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建構資訊服務 Ⅰ : 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4 : 4 ( summer 2007 ) :381-392 鍾閩衛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賴玲玲 助理教授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建構資訊服務 Ⅰ : 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 人因與資管報告 授課老師:吳有龍老師 報告學生:陳孟巧( 9822009G ). 摘要. 1 、使用者至上的時代 2 、是否深入瞭解網路使用者行為直接影響了 系統以及介面設計的成敗。 3 、研究的出發點: ( 1 )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行為 ( 2 )網站設計人員理解並實行在設計當中

halee-de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建構資訊服務 Ⅰ : 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4:4(summer 2007):381-392鍾閩衛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賴玲玲 助理教授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建構資訊服務Ⅰ: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 人因與資管報告 授課老師:吳有龍老師 報告學生:陳孟巧(9822009G)

  2. 摘要 1、使用者至上的時代 2、是否深入瞭解網路使用者行為直接影響了 系統以及介面設計的成敗。 3、研究的出發點: (1)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行為 (2)網站設計人員理解並實行在設計當中 4、四個行為模式層面: 實體互動、情境因素、認知風格、社會文化

  3. 緒論 1、網際網路的組成。 2、使用者透過介面與WWW溝通。 3、相關研究越來越多。 4、Wilson(2000)歸納: 以使用者行為為主題的研究大致分為 兩種類型: (1)以使用者為觀點 (2)介面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

  4. 目的與動機 本研究計畫案為國科會輔助進行,目的為探討網站設計人員之行為模式。 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文獻整合階段 (2)以實證研究探討 (3)比較文獻與實證結果 本文所呈現的內容為「文獻回顧」的部分。

  5. 文獻回顧(1/5) (一)實體互動層面(Physical perspective) 1、Hargittai(2004): (1)在瀏覽器上輸入位置。 (2)利用瀏覽器上的功能 (3)在網頁表單下檢索語。 (4)點選連結。 2、Choo(2000): 將網路搜尋活動分成開始、連結、瀏覽、 區別、監視、粹取六種模式。

  6. 文獻回顧(2/5) 3、Tauscher&Greenberg (1997): 利用觀察軟體記錄瀏覽器及網頁的使用。 4、「上一頁」功能是一種特殊行為。 5、「瀏覽」是另一項的特殊行為 6、Hargittai (2002): 研究行為記錄檔需搭配其他受訪者個人相關 資料。

  7. 文獻回顧(3/5) (二)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 1、Wang et al. (2000): 特定的搜尋任務、資訊需求和使用者知識。 2、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搜尋目標和策略。 3、Tombros (2005): 針對三種不同類型任務做評估。 4、Wilson(2000): 資訊需求影響資訊行為。 5、使用者知識分為領域知識及網路知識

  8. (4/5) 文獻回顧 (三)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 1、Wang et al. (2000): 將認知風格帶出的行為歸納為五種。 2、團體藏圖測驗:場地依賴者及場地獨立者 3、Kim(2001): 指出認知風格的差異在初階使用者,也就是 對網路知識較少的使用者影響較大。 4、依循先前相關的認知或心智模式 與網站互動。

  9. 文獻回顧(5/5) (四)社會文化層面(Socio-culture perspective) 1、網路可視為與社會互動的管道之一 如:郵件論壇、BBS、社群網站 2、實體社會文化經驗會轉化為與機器 (網路、電腦)的溝通。 3、符合某些特定的社會或文化的規範

  10. 網站設計人員VS.網路使用者 1、網站設計人員需身懷絕技: 2、網路設計人員要處理技術多樣性及使 用者知識落差兩個面向的問題。 3、網站設計成功的必要條件: 4、在介面設計上細究:

  11. 從「設計人員」的參考建議 1、Chen等人(2005): 建議設計靈活的網站目錄介面。 2、Baecker(2000): 利用層級的架構。 3、Proffitt(2005): 採用符合使用者對網路搜尋介面的 心智模式。

  12. 從「使用者」的參考建議 Preece(1998): 對「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原理作了以 下幾點說明: 1、專注於使用者的需求及其相關的議題 2、完整瞭解使用者的需求 3、確保系統的設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4、「設計→與使用者進行測試→再設計」

  13. 結論和研究建議 1、Toms (2002): 重要三環節:使用者、系統,以及資訊內容 2、未來應多關注網站設計人員族群 3、可從下述問題作深入思考研究: 4、討論網站本身的文化特性 5、如何更加貼近使用者的想法和需求。 6、幫助培育未來的網站設計人員。

  14. 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15. 技術多樣性: 指的是在使用者端接受訊息所需不同規格的設備,例如顯示器的大小、網路頻寬、使用的軟體版本等。 這些多樣性皆會影響使用者對網站可用性的感受及接受資料的程度。 使用者知識落差: 面對初次使用的系統或網站,使用者應該都會感受到介面溝通的障礙,因面對的是新的版面風格、資訊架構、功能服務,這些即可視為使用者知識落差或使用者經驗落差。

  16. 未來思考問題 (1)設想的重心為何?如何影響網頁的設計成果? (2)網站結構結構上做了哪些層面的考量? (3)如何定義出網站需要的功能? (4)如何設計與使用者溝通的介面? (5)如何設計版面與資訊架構的呈現? (6)是否有以使用者的需求或觀點做為依據?彼此 間的認知是否有所落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