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1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藏 象 藏象 :藏于体内的内脏 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研究推论 内脏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 脏腑之间、脏腑与外在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 藏象学说的基础. 五 脏: 心、肝、脾、肺、肾 实质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

hertz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 第一节 藏 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 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研究推论 内脏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 脏腑之间、脏腑与外在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

  3. 藏象学说的基础 五 脏: 心、肝、脾、肺、肾 实质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 “藏精气而不泻” store essence, never discharge

  4. 藏象学说的基础 六 腑: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空腔性器官 受盛和传化水谷,消化、吸收、排泄,以通为顺 “传化物而不藏” transport and transform food, never store

  5. 藏象学说的基础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脏

  6.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 基于古代解剖学知识 近似于现代解剖学,并具有解剖学基础上的生理功能。 ● 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有诸内,必形诸外”,对生命现象整体观察,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秋 燥 皮毛、鼻、呼吸道、肺 ●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综合把握脏腑功能和解剖知识 ● 医疗实践经验的验证、积累

  7.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脏腑、阴阳合为表里,通过经络相互络属, 与相应的形体、诸窍、精神情志、自然环境特定联系 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 不单是一个解剖学概念 是关于内脏位置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间关系、脏腑与外在环境统一的综合概念

  8. 人体组织器官五行属性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Form five function systems center aroud five zang organs

  9. 一、五 脏the five zang-organs

  10. (一)心 部位 位于胸腔,横隔之上, 有心包卫护其外 与小肠互为表里

  11. (一)心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心与四时之夏相应。 心在志为喜。 心,主血脉,主神志,为脏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君主之官”

  12. 1. 生理功能 (一)心 (1)主血脉 血:血液 脉:脉管,“血府”,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全身的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的作用。 心、脉、血——构成血液循环系统

  13. 1. 生理功能 (一)心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正常的血液循行的基本条件: • 心气充沛:心脏的正常搏动,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对血液 循行起主导作用 • 血液充盈 • 脉道通利

  14. (一)心 1. 生理功能 (1)主血脉 生理: 心气充沛,心血足,脉通利,血液通畅 ——脉搏和缓有力,节律整齐、面色红润、舌色淡红 病理: 心气虚、血液亏虚、脉道不利--- 血流不畅、血脉空虚 面色苍白无华、舌淡、心悸、脉细无力 气血瘀滞、血脉瘀阻---- 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胸前区憋闷刺痛、脉结代促涩

  15. (2)主神志 (一)心 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形象、精神、面色、语言、应答反应、肢体活动姿态等 狭义的神,心所主之神志,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 是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影响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16. (一)心 (2)主神志 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大脑的生理功能 以血液为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 心藏神 心主管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17. (2)主神志 (一)心 生理:精血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 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 病理: 精血不足----失眠、多梦、易惊、健忘、神志不宁、反应迟钝 血热扰心----谵语、昏迷、意识朦胧 痰迷心窍----意识不清、喉中痰鸣

  18. (一)心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脉相连,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 面部血脉丰富,心血的盛衰——面部色泽 心神的状态——面部表情 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心气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 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19. (一)心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舌 心经别络直接联系于舌 心气通于舌 舌体血管丰富,反应心血的功能 舌体的运动、色泽、味觉、语言都可反应心的功能(心主血、心藏神)

  20. (一)心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舌 生理:心气血正常----舌体灵活、舌质红润 病理: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火上炎----舌红、糜烂、疼痛 心血瘀阻----舌紫暗、瘀点、瘀斑 痰迷心窍----舌强 栀 子

  21. (一)心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在志为喜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气血调达、脉道通利 心神舒畅,精神愉悦

  22. (一)心 狂喜过度,扰乱心神

  23. (一)心 (4)在液为汗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津液: 人体正常的体液(津液) 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 汗血同源 心气、心阳推行血液的同时,蒸化血中津液,发散于肌腠为汗 ——“汗为心之液”

  24. (二)肺 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于心,故称“华盖”。

  25. (二)肺 肺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肺在五行属金, 肺在志为忧(悲)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26. (二)肺 (1)主气,司呼吸 1. 生理功能 主呼吸之气 呼出体内浊气 吸入自然界清气 • 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27. (二)肺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1)参与宗气的生成 吸入清气 宗气 贯心脉,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水谷精气 胸中 全身血液 呼吸 气体交换 全 身 “肺朝百脉” ,助心行血

  28. (二)肺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2)调节全身气机 宗气(后天之气)肾气(先天之气)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肺 呼吸运动 宗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全身脏腑经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一身之气

  29. (二)肺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 生理: 气机通畅,滋养各脏腑组织 精气充沛,气息调匀 • 病理: 宗气的生成、升降出入失常,全身气机失调 气短、声低、倦怠、乏力、自汗 气喘、气逆

  30. (二)肺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 向上 升宣 向外 布散 肃降:肺气 向下 通降 清肃 洁净 下降 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31. (二)肺 (2)主宣发、肃降 宣布 排出体内浊气 宣发 输布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至全身脏腑经络、肌肉皮毛 发散 宣发卫气至体表,抵御外邪, 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 生理:肺气足----肌表固密,皮肤润泽,防御力强 病理:肺气不足----卫气不固,外邪易侵 、自汗 肺气不宣----呼气不利,胸闷、咳嗽、鼻塞、无汗

