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第七章 语用学

第七章 语用学. 美国哲学家 C. Morris (1946) 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 : 句法学 --- 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义学 --- 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 --- (pragmatics) 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语用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语用学

  2. 美国哲学家 C. Morris (1946) 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 • 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 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 • 语用学--- (pragmatics) 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3. 此前,逻辑学家 R.Carnap (1938) 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人生成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行为、状态和场合”上,使得部分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消极地把语用学定义成应付“语义学无法处理的内容”的学科,语用学便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的“废纸篓”了。

  4. 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

  5. 研究类似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包括: • (1) 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s. J. Austin 1962,J. Searle 1969), • (2) 会话公设 (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 D. Gordan & G.Lakoff 1975), • (3) 善行原则 (principle of charity. D. Davidson 1972, 1980), • (4) 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maxims. P.Grice 1975), • (5) 理性原则 (principle of rationality. A. Kasher 1976), • (6) 悲观互动策略 (strategy of interactional pessimism. W. Labov & D. Fanshel 1977,S. Levinson 1983), • (7) 透明原则 (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 M. Dascal 1983), • (8) 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G. Leech 1983, P. Brown & S. Levinson 1987), • (9) 关联原则 (principle of relevance. D. Sperber & D. Wilson 1986) 等。 • (10) 顺应理论 (Adaptability Theory,Verschueren 1999) • 国内学者对 (2)、(3)、(5)、(6) 和 (7) 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几乎没有。

  6. 模块语用学 • 指示 • 先设 • 含义 • 言语行为 • 对话结构

  7. 综合语用学 • 音系 • 形态 语用因素 • 句法

  8. 7.1 言语行为

  9. 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真值可言,言语可分“表述句”(constatives) 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两种情况。 • (1) 表述句: I ride bicycle everyday. • I teach English. • (2) 施为句: I apologize. • I advise you to join us.

  10. 除了施为句中的主动词是施为动词外,鉴别施为句的标准是: • (1) 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 (单数) 形式, • (2) 句子必须是肯定陈述性质, • (3) 动词必须取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形式, • (4)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插入 hereby。

  11. 因此,Austin 认为,施为句是否有意义和适宜,不是以真或假来进行逻辑评判,而是以 • (1) 是否恰当 (appropriateness)、 • (2) 是否真诚 (sincerity)、 • (3) 是否明智 (sagacity) • 等条件为适宜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 和操作依据。

  12. 理论第二阶段 • Austin 认识到每句话都有施为能力。比如: • (1) I'm hungry = (I state that) I'm hungry • (2) You may go now = (I permit that) you can go now • (3) Guilty! = (I pronounce that you are) guilty • (4) Finish it! = (I order you to) finish it

  13. 这里 state、permit、pronounce、order 都是 Austin 所定义过的施为动词,只是它们隐现在语句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形成两种情况: • 隐性施为句: [施为动词[...X...]] • 显性施为句: [...X...] • 因此,所有的语句都是施为性质的了。

  14. 因此,在 Austin 理论的第二阶段,原来的施为和表述的界定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三种语力 (language force) : • (一) “以言指事”(locution=L)---说话本身及由此而产生的语义学意义; • (二) “以言行事”(illocution=I)---用话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 • (三) “以言成事”(perlocution=P)---说话后改变世界和产生效果。

  15. “请开门” • L=字面语义 • I=“请求”行为 • P=此话改变听话人知识结构和促动听话人做出开门的动作。

  16. 总结: • Austin 后期理论的指导思想是: • 用说 X (以言指事)来做 Y (以言行事)并达到 Z (以言成事)的目的,即 •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17. 比如说了 “I will help you”这句话,说话人通过说这句话,实施了一个允诺的行为,产生了使听话人放心的效果。 • 因此,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句子或其它表达手段了,而成了行为,如陈述、请求、提问、命令等。说话人通过一句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以在听话人那里产生效果。

