪一種花?是什麼顏色的花?你的花全開了,還是含苞待放中?那有沒有葉子呢?你長得像什麼呢?你的根又長的如何呢?或是你根本沒有根,如果你有根的話,這些根是又長又直?還是彎曲的?你的根有沒有很深呢?你有沒有刺?你住在哪裡?庭院裡、公園裡、沙漠裡,還是月球上?你可以長在任何地方,你在花盆裡、土地上,或是水泥上?你的身邊有些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其他玫瑰花叢在附近?還是只有你?附近有沒有樹、小動物、小鳥或是人類?你是怎麼生活的?誰來照顧你?有沒有鐵網將你圍著呢?現在的天氣怎麼樣?」

  26. 4.最後讓兒童張開眼睛,並請兒童將玫瑰花叢畫下來,包含花叢裡所有的景象。4.最後讓兒童張開眼睛,並請兒童將玫瑰花叢畫下來,包含花叢裡所有的景象。 5.補充說明:「別擔心畫的不好,你不必畫出最好的作品,但完成之後要一起討論這幅畫。」

  27. 家庭字彙連接遊戲 • 目的:由Bow(1988)所發展出來,用來協助分析家庭角色、動力和互動的模式。 • 材料:提供一張8×11吋的白紙(約A4影印紙) 和一枝鉛筆 • 步驟: 1.先進行家庭動力繪畫(Burns and Kavtman 1972,p5),指示是:「畫一張擁有家庭中每一個人的畫,包括你自己,每個人在做什麼。試著畫出整個人,不要畫卡通畫或棒棒人。記住,每個人都在做某些事,某些有動作的事。」。這張畫將會提供許多投射的訊息,但無法提供兒童看待家庭成員的客觀訊息。

  28. 2 .再給兒童一堆帶有如表2-1所列的形容詞的卡片,要求兒童把每張卡片放在最適合描述的人上面。對一些無法閱讀的人,每個字要大聲的讀出並加以解釋。若兒童抱怨一個敘述語不足以用來描述其家人時,他也可以整疊的來放卡片,但應強調結束時每一疊的卡片不超過10張卡片。當兒童完成分派卡片的任務後,每疊都要檢查一下,每個敘述語的進一步解釋都要蒐集,並分析其反應模式。

  29. 表2-1 形容詞檢核表

  30. 感覺樹 • 目的:鼓勵孩子表達與討論生活中各種的感覺,以便在往後療程中協助找出解決的方式。 • 材料:黏土(黃、藍、紅、綠等) 、 保麗龍板或厚紙板

  31. 步驟: 1.先在保麗龍或厚紙板上畫出或使用黏土做出一棵樹,樹上有許多樹葉。 2.請兒童利用四色黏土創造不同顏色的果實,黏到樹枝上(黃色代表快樂的感覺;藍色代表悲傷;紅色代表熱情或是憤怒;綠色代表忌妒或貪婪) 3.請兒童取下一個感覺的果實,並談談令他產生這種感覺的事情。

  32. 使用繪畫技巧克服特定的恐懼和擔憂 • 此技巧在幫助兒童將抽象的問題思考具象化,讓他把腦中所想的的內容畫出來可幫助兒童更體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也提供更多的訊息來了解孩子。

  33. 實施步驟: 1.指導兒童在第一張紙上畫出他們害怕或擔心的事,如怕鬼、怕怪物、怕小偷、怕壞人、怕強盜、怕地震…等。 2.在第二張紙畫出一個可以幫他解決問題的卡通人物,如超人、蝙蝠俠。 3.在第三張紙讓兒童畫出如何解決問題或讓他去想像那個卡通人物,會如何協助他解決問題。

  34. 注意事項: 1.繪畫過程中保持鼓勵、不批判的態度。如兒童的想法與輔導員的想法有出入時,應該用尊重、接納的態度,來取得信賴以獲得孩子的合作。 2.探討圖畫內容時,要試著去了解兒童的想法,放下自己主觀的觀點,如要說明自己的想法,也要理性溫和,避免權威說教。 3.如兒童的年齡太小,未具備繪畫能力,輔導員可代為作畫,畫出兒童所說的內容。

  35. 跺腳 • 目的:此方法可以讓孩子「聽到」憤怒和挫折,並讓孩子以可被接受的行為來表達其情緒與壓力。避免因過度壓抑而爆怒,造成更多問題。 • 適用對象:適用於國小低年級的兒童,在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挫折有困難者。

  36. 步驟: 1.首先讓兒童將雙腳的模型分別畫在硬紙板 上,並依自己的意願上底色。 2.與兒童共同討論憤怒適度的發洩對生活的重要,並介紹簡單又快速的跺腳。一般而言,用跺腳來表達憤怒不只讓人感到比較舒服,同時腳底也會有溫暖的感覺。問孩子是否有感到腳底暖暖的?如果沒有,表示他還沒真正用力跺,所以得再來一次。當孩子感到有暖流時,再問孩子憤怒的感覺是否從腳底發洩出來並且流出門外了!問孩子現在身體的感覺(深呼吸一下,感覺一下放鬆後的心情)。

