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猜猜我是誰? ?

猜猜我是誰? ?. 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態. http:// culture.edu.tw/history/subcategory_flashintro.php?subcategoryid=133. 臺灣原住民族群與社會. ★ 清領時期 將原住民分類為 1. 熟番 、 化番 與 生番 :以 繳稅 、 服勞役 、 薙髮 與否為分類的依據 , 意即是否歸順、漢化。 2. 平埔番 與 高山番 :以 居住地區 為依據的分類。 ★ 日治時期 ~ 光復後 : 分為 平埔族 與 高砂族 ( 高山族 ) 。

he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猜猜我是誰?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猜猜我是誰?? 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態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ubcategory_flashintro.php?subcategoryid=133

  2. 臺灣原住民族群與社會 ★清領時期將原住民分類為 1.熟番、化番與生番:以繳稅、服勞役、薙髮與否為分類的依據,意即是否歸順、漢化。 2.平埔番與高山番:以居住地區為依據的分類。 ★日治時期~光復後:分為平埔族與高砂族(高山族) 。 ★八十年代後:正名運動後正式採用「原住民」(aborigine)的名稱。修憲後稱「原住民族」,現有十四族。 ,

  3. 平埔族 1.居住地區:臺灣西部及東北部的平原、丘陵地帶。 2.社會組織:大多為母系社會,由女性傳承家系、家產。重要家務都由女性主導,耕稼、紡織等生產工作亦由女性負責。男子則依年齡分級-40歲以上的長老級社會地位較高,須負責部落裡的各種公共事務。 3.婚姻制度:實行贅婚制,稱「牽手婚」。 4.平埔族分部圖

  4.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01/01.htm

  5. 高山族 • ☆居住地區: • 臺灣山區、東部及蘭嶼等地。 • ☆社會組織: • 母系社會:阿美族、卑南族。 • 父系氏族社會:鄒族、賽夏族、布農族。 部落公共事務由氏族族長會議領導。 • 貴族社會:排灣族、魯凱族。 土地資緣皆屬貴族所有,平民須向貴族服勞 役與繳租稅。 • 漁團組織:達悟族。 成員有造船修船、漁獵的義務但可平分漁獲 • 祭團組織:泰雅族。 由親屬或非親屬的成員,以祖靈崇拜的信仰為基 礎,結合成一個「共耕獵、共祭祀」的互助單位。 血緣、地緣、祭祀、共食為Gaga組織的特徵。

  6. 卑南-巴拉冠(青年會所)

  7. 巴拉冠

  8. 巴拉冠的教育 • 從長老口中描述,略知清朝期間,卑南族群能雄霸大片土地,與「巴拉冠」的設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卑南族的會所制度中,男子按年齡區分為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已婚和老年等階級。另外,卑南族設有會所制度,將少年期分為四級,青年期分為二級,尤其非常重視少年、青年期的訓練。每一名男子從十二、三歲就進入會所,接受斯巴達式的嚴格訓練。

  9. 少年會所稱為「塔古邦」,成年會所稱為「巴拉冠」,各有其不同的訓練方法,但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勤勞、合作、服從、勇敢、團結的精神。平時就著重摔角、射箭、打獵、夜訓、負重、野外求生的訓練,並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這些活動都以「巴拉冠」為教育訓練的主要場所。因此,在經過漫長嚴厲的會所訓練後,培育出卑南族人,遇有任何困難,都有足夠的膽識、技巧、智慧來自行化解,並與高山相抗衡。卑南族先在少年會所接受體罰式的訓練約五年,然後進入成年會所打雜、服役三到五年左右。通過狩獵、野外求生的嚴格考驗後,年齡大約是二十歲,才被准許交女朋友、結婚。少年會所稱為「塔古邦」,成年會所稱為「巴拉冠」,各有其不同的訓練方法,但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勤勞、合作、服從、勇敢、團結的精神。平時就著重摔角、射箭、打獵、夜訓、負重、野外求生的訓練,並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這些活動都以「巴拉冠」為教育訓練的主要場所。因此,在經過漫長嚴厲的會所訓練後,培育出卑南族人,遇有任何困難,都有足夠的膽識、技巧、智慧來自行化解,並與高山相抗衡。卑南族先在少年會所接受體罰式的訓練約五年,然後進入成年會所打雜、服役三到五年左右。通過狩獵、野外求生的嚴格考驗後,年齡大約是二十歲,才被准許交女朋友、結婚。

  10. 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11. 原住民宗教信仰 1. 基本上屬於-精靈崇拜,尤其是崇拜祖靈 (泛靈主義) 。 2. 各族都有巫師負責與神靈溝通,在部落裡 地位崇高,大多由女性擔任,漢人稱之為 「先生媽」。 3.「北投」地名-凱達格蘭族語意即「女巫」。 4. 十七世紀荷西殖民統治臺灣時始將西方宗教 傳入臺灣。 荷蘭--基督教 西班牙-天主教(北臺灣)