  18. 语用学一般研究 I (第二种语力),即探讨用话来实施行为和以话传意的以言行事过程的运作状态、过程和规律。其实 Austin 本人很少使用“言语行为”这个术语,但他的语力三分说,已被广泛地称之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并成为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19. 由于隐性施为句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对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理解,要依赖语境。由于隐性施为句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对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理解,要依赖语境。 • 比如说了 • There is a bull in the field • 这句话,说话人到底实施的是警告、陈述、还是别的言语行为,应以具体的语境为准。

  20. 7.2 会话含义

  21. 语言哲学家 Grice (1957) 区分了自然意义(meaning-n)和非自然意义(meaning-nn) 两种情况。 • 自然意义=没有意图的意义,比如“乌云意味着要下雨”,等等。 • 非自然意义=含有人的意图,如英国公车打铃三次,意味着车已坐满。 • Grice 指出,说话传递的是非自然意义或意图,以先期的约定俗成为依据。(LM的分类)

  22. Grice (1975) 的会话含义理论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一条总原则 + 四条次准则

  23. 总原则: 按具体情况、目的和方向进行交际 • 四准则: • 质准则=要说真话 • 特别 (1) 不要说知道是假的话 (说谎) • (2) 不要讲无依据的话 (杜撰) • 量准则= (1) 把话说足 • (2) 不要多说 • 关系准则= 说相关的话 • 方式准则= (1)说话简洁 • (2)避免晦涩 • (3)避免歧义 • (4)有条不紊

  24. Kempson (1975:143) 解释说,如果说话人在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故意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

  25. 在遵守总原则的前题下,遵守或违反准则,是界定在遵守总原则的前题下,遵守或违反准则,是界定 • 一般含义 (generalized implicature) 和 • 特殊含义 (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 • 的重要标准。

  26. 遵守准则→一般含义: • 遵守量准则产生的含义: 说 X has four dicks,表示的是 X 仅有四本字典,因为超过四本他就会明确地说出来。 • 遵守质准则产生的含义: 说 An elephant is larger than an ant,表示所说的是真话,因为蚂蚁不可能比大象大。问 Does he have any children? 则表示问话人真的 • 不知道 he 是否有孩子。 • 遵守关系准则产生的含义: A 说: My car is out of oil. B 答: There is a garage around the corner,B 的话是相关的,因为至少在英国这个交际环境内,车库里是有汽油出售的。 • 遵守方式准则产生的含义: 说 She braked the car in time,已经涉及到刹车的整个过程,多说了反而不妥。

  27. 然而,会话含义理论的要点,并不是放在对准则的遵守方面,而是更注重准则如何被有意违反的种种情况。然而,会话含义理论的要点,并不是放在对准则的遵守方面,而是更注重准则如何被有意违反的种种情况。

  28. 违反量准则: 有人请教授推荐他去攻读哲学专业,教授却在推荐信中写了类似“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的话,教授所提供的信息明显不足,因此他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某某的入选资格 • 欠佳。 • 违反质准则: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喜欢或表扬听话人 • 违反关系准则: A: Mrs X is an old bag. • B: The weather is fine, isn't it?” • 违反方式准则: 丈夫问妻子要出去买什么,妻子却说:“C-H-O-C-O-L-A-T-E”,原来有小孩在旁边。

  29. 特殊含义的推导牵涉到较多的语境量,且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被取消,如特殊含义的推导牵涉到较多的语境量,且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被取消,如 •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 这句话,到底指什么是不确定的,假如当事人不喜欢咖啡奶,原有的含义就被取消了。

  30. 一般含义多半指的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常规关系(stereotypes)。比如说一般含义多半指的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常规关系(stereotypes)。比如说 • Oh; there's a garag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 在英国这个文化环境里,激活了“修车库里有油出售”的常识,有关推导就按“修车库”和“汽油”之间的某种常规关系进行。 • 然而这种判断还是有争议的。

  31. Grice (1975,1978) 会话含义理论的弱点是: • (1) 准则之间有复叠情况 (比如方式准则 (1) 和量准则 (2) 有重复)。 • (2) 准则的实施未参考具体的文化交际语境。 • (3) 忽视了准则之间的互动,如: • 有时说话者违反的是量准则,遵守的却是礼貌原则; • 有时违反的是方式准则,遵守的却是相关原则。

