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自主创新战略与政策 的若干问题

自主创新战略与政策 的若干问题. 清华大学 李正风. 一、作为国家战略的 “ 自主创新 ” 二、 “ 自主创新能力 ” 的系统进化 三、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与实施细则. 一、作为国家战略的 “ 自主创新 ”.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的不同模式 国际经验与教训 中国发展的现实. 知识影响的贫富差距. Thousands of 1985 international dollars. 8. 韩国. Difference attributed to knowledge. 6. 4.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主创新战略与政策 的若干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主创新战略与政策的若干问题 清华大学 李正风

  2. 一、作为国家战略的“自主创新”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进化 三、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与实施细则

  3. 一、作为国家战略的“自主创新” •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 发展的不同模式 • 国际经验与教训 • 中国发展的现实

  4. 知识影响的贫富差距 Thousands of 1985 international dollars 8 韩国 Difference attributed to knowledge 6 4 Difference due to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2 加纳 0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5. 从“创新”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与后发国家面临的挑战 • 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从在全球市场中对产品和资本的垄断转向对技术和知识的垄断。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从三方专利的分布看,仅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90%以上。这种技术优势正在直接地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转变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优势。 • 与知识资源分布高度不平衡的状态相对应,新的国际竞争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TRIPs),在促进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难度。

  6. 部分国家三方专利申请量(1997-2001年)

  7. 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8. 作为国家战略的“自主创新” • 意识、共识与责任 • 案例:跨国并购中的清醒意识;正确的政绩观 • 信心、决心与精神 • 自主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创新文化的核心 • 策略、制度与能力 • 社会动员能力、制度供给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

  9. 制定自主创新战略过程中的思想分歧 • 如何看待中国的比较优势? • 中国市场是否能换来技术? • 中国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10. 比较优势、市场潜力与创新发展 • 全球化条件下要素属性的变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为中国企业所独享 • 市场换技术的愿望与现实: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换不来真正的技术 • 缺乏比较优势的日本、韩国与拥有比较优势的拉美、东南亚之比较 • 结论:无法积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11. 中国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不具有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抱负和战略、政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具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制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现实可行的。

  12.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进化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 • 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1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行为 • 创新是一种系统行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行为; •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14. Michael E. Porter

  15. 创新的链环模式

  16.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行为 • 从创新动力的角度看: • 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共同驱动创新发展 • 政策含义: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 从创新活动的角度看: •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 不同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 政策含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17.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行为 •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看: • 产业界-学术界-政府之间的共同进化; • 政策含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 • 从创新知识流的角度看: •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科技传播、应用共同促进创新; • 政策含义:知识生产与知识扩散同等重要;

  1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行为 • 从技术来源的角度看: • 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都可以获得技术 •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 • 引进技术不等于获得技术创新能力 • 消化吸收的过程是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 • 消化吸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创新 • 政策含义:学习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19. “自主创新”战略是一个体系 • 核心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坚实基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 突出任务: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重要举措: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点跨越 • 内在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关键因素: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精神动力:发展创新文化 • 社会基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 制度保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20.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进化过程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经验性获得的实践过程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积累性进步的进化过程 • 韩国发展的经验 • 动态进化的规律

  21. 韩国追赶发展的足迹 成熟阶段 自主创新阶段 (逐渐呈现) • 路径导航创新 • 2000年代的系统芯片(SOC)、掌上电脑(PDA)、第4代手机、燃料电池、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下一代汽车等 集成创新阶段 成长阶段 • 基于生产的创新 • 新一代汽车、造船和钢铁产品 • 80年代和90年代的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CDMA、电视液晶显示屏(TFT-LCD) 模仿创新阶段 • 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 • 60年代纺织品和电子产品 • 70年代汽车、钢铁、造船和机械 起步阶段 1970 1960 1980 1990 2000

  22. 国家转型 创新型国家 文化 人才 制度 等 国家转型 能力提升 文化 人才 制度 等 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升级 能力提升 自主创新战略 战略升级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进化的规律

  23. 三、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与实施细则 • 中国体制变革面临的双重挑战: • 国内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国际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新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两种体制的差异: • 计划经济体制: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垄断的权力。 • 市场经济体制:平权基础的社会网络、完备的制度。 • 新型市场制度: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与知识产权制度