  37. 3.接著,孩子可以在鞋子上面畫一個憤怒的臉,並在鞋底畫一個快樂的臉,告訴孩子當下一次感到憤怒時可以自行跺腳,直到臉上的表情變高興為止。3.接著,孩子可以在鞋子上面畫一個憤怒的臉,並在鞋底畫一個快樂的臉,告訴孩子當下一次感到憤怒時可以自行跺腳,直到臉上的表情變高興為止。 4.也可以在家中設一個「跺腳角落」,讓孩子在憤怒前發洩。 • 材料:彩色筆或蠟筆、硬紙板

  38. 捏破泡泡 • 目的:也是一種控制憤怒的方法,主要使用具有防撞擊、有一顆顆小泡泡的塑膠包裝紙來進行。如跺腳的噪音無法被接受時,可以此法代替。 • 適用對象:如「跺腳」活動的兒童

  39. 步驟: 1.當孩子感到憤怒時,要求他捏破十個小泡泡來減低憤怒,接著問他是否感覺憤怒從食指與拇指之間消散了?一般而言在捏破十個小泡泡後憤怒就平息許多,可依當時狀況而調整。 2.當孩子慢慢冷靜下來之後,可以再更深入探討憤怒的原因,以及如何讓事情恢復到正常狀態。 • 材料:有小泡泡的塑膠包裝紙

  40. 氣球裡的憤怒 • 目的:是一個指導孩子發洩憤怒的方法,可以讓孩子知道憤怒如何在心中累積、如何的爆發並且傷害自己與他人, 以及如何慢慢適度的釋出。 • 適用對象:幼兒到小學的兒童。

  41. 步驟: 1.讓兒童吹漲氣球並綁好,在需要時可以幫助他們(不要買太大的氣球,免得要浪費太多時間吹)。 2.氣球綁好後對兒童說明:氣球就是他們的身體,裡面的空氣就是憤怒。問他: • 空氣可以進出氣球嗎? • 如果憤怒一直在裡面會怎樣? • 如果氣球是他的大腦,而憤怒堆積在裡面他們能清晰思考嗎?

  42. 3.解釋如果氣球是一個人,那氣球爆破就像是憤怒的人去傷害別人或破壞其他物件(試著爆破氣球)。問他們是否為一個安全發洩情緒的方法。3.解釋如果氣球是一個人,那氣球爆破就像是憤怒的人去傷害別人或破壞其他物件(試著爆破氣球)。問他們是否為一個安全發洩情緒的方法。 材料:氣球、打氣筒

  43. 問題解決過程繪畫技巧 • 目的同上。 • 實施步驟: 1.準備一張白紙,兩次對折成四分格。 2.讓兒童想一想目前最困擾他的一件事或最煩惱的一件事。讓兒童在白紙的左上(1)部分畫出來。

  44. 3.讓兒童想想,針對他所畫的事,他希望的、喜歡的解決結果是什麼?然後把這個喜歡的結果畫在白紙右下(2)的部分。3.讓兒童想想,針對他所畫的事,他希望的、喜歡的解決結果是什麼?然後把這個喜歡的結果畫在白紙右下(2)的部分。 4.請兒童想一想,要從(1)到(2)他所能作的是什麼?請他至少想出兩個可行的方法畫在白紙左下、右上(3)及(4)的格子內。 5.陪兒童一起來審視、探討完成的圖畫內容。

  45. 相互說故事 • 目的:透過孩子、父母相互說故事的過程,教導孩子用更積極、正向的方式來面對問題。基本的型式是讓孩子先說一個自編的故事,父母在聽完之後,維持原故事的架構,但更改中間過程及結尾的內容,使故事朝向更圓滿的解決方式。

  46. 實施重點: (一)規則: 1.孩子的故事必須是自編的,而非從故事書等他處抄襲而來。 2.故事有開始、中間及結尾三部分。 3.故事講完後,孩子可以提出該故事的教育重點是什麼。

  47. (二)聽孩子故事的重點,可以注意: 1.故事中的人物可能代表的是誰? 2.整個故事呈現的氣氛是什麼?跟孩子的人生態度吻合度如何? 3.故事中重要的主題及互動模式為何?跟孩子平時的問題及行為模式相關性如何? 4.故事中問題、衝突的解決策略為何?跟孩子平時的策略相似嗎? 5.有何種更適當的方式來解決故事中的問題及衝突?如何在重說故事中表達出來?

  48. (三)父母重說故事:用孩子故事中一樣的主角、背景、起頭,但改變中間的過程及結尾。說畢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說說這個故事主要教人的是什麼?(三)父母重說故事:用孩子故事中一樣的主角、背景、起頭,但改變中間的過程及結尾。說畢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說說這個故事主要教人的是什麼? (四)如果孩子憑空創造一個故事有困難時,可給一個大主題的方向,如:「我們來說個有關買東西的故事,你先講,講完再輪到我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