  32. 我的估计 (原型效果): • 特殊含义=语境量多、偏离常规值、与语言形式无关。 • 一般含义=语境量少、接近常规值、与语言形式有 (部分) 关系。 • 特殊含义的推导,很难形式化处理,故形式语用学家 (如新格莱斯语用学家)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般含义的推导上。

  33. 7.3 间接言语行为

  3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s,Searle 1969, 1975, 1979)是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的组合理论。Searle 认为,人有时有话不直接说,是出于礼貌等原因,比如说 •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 就比直接说 • (I request that you) pass me the salt • 来得委婉。

  35. 直接言语行为与语言结构有关,从“字面语力”(literal force)推断话语用意,产生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可以分成规约和非规约两种。

  36.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 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形式或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按语言使用习惯可立即推断出用意或得出间接言语行为解释,一般可在语句内插入 please 鉴别词语。 • (1) A: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truth? • B: I'd rather you told me the truth (please). • 此时 (1A) 句中的“询问”直接行为和 (1B) 句中的“陈述”直接行为,都被理解成了“请求”这一间接行为。

  37. 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 必须依靠推理才能获得。比如 Can you swim? 这句话,在家里说和在游泳池边说,所产生的言语行为解释是不同的。只有在游泳池边说这句话才有间接言语行为可言。

  38. Searle 认为,在 A: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 B: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 对话里, B 话中的直接行为“陈述”向间接行为“拒绝”的转移过程,必须通过下述 Grice 式的推理步骤获得。

  39. 1. B 提供答话的命题内容。 • 2. A 相信 B 恪守“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 3. B 的应答须表达接受、拒绝、建议、或再考虑考虑等任何一种言语行为。 • 4. 可是 B 并没有直接表达上述选择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他可能是故意违反会话准则 (根据 1-3 推得) • 5. 因此 B 话必然有言外之意 (根据 2-4 推得)。 • 6. 准备考试和看电影要花时间 (常识) • 7. 由于 B 要准备考试 (根据 6 推得),因此 B 大概不能去看电影。 • 8. 接受建议必须符合某些“适宜条件”,即当事人是否有能力或权力实施命题内容所指的行为 (言语行为条件之一,如当事人是否是裁判、牧师等)。 • 9. 看来 B 说了表明他无法接受 A 建议的话 (根据 1、 7、8 推断)。 • 10. 因此 B 话表示的大概是“拒绝”的意思。

  40. 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 • (1)类似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语句,既然具“规约性”,为什么还提“间接”?熊学亮在他 1999 年出版的《认知语用学概论》一书的有关章节中,把这种情况看成是语用的习惯化结果。 • (2) A. McHoul 也认为把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先当成问句处理然后通过推理得出该话是请求的结论是荒唐的,因为说话人在说此话时根本未想到这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请求别人做事,而其它言语行为的实施也应以文化规约和话语展开时的话轮状况为参考因素。 • (3) A. Terasaki (1976) 认为,讨论 A 说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和 B 答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之间的言语行为转换关系,有两个关键问题在 Searle 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被忽视。一是 A 话实施的并非是“请求”行为,而是“邀请”行为;二是“邀请”行为并非仅通过一句话来实施,而是要有“先期”的邀请行为,如先问听话人是否有时间或兴趣等,这至少部分与文化习惯有关。 • 看来间接言语行为还大有研究的余地。

  41. 7.4 礼貌原则

  42. Grice 的含义理论,揭示了与语言交际紧密相连的人际规约。然而人为什么有话不直说却要转弯抹角呢? Leech (1983:9) 的解释是,这样做与伦理道德有关。比如“说真话”是一条道德标准,在语言使用中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这与起构建作用的语言规则是不同的。为此 Leech 提出了 6 条“礼貌准则”(maxims of politeness),并认为这可以支持和“拯救”含义理论,或者说与合作原则相益互补。Leech 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文化因素上的。Brown & Levinson (1987) 等人也从“面子”和“脸面”等角度,对含义论作了支持性的补充分析。