  24. 转型期中国的政策特征 • 过渡性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 探索性强:探索过程中“制度缺失”与“制度过剩”并存 • 协调性差:条块分割的体制特征导致不同部门的政策缺乏协同性,体制和制度变革的步调缺乏一致性,政策相互冲突、相互制肘的现象经常发生。 • 政策目标: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协调、连贯的政策体系

  25. “自主创新”政策的三个层次 • 《规划纲要》中的制度与政策 • 《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 • 《配套政策》的若干实施细则

  26. 《规划纲要》中的制度与政策 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 十、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 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27. 《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6条) (二)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8条) (三)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7条) (四)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4条) (五)在继续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防止盲目重复引进。(6条) (六)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5条) (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任务的实施,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条) (八)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4条) (九)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5条) (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联席会议制度。

  28. 《配套政策》的若干实施细则 • 细则制定工作要紧紧把握两个“依据”,重视两点“考虑”。 • 两个“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要充分体现《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确定的政策方向和目标,确保实施细则的力度不能低于配套政策的力度。 • 两点“考虑”,体现政策的关键点、体现社会关注的政策问题。 • 加强对细则制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 确定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 • 牵头单位要主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切实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增强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9. 《配套政策》的若干实施细则 • 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借鉴国外及地方出台的政策措施。 • 对重大和实质性政策问题要有重点地开展调研,解决关键问题,推动整个细则制定工作。 • 对国际上通行的政策和地方、部门已经出台的好的政策措施,要在细则制定中积极予以参考借鉴。 • 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要随实践发展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 本次制订的是落实《配套政策》的第一批实施细则。有关部门已提出而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实施细则条文,将在制订第二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时予以考虑。 • 制定过程中,成熟一个,发布一个。

  30. 1、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 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 • 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31. 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 • 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 •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 • 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有效供给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要手段 •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 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 • 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 进一步的政策方向:从创新系统的角度进一步促进五大体系、四个重大工程之间的结合,形成协同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网络。

  32. 2、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政策重点:配套政策36条直接与此相关;实施细则67条直接与此相关。 • 成为重点的原因: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缺失最严重的领域。

  33. 激励企业R&D投入:财税激励政策 • 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金融政策 •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财政引导和政府采购 • 鼓励和支持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 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企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 • 规制企业行为的相关政策: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 • 国内企业:防止重复引进,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国外企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得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 进一步的政策方向:鼓励和引导国家支持的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

  34. 3、充分利用全球科技人才 • 全球化不断推进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 •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智力流失的危险。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看,突出的问题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失。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留学人员学成后长期滞留不归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向发达国家聚集的趋势不断加剧。 •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吸收和利用全球优秀人才的力度 • 人力资源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有关。比如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纷开始实行“高科技移民”政策,竞相吸纳高科技人才。近年来表现突出的追赶国家也高度重视引进全球优秀人才。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实行特别税率制度,征税率为35%,远远低于该国所得税最高税率60%的规定。韩国发放“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人员在韩国居留,希望以此吸引数十万高科技人才。

  35. 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 • “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第二层次:着眼于吸引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促进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第三层次:着眼于吸引大量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人员,带动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 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 •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应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将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对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高层次留学人才入出境及居留将享受一系列便利条件。 • 进一步的政策方向:充分利用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的政策及其实施细则。

  36. 问题: • 政府的功能定位与政府作用的发挥方式; • 公共管理的新机制; •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 • 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

  37. 在尚不健全的体制下,“官位”往往与对资源支配的权力相联系。在尚不健全的体制下,“官位”往往与对资源支配的权力相联系。 • 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然停留在“人治”阶段,科技的专业优势在现有体系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 •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等说,中国科技管理体制迄今远落后于经济,仍然是计划时代的产物。没有根本的变革,中国科技进步就会被体制延缓。 • 中科院院士张存浩等说:与中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趋势相比,科学道德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状况,科学道德建设则处于“爬坡”的阶段。 • 一些人在获得了大量经费、空间、学生后,并不遵守合同要求保证在国内工作的时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学生无人指导。如果控制不严,研究所很容易引进“幻影”研究人员。   ……

  38. 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方向 • 调整、修订和完善已经出台的实施细则; •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细则; • 补充和加强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施细则; • 制定科学技术有效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

  39. 敬请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