  12. 原住民的生活文化 • 西拉雅-祀壺(阿立祖) • 泰雅族-黥面 • 賽夏族-矮靈祭 • 布農族-拔齒、八部合音、打耳祭 • 魯凱族-百步蛇為祖靈象徵 • 排灣族-雕刻藝術 • 卑南族-少年猴祭 • 阿美族-小米豐年祭 • 達悟族-丁字褲、飛魚祭、甩髮舞 • 鄒 族-狩獵祭

  13. 泰雅族 • 泰雅族(Atayal),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台灣原住民中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霧社事件即是泰雅族馬赫坡社發起的抗日活動。

  14. 賽夏族 • 賽夏族(Saisiat、Saisiyat)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和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居住的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間,人口約五千餘人,是台灣山區各族中人口最少,分佈範圍最狹窄的一族,以矮靈祭聞名。

  15. 布農族 • 布農人稱「人」為bunun,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主要在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其人口數在台灣原住民中居第四位,但分佈面積則僅次於泰雅族而居第二位。就遷移而言,布農人卻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16. 鄒族 • 鄒族(Tsou;Cou)過去也稱為曹族, 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人口約六千多人。吳鳳的故事即是發生在阿里山的鄒族。

  17. 魯凱族 • 魯凱族(Rukai)為台灣原住民,分佈於台東縣、屏東縣、高雄縣等縣境內,人口約一萬餘人,有和排灣族相似的貴族制度,但較鬆散,為父系社會,重男輕女。電視藝人沈文程先生即為魯凱族。

  18. 排灣族 • 排灣族(Paiwan)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佈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包括高雄縣市、屏東縣、台東縣境內,人口約六、七萬餘人,為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擁有台灣原住民少有的貴族制度,並以巫術出名。排灣文化擅長於雕刻技術。清領後期,牡丹社事件即發生在排灣族的番社。

  19. 阿美族 • 阿美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 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 Pangcah)為台灣原住民之一。原分佈於花蓮縣、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很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因為社會生活需求,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大高雄和大臺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

  20. 卑南族 • 卑南族(Puyuma)為台灣原住民,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分佈於台東縣境內,與阿美族同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九千人。歌手張惠妹即為卑南族著名歌手。

  21. 達悟族 • 達悟族(Tao/Tau;Yami;雅美語)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分佈於台東縣東南外海49海里的蘭嶼島上,人口約三千餘人,善於航海,愛好和平。自古以來與菲律賓巴丹島來往密切,語言十分相近,因此兩地的傳說故事亦十分類似。昔稱雅美族(Yami,1998年正名),這是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所命名,但島上原住民自稱Tao,意義為「人」,因此近年來漸漸改以達悟族作為蘭嶼原住民的族名。

  22. 邵族 • 邵族Ita Thao,原義是人。聚居於南投日月潭一帶。 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 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來。人口甚少,因此學界對於該族是否應該歸屬於鄒族(Tsou)的一支,一直有爭議;另一方面由於和漢族接觸較早漢化較深,也曾被歸類為平埔族。

  23. 噶瑪蘭族 • 噶瑪蘭族(Kavalan),台灣平埔族的一支,主要分佈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3,000人。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24. 太魯閣族 • 太魯閣族(Taroko、Truku)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花蓮縣北部,人口約二萬餘人。日治時代日本文化人類學者將其列為泰雅族的亞族,經過一個世紀的爭取,終於在2004年1月14日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

  25. 撒奇萊雅族 •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一萬多人。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的一族。

  26. 賽德克族 • 賽德克族(Seediq), • 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 • 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 • 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 • 運動,終於在2008年 • 4月23日成為第14個 • 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 • 的台灣原住民族。

  27. 達悟族拼板舟 達悟族的拼板舟

  28. 達悟族婦女海灘甩髮舞 祈求丈夫出海捕魚平安

  29. 達悟族的重要圖騰(Totem) 拼板舟的船眼有避邪的作用

  30. 達悟拼板舟上的『船眼』 • 蘭嶼達悟人的藝術天份充份表現在他們美麗的拼板舟上,不但造型獨特、線條優美,最特別的是船身上以紅、黑、白三色為主的裝飾圖案,呈現強烈的民族風格,常令第一眼看到的人為之驚豔! 達悟拼板舟上的紋飾,除了人形紋,最重要的莫過於由同心圓組成,狀似太陽光芒向外放射的眼睛圖案,達悟人稱為『船之眼』。『船眼紋』刻繪在拼板舟船首和船尾的左右兩側,就像是船的眼睛,具有避邪、保佑平安和指引方向的神聖意義,對於以海為生的達悟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圖案。

  31. 達悟族的人形紋

  32. 猜猜我是誰?? 2 1 3 4 3

  33. 猜猜我的作用? 猜猜我的作用? 1. 3. 4. 2.

  34. 達悟族的圖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