  32. 肃降 清肃 向下 通降 吸入自然界清气 布散水谷精微、津液于其他脏腑以濡润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保持通畅、洁净 下输代谢后的浊液于肾、膀胱,为尿液生成之源 (二)肺 (2)主宣发、肃降 病理: 肺失肃降:呼吸短促、表浅、咳喘气逆、水肿尿少

  33. (二)肺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肃降相辅相成 ◇ 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 维持体内外气体交换 ◇ 后天宗气充养先天之气 ◇ 促使气血津精输布全身,充养全身脏腑组织 ◇ 水液输布代谢正常 病理:肺气失宣 肺失肃降呼吸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34. (二)肺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 通:疏通 调:调节 水道:水液运行、输布、排泄的通道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 推动、调节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排泄

  35. (二)肺 (3)通调水道 肺气宣发: 向上向外宣发津液到头面、皮毛肌腠以濡润 宣发卫气,调节汗孔开合、汗液排泄 肺气肃降: 向下输送津液濡润全身 代谢后的水液向下输送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 尿液——排出体外 促进大肠传导,排泄粪便,排除部分代谢后的水液 病理:通调水道异常 水液停聚:汗液排泄失常、小便不利、痰饮、水肿

  36. (二)肺 (4)朝百脉、主治节 朝:朝向、汇聚 百脉:全身的血脉 全身血液 经脉 肺 呼吸 气体交换 宣降 全 身 “肺朝百脉” ,助心行血 血液的运行有赖肺气的敷布、调节

  37. (二)肺 (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治理、调节 • 肺主呼吸,调节呼吸运动 •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 助心行血,调节血液的运行 • 主宣发肃降,调节津液代谢。

  38. (二)肺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皮毛:皮肤、汗腺、毫毛,一身之表,抵御外邪 肺气宣发、布散 卫气到体表, 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排泄 调节体温 辅助呼吸 防御外邪入侵 津液温养濡养皮毛肌肤

  39. (二)肺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生理:肺气足, 皮肤、皮毛润泽 卫外之气充足,肌表固密, 防御力强,外邪不易侵袭。 病理:肺气虚 皮肤毛发枯槁, 卫气不足,皮毛腠理不固,卫外之气不固, 外邪入侵,易感 影响肺气宣降,咳喘 多汗、自汗

  40. (二)肺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鼻 鼻肺相通,鼻——肺呼吸的门户 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与肺气的宣发相互为用 生理病理: 肺气调和,则鼻窍通畅,呼吸、嗅觉正常 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涕,不辨香臭。 肺失肃降,则鼻翼煽动、呼吸困难。 辛 夷

  41. (二)肺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在窍为鼻 喉——发音,下连气道通肺,声音的发生依赖肺气的作用 生理病理: • 肺气足,则声音明亮清晰; • 肺气虚,则声音低微; •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则声音嘶哑; • 久病之后,伤肺,肺气虚、肺气不利,则声嘶失音。

  42. (二)肺 (4)在液为涕 鼻腔分泌的粘液----涕,润泽鼻窍、防御病邪内侵 涕的多少、质地、色泽变化反映肺的功能状态 生理病理: • 肺气调和,则鼻窍通畅,嗅觉正常, 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 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清涕 • 风热犯肺,则鼻流浊涕。 • 阴虚肺燥,则鼻腔干燥。

  43. (二)肺 (3)肺在志为忧(悲) 肺病:多悲观忧愁 忧悲过度,内伤肺

  44. (三)脾 部位 位于上腹部。 与胃互为表里

  45. (三)脾 脾与胃、肉 、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在五行属土, 脾在志为思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46. (三)脾 1.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 To gover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运:转运输送 化:消化吸收 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 化生为精微 转输水谷精微到全身各脏腑组织 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 -----脾气的化生作用

  47. (三)脾 (1)脾主运化To gover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1)运化谷物: 脾气消化食物 化生精微 转输精微 肺 宣发肃降 全身脏腑器官 水谷精微 生命活动 基本物质 化生气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48. (三)脾 (1)脾主运化To gover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饮食入胃 胃腐熟、脾消化吸收、小肠化物 水谷精微 上输于肺 肺气宣发、肃降 全身各脏腑组织 脾转输 与散精 心化赤为血液 心气心阳 全身 糟粕 胃通降 大肠 排出体外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49. (三)脾 (1)脾主运化To gover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1)运化谷物: 生理: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 化生充足的精微(精、气、血、津液)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理:脾运化水谷功能失常 消化功能障碍:纳差、腹胀、肠鸣、腹泻 精微物质生化不足(精、气、血、津液不足): 倦怠乏力、消瘦、水肿

  50. (三)脾 (1)脾主运化To gover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2)运化水液(水湿): 脾吸收、转输、布散水液,濡养滋润全身,调节水液代谢。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代谢后的水液 上输水液于肺,肺气宣发 汗液; 下输水液于肾、膀胱 气化 尿液 脾在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的升降输布的枢纽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