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腹部检查

腹部检查. 一腹部范围 外部前面上起肋骨下缘和剑突基底,下至耻骨联合处及腹股沟,后面以肋骨、脊柱、骨盆壁及骶骨为支架,左右两侧上为第 10 或 11 肋骨下缘,下为髂嵴。 二、体表标志 肋弓下缘,胸骨剑突,髂嵴,髂前上棘,耻骨联合,腰椎棘突,脐,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沟韧带,腰方肌外缘,第 12 肋骨及肋脊角。. 腹部分区. 九区法 两条水平线: 1 、上水平线为肋弓线,即横贯两侧第 10 肋骨下缘的连线; 2 、下水平线为髂嵴线,即横贯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 两条垂直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区。.

Download Presentation

腹部检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腹部检查 • 一腹部范围 外部前面上起肋骨下缘和剑突基底,下至耻骨联合处及腹股沟,后面以肋骨、脊柱、骨盆壁及骶骨为支架,左右两侧上为第10或11肋骨下缘,下为髂嵴。 二、体表标志 肋弓下缘,胸骨剑突,髂嵴,髂前上棘,耻骨联合,腰椎棘突,脐,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沟韧带,腰方肌外缘,第12肋骨及肋脊角。

  2. 腹部分区 • 九区法 两条水平线:1、上水平线为肋弓线,即横贯两侧第10肋骨下缘的连线;2、下水平线为髂嵴线,即横贯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 两条垂直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区。

  3. 第二节 视诊 • 一、腹部外形 • 二、呼吸运动 • 三、腹壁静脉 • 四、腹壁皮肤 • 五、胃肠型及蠕动波 • 六、上腹部搏动

  4. 腹部外形 • 一、腹部正常外形 • 健康成人腹部外观平坦,左右对称。 • 二、腹部膨隆 • (一)全腹膨隆 • 1、腹腔积液:蛙腹 • 2、胃肠胀气:球腹 • 3、腹腔内巨大包块:球腹 • (二)、局部膨隆:局部脏器病变 • 三、腹部凹陷

  5. 呼吸运动 • 1、正常时,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 2、腹膜炎症,剧烈腹痛,膈麻痹,大量腹水,腹腔内巨大包块均可使膈上升,使腹式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6. 腹壁静脉 • 一、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看不清楚,较瘦或皮肤颜色较白的人腹壁静脉隐约可见,但无曲张征象。 • 二、腹壁静脉扩张迂曲常见于门静脉循环障碍,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检查腹壁静脉的血流方向有助于判断静脉阻塞的部位 • 三、检查血流方向的方法 • 右手食指中指并拢,紧压在曲张无分支的静脉上,两手指分别向上下两个不同方向推移,将两指间静脉排空,松开食指看血流方向。

  7. 血流方向对血管阻塞部位的判断 1、脐水平线以上,血流自下而上,脐水平线以下血流自上而下,提示门静脉阻塞 2、脐水平线以上,血流自下而上,脐水平线以下血流自下而上,提示下腔静脉阻塞 3、脐水平线以上,血流自上而下,脐水平线以下血流自上而下,提示上腔静脉阻塞

  8. 四、腹壁皮肤:注意有无皮疹,色素沉着,外伤或手术后疤痕。四、腹壁皮肤:注意有无皮疹,色素沉着,外伤或手术后疤痕。 • 五、胃肠型及蠕动波 • 当胃肠道发生梗阻时,由于胀气膨隆,可见胃肠型。为克服下端梗阻,梗阻上端蠕动增强,故在腹壁上可见蠕动波。 • 六、上腹部搏动

  9. 第三节 触诊 • 一、方法及注意事项 • 二、腹壁紧张度 • 三、压痛及反跳痛 • 四、腹部包块 • 五、波动感 • 六、肝脏触诊 • 七、胆囊触诊 • 八、脾脏触诊 • 九、肾脏触诊

  10. 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 1、病人一般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分开,张口缓缓作腹式呼吸。 • 2、保持腹肌松弛 • 3、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前臂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 • 4、检查时动作轻柔,由浅入深,由健侧到患侧,由左至右,由下向上细致触诊。

