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江紹祥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系主任. WERA-IRN “ 於數碼教室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 世界教育研究學會 ( World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ERA) 屬下 國際研究網絡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IRN) “ 於數碼教室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edagogical Design for Learning in Digital Classrooms )”.

hall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江紹祥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系主任

  2. WERA-IRN “於數碼教室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 世界教育研究學會(World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ERA) 屬下 • 國際研究網絡(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IRN) • “於數碼教室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edagogical Design for Learning in Digital Classrooms)”

  3. 宗旨及目標 • 預計未來的學校教育會著重學習者的個人化學習及合作學習 • 學校的教室活動對於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及社化仍有關鍵作用 • 教室外的延展學習對於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有著更重要的角色 • 集合14位國際學者,合作進行實踐主導的學術研究,以建立推動數碼教室學習的理論 • 建議不同國家/地區的政府發展及推行全面的電子學習政策,然後增加K-12 學校中推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數碼教室的數目

  4. 電子學習 運用數碼科技促進學習 兩方面的廣泛應用: 電子資源 (e-resources) 電子通訊 (e-communication) 契機:利用豐富的電子資源及電子通訊工具所提供的機會,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探究及合作學習,以發展學習者的二十一世紀能力

  5.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6. 未來電子學習的學習目標:培育學習者發展批判思考能力和資訊素養未來電子學習的學習目標:培育學習者發展批判思考能力和資訊素養

  7. 批判思考能力 • 高階思維能力 • 分析 • 綜合 • 評鑒 • 解難思維 • 批判思考能力屬於二十一世紀能力中的根本能力

  8. 資訊素養 • 認知: • 掌握資訊處理的必要知識及技巧 • 後設認知: • 反思資訊處理的過程 • 情感: • 欣賞及享受知識探究的過程 • 社會文化: • 在個人及協作學習中處理資訊時展現更大的自主權,並承擔當中的社會責任

  9. 概念為本(idea-based) • 以科目本身的概念聯繫作為發展思維技巧和解難能力中最重要的智力資源 • 發展互動能力較強的資訊科技教學資源,提供學習者參與、探索及反思的機會 • 設計了模擬圖像模型:發展基本分數概念及找出關鍵的分數屬性使其利於有理數知識的發展

  10. 常見分數的數學觀點:操作 • 觀點:操作 • 例子: • 意義及圖解: 將一整個單位收縮成三分之一然後取其兩份或直接收縮成三分之二。

  11. 認知工具:例子 圖2a: 認知工具讓學習者隨意輸入分數乘式作探究之用。

  12. 認知工具:例子 圖2b: 認知工具演繹真分數乘單位分數的部份中取部份的圖像意義。

  13. 從參與中學習可享三項學習成果 • 歸納得出分數相乘的運算方法 • 初步建立分數操作觀的認識和理解 • 培育學習者比較分數相乘結果的數值與被乘數的數值的能力

  14. 教師引導及自行探究 • 可助學習者理解、掌握概念和原理 • 解說 • 條件 • 判斷 • 來解釋事物 • 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促進學習能力的培育,解決課堂教授的知識與其意義分開的困局。

  15. 未來電子學習的學習過程:由數碼資源及非數碼資源支援未來電子學習的學習過程:由數碼資源及非數碼資源支援 數碼教室 「一人一機」或「多人一機」並連接上網 電子資源和電子通訊工具的廣泛應用 教學資源 教學的溝通模式

  16. 數碼教室的教學:自習

  17. 數碼教室的教學:學伴的互動

  18. 數碼教室的教學:精簡的教學

  19. 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正式學習及非正式學習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正式學習及非正式學習 • 學習者連繫在數碼教室內的正式學習及在數碼教室外的非正式學習

  20. 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個人化學習及合作學習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個人化學習及合作學習 • 學習者從教師及學伴得到學習回饋,然後找出個人學習需要並訂定個人學習方向,迎接下一個學習挑戰