  43. Leech 礼貌原则下含有 6 条准则,每条准则下又各有两条彼此对立的次准则: • A. 得体准则 (Tact Maxim),即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 • B.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即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 C.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即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 D.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即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 • E.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即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 F.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即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44. 一般说来,说话越是间接,说话人就越是有礼貌,故礼貌性和间接性之间,存在某种正比关系。诸准则在语言使用中的侧重,有其民族的内涵,还要受到场合因素的制约,即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文化因素等。我们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上是不够的,最好从多层次的角度研究礼貌原则的跨文化交际状况,如相信在最深的思维层次上,人类交际主要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然而在较浅的层次或在具体语言表达方面,诸文化对准则的取舍有所不同。此外,不应该对相同交际场合中因不同文化而导致的不同言语反应作出优劣评判,因为文化的产生和运作一般并不受逻辑或科学理性的控制,在某一般说来,说话越是间接,说话人就越是有礼貌,故礼貌性和间接性之间,存在某种正比关系。诸准则在语言使用中的侧重,有其民族的内涵,还要受到场合因素的制约,即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文化因素等。我们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上是不够的,最好从多层次的角度研究礼貌原则的跨文化交际状况,如相信在最深的思维层次上,人类交际主要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然而在较浅的层次或在具体语言表达方面,诸文化对准则的取舍有所不同。此外,不应该对相同交际场合中因不同文化而导致的不同言语反应作出优劣评判,因为文化的产生和运作一般并不受逻辑或科学理性的控制,在某 • 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无理性。

  45. 范畴化中的文化幅射现象

  46. 我们认为,概念化不是客观镜像过程,而是掺杂人的因素的一种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即人对世界的认识有时会把属性“强加”于世界。对“母亲”中心范畴幅射出来的 ① 生母 (birth mother)、② 代母 (surrogate mother)、③ 继母 (adoptive mother)、④养母 (foster mother)、⑤ 教母 (god mother) 等子类的价值评判,就受到文化的促动 • (Lakoff 1987),从而形成下面这种幅射范畴化 (radial categorization) 现象。 • ┌─ ② ① • □ ┼───⑤──┤ • └─ ④ ③ • (□ = 中心成分 MOTHER;① = birth mother;② = surrogate mother;③ = adoptive mother;④ = foster mother;⑤ = god mother)

  47. Borges (1966)、Dixon (1982) 等人通过调研,把澳国土族 Dyirbal 文化的范畴和语言分成 4 大类。 • base model • ┌─┬─┴─┬─┐ • □ □ □ □ • I II III IV

  48. 其中 II 类的中心项是 Balan: human females,在词汇表达上形成如下幅射范畴: • Balan: women, bandicoots, dogs, platypus, echidna, some snakes, some fishes (有害), most birds, fireflies, scorpions, crickets, the hairy mary grub, anything connected with water or (fire), sun and stars, (shields), (some spears), some trees, etc. • 把貌似互不相干的东西拉扯到一类的范畴化,是受了以下文化规约或规律的影响。

  49. 经验规律: • 如一基本经验域与 A 有关,那么该域内的成分理应被纳入 A,如“鱼枪”因与“鱼”有关,故被纳入同一范畴。 • 信仰规律: • 如某项有 X 的特征,但由于信仰的关系,被赋予 Y 特征,故被归入含 Y 特征的范畴,如“鸟”被赋予“过世的女人的灵魂”特征,故与“女人”联系起来,并被纳入“女人”范畴。 • 重要特性规律: • 如果某范畴集合中的一子集含有该集合中其它子集所不具备的重要特性,则该子集的成员被分配到另一范畴,以强调该重要特性。重要特性一般是“有害性”。在 Dyirbal 文化中,“鱼”本来属第 I 类,“石鱼”等因具备“有害性”重要特性,故被归入第 II 类。

  50. St. Clair (1999) 的研究表明,印第安学生对“药轮”(Medicine Wheel) 的文化感知状态也是幅射型的,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用英语作文的习惯,导致的是一种“散射型写作结构”。同样,中国人学习英语也要经历某种 • ① 中国文化:中文 → • ② 中国文化:英文 → • ③ 英美文化:英文 • 的文化语言组合的转向过程,其中 ② 向 ③ 的过渡,就是原文化和外语结合向新文化和外语结合的让步和转移的过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