  11. 腹壁紧张度 • 正常人腹部柔软 • 敏感病人,胀气,大量腹水可使腹壁紧张度增加 • 全腹高度紧张多见于胃肠穿孔及实质性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壁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 全腹壁紧张度增加触之犹如揉面一样,称为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 局部腹壁紧张度增加常为该处腹内脏器的炎症侵及邻近腹膜所致。

  12. 压痛及反跳痛 • 凡腹膜受到炎症刺激,脏器迅速肿大或有炎症,空腔脏器痉挛及腹壁组织病变等,都可触到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局限于一点,叫压痛点。压痛点往往正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具有定位价值。 • 反跳痛: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原处停留片刻迅速提起,如病人感到疼痛加重称为反跳痛。提示壁层腹膜受到炎症累及。

  13. 压痛点 • 1.季肋点:第10肋股前端,右侧位置稍低,相当于肾盂位置。2.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线3.中输尿管点: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4.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的顶点。5.肋腰点: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顶点。

  14. 腹部包块 • 一、正常可触及脏器:第4、5腰椎锥体,腹主动脉,右肾下极,乙状结肠,膀胱,子宫。 • 二、包块分析:位置,大小,形态,质地、硬度,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15. 波动感 • 腹腔内有中等量的腹水,用手触及腹部,可有波动感。 • 检查方法:医生用一手掌面贴于病人一侧腹壁,另一手的手指并拢屈曲,用手指叩击对侧腹壁,如腹腔内有中等量的腹水,则贴于腹壁的手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

  16. 肝脏触诊 • 一、方法 • 1、双手触诊法 • 2、单手触诊法 • 3、钩指触诊法 • 二、分析 • 大小、质地、表面形态和边缘、压痛、搏动 • 正常肝脏一般触不到,腹壁松软或体瘦的人,当深吸气时可在肋弓下缘触及,但不超过右肋缘下1-2厘米处,剑突下3厘米以内;边缘薄,质地软,表面光滑,无压痛。 • 肝脏肿大五大病因:感染、瘀血性肿大、代谢病、胆汁潴流、肿瘤

  17. 脾脏触诊 • 一、双手触诊法 • 二、脾肿大的测量 • 1线在左锁骨中线上测量左肋弓缘至脾下缘间的距离。 • 2线测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缘交点至最远脾尖端间的距离。 • 3线测脾右缘至正中线的距离。

  18. 脾脏肿大的分度 •  脾脏肿大的分度:  轻度肿大: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一般质地柔软)(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结核,急性疟疾。脑出血等)  中度肿大: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一般较硬)(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淋白血液、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病、SLE等)  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即巨脾(质地硬)(慢粒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症、淋巴肉瘤、等)

  19. 第四节 叩诊 • 一、腹部叩诊音 • 二、肝脏叩诊 • 三、脾脏叩诊 • 四、移动性浊音 • 五、胃泡鼓音区 • 六、叩击痛 • 七、膀胱叩诊

  20. 第五节 听诊 • 一、肠鸣音 • 二、振水音 • 三、血管杂音 • 四、搔弹音

  21. 神经系统检查 • 第一节 神经反射 • 一生理反射 •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22. 病理反射 • 一、病理反射: •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0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23.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4. 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1.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受托起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活颈强直,在排除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2.Kernin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3.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1.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受托起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活颈强直,在排除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2.Kernin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3.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25. 痉挛性瘫痪 瘫痪的分布范围广,偏瘫,单瘫和截瘫 腱反射亢进 肌萎缩无 弛缓性瘫痪 瘫痪的分布范围小,单瘫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萎缩有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26. 脑神经检查 •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 • 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窝神经 •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27. 感觉神经检查 • (一)浅感觉:包括痛温触觉 • (二)深感觉:检查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 (三)复合感觉: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觉。

  28. 瘫痪类型 •  单瘫:单一肢体的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通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火脑率中。  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周围性颅神经损害,提示病灶位于脑干,中枢性偏瘫。  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29. 肌力分为六级 •  肌力:肌肉运动时的收缩力。 肌张力: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肌力可分为六级: • 0级:完全瘫痪 • 1级:肌肉可以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移动,但不能抬高床面。 • 3级:肢体能抬高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比较正常差 • 5级:正常肌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