  21. 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進展的例證和改進的意識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進展的例證和改進的意識 • 教師持續觀察學習者平日應用學科知識、批判思考能力和資訊素養的進度,然後於學習過程完結後安排學習者參與總結性的評估活動

  22. 未來電子學習的學習成果 • 學科知識及二十一世紀能力 (批判思考能力和資訊素養) • 評估學科知識時需要同時評估二十一世紀能力 • 找出學習者在這兩方面的發展關係

  23. 學習成果評估 • 使用可記錄、儲存、擷取大量與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相關的學習資訊的數碼平台/工具 • 學習者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歷程檔案 • 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提供適時回饋

  24. 研究議題:四個範疇 • 學習目標 • 學習過程 • 學習成果 • 教師發展

  25. 研究議題(一):學習目標 • 進行循證研究 (evidence-based research) • 找出驅使學校領導就發展二十一世紀能力而改變校本發展計劃優先次序的因素 • 發展二十一世紀能力 • 連繫學校課程內容與社會現實情況

  26. 研究議題(二):學習過程 • 研究電子學習模型,讓學校了解如何在教室中有效地運用資訊科技及推行教學設計,融合正式學習及非正式學習,促進個人化學習及合作學習 • 進行學習分析,在真實學習環境中收集學習者的改善例證,促進他們建立進步的意識

  27. 研究議題(三):學習成果 • 研究可行方法,促進學校運用資訊科技連貫地評估學習者的二十一世紀能力及學科知識 • 發展數碼平台/工具,方便教師有系統地記錄、擷取及評論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的資訊 • 建議評估方法,支援教師適時地給予學習者回饋,並持續地評估學習者表現

  28. 研究議題(四):教師發展 • 提供教師發展課程,讓教師了解嶄新的電子學習理論架構,掌握透過電子學習推動二十一世紀能力發展的實用策略 • 研究可持續及可擴展的教師發展模型,提升教師在電子學習環境中促進學習者發展二十一世紀能力的專業能力

  29. 政策支援:四個範疇 • 學習目標 • 學習過程 • 學習成果 • 教師發展

  30. 政策支援(一):學習目標 • 制訂官方政策,公告全國/全地區的課程重點在於同時發展學習者的學科知識及二十一世紀能力 • 提供政策誘因: • 推動學校在電子學習的計劃制訂及課程施教上優先考慮發展二十一世紀能力 • 重新詮釋學校課程 ,連繫學科知識及二十一世紀能力的發展 • 找出可行的課程領域 ,融合二十一世紀能力於不同學科的課程施教 • 規劃課程時注意學習者在能力發展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取得足夠的學習資源,以及是否能夠連繫到現實生活情況 • 制訂長遠校本計劃,確定校方在數碼教室課程實施上的整體發展方向 • 例子:香港自2009年起在高中課程引入通識科

  31. 政策支援(二):學習過程 • 制訂靈活政策,促進學校步向由傳統教室至虛擬教室的轉變,逐步在學校教育實踐真實情境的學習: • 資助學校在校園內建立資訊科技基建及無線網絡,以創建數碼教室 • 鼓動家長為學習者配備個人流動裝置,讓他們在學校數碼教室的 1:1 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 • 資助學習者擁有可連接上網的個人流動裝置,讓他們參與由數碼教室延伸至家中的無縫學習

  32. 政策支援(三):學習成果 • 指導教師選擇現有的數碼學習平台於學校應用 • 鼓勵資訊科技業界開發專為本地學校而設的數碼學習平台 • 制訂本地以至跨國政策,保障學習者使用現有的跨平台、跨地域數碼學習平台的私隱及版權,監察當中儲存、擷取及銷毀學習者參與電子學習過程的學習數據

  33. 政策支援(四):教師發展 • 支援教師培訓院校及學界,為準教師及在職教師分別提供可持續及可擴展的教師發展活動,提升教師能力 • 連貫地轉變及推行配合數碼教室的教學方法 • 在數碼教室內建立電子學習環境、設計電子學習活動,以推動學生的真實情境的學習

  34. 學校教育未來十年的電子學習 謝謝! 江紹祥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系主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