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汶川地震五周年新闻策划

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汶川地震五周年新闻策划. 策划人:朱莹. 策划版块概览. 1. 视点 —— 灾后新生活. 2. 特写 —— 特殊群体. 3. 讨论 —— 灾难性报道. 线上活动策划. 4. 视点 —— 灾后新生活. 视点 —— 灾后新生活. 特色重建成果 “今天是未来最好的导向”专家专栏解读 “我眼中的汶川”图片展. 1. 小针线创造大价值 北川打造西部 " 羌绣之乡 ".

holl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汶川地震五周年新闻策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汶川地震五周年新闻策划 策划人:朱莹

  2. 策划版块概览 1 视点——灾后新生活 2 特写——特殊群体 3 讨论——灾难性报道 线上活动策划 4

  3. 视点——灾后新生活

  4. 视点——灾后新生活 特色重建成果 “今天是未来最好的导向”专家专栏解读 “我眼中的汶川”图片展

  5. 1. 小针线创造大价值 北川打造西部"羌绣之乡" 巴拿恰商业街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5·12”特大地震后,北川的羌绣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大批以生产、制作、销售羌绣产品为主的企业孕育而生,“羌绣”这一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底蕴和羌民族生活理想的载体,正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大产业。 据了解,羌绣,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代表,无论在图案、色彩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古老的羌绣流传至今,已不仅仅是一幅幅作品,而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5·12”特大地震,羌族文化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拓宽因灾失地的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北川把发展羌绣产业作为解决大量妇女灵活就业的突破口,通过政府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培育,初步形成了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县有羌绣企业11家,在企业内从事羌绣的绣工500余人,利用农闲参与刺绣的绣工达11000余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纯收入76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

  6. 2. 四川绵阳乡村旅游节展示震后乡村重建成果 “品风土人情,尝农家菜肴。”17日,四川绵阳首个乡村旅游节在安县雎水镇拉开帷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水车、木屋、幽静林间小道,高档而不奢华的星级农家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灾后重建后,绵阳的乡村旅游得到蓬勃发展。北川吉娜羌寨、石椅羌寨、卓卓羌寨和平武牛飞村等一批新兴旅游村落颇具民族特色,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安县、江油、涪城、游仙等地的乡村旅游也在规模、档次和内涵上得到极大的提升。

  7. 3. 四川青川智慧岛教育园区 灾后建起的新希望 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受县城乔庄镇建设用地限制及为未来发展考虑,青川县在竹园镇史家坝建设智慧岛教育园区,作为青川县灾后重建疏解教育功能的承接地。这个集成了四川与浙江共同智慧的“智慧岛”教育园区,由“三校、一馆、一路网”等5个项目组成,总规划面积460亩,占地面积约270亩,总建设面积约13万平方米,投资近5.8亿元,由浙江省全额援建。园区于2009年12月18日正式破土动工,2010年9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职高实行订单式培养,还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高三学生便可定点实习。此外,学生毕业后还能拿到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证书,多证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重建后的学校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无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实训基地都得到大力扶持。

  8. 4.国企成为中流砥柱 四年后的地震灾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息。而在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道路上,在川的国有企业以坚强的臂膀,在自救同时,勇担责任,甚至以一种自我牺牲的大气推动灾区的重建,而今更成为推动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四年来,中国石化向灾区供应气总量达到了107亿立方米;为中石化为绵阳等重灾区重建累计供应油品644万吨;并投资数千万元,新建了一条从德阳到北川和安县的天然气输气管道。 位于四川重灾区绵阳的长虹集团,在地震后,将二期集资房的房基地贡献给了幸存下来的一千四百名北川师生,供其居住了2年半,二期集资房当时正是部分员工梦想的婚房。

  9. 512汶川地震五周年反思——今天是未来最好的导向(系列专家专栏解读)512汶川地震五周年反思——今天是未来最好的导向(系列专家专栏解读) 1.防灾能力预演——谁来拯救受灾者   震后24小时内是救人的黄金时段,却也是几乎无法期待外界救助,无法指望医疗支援的时间段。生死攸关的24小时,灾区必须依靠当地自治体以及居民的防灾力来渡过难关。   我们不能够再次重温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我们应该从地震发生那天起,就已培养出在灾难时保护、拯救生命的防灾能力。但是,看着面前被埋在瓦砾中的家人,痛哭失声的人们,这时的行政部门甚至没法伸出援手。5年前面对大灾害,防备不足、不知所措的场景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10. 2.地震信息预报——如何推动信息公开   活断层是造成地震的罪魁祸首,相比于地震灾害的表象,活断层的威胁更加少为人知。所谓活断层,就是一直以来都在同一地区活动引起地震的断层。活断层发生扭曲的话,其正上方将会遭受巨大灾难,即便是按照最新防震标准建造的建筑,也有下陷坍塌的危险,城市机能也会受到极大损害。   为了应对灾害,就必须要找到活断层的准确位置。既然难逃活断层地震,就应该直面这种威胁,这也是关系到挽救每位国民生命的防灾工作。如何将活断层的信息正确明了地告知国民?如何将信息公开化从而制定对策?

  11. 3.灾害医疗——红十字会的苦斗 地震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救治伤员的,一定是当地的医疗机构。但是医院和医生同样是受灾对象,能否承担起救灾任务对他们形成了巨大挑战。 东日本地震中,整个宫城县石卷市只有一所红十字医院幸免遇难,它所承担的,是当地20万人的生命救助。区区的400个病床,众多的受灾群众,海啸造成的特殊病状,这些都让医生们不知所措。在政府行政机能也告崩溃的情况下,医生们只得超越医疗职责范围,亲自从事筹措,粮食、饮水,改善卫生状态等工作。“医疗崩溃”的状况让灾民们的生命在3个月后仍然受到威胁。

  12. 512汶川地震五周年——我眼中的汶川(汶川五年照片展)512汶川地震五周年——我眼中的汶川(汶川五年照片展) 五年时间,“汶川”这两个字始终令人心生牵挂。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片土地早已摆脱了灾难与死亡的阴影,开始焕发出盎然生机,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13. 一年后……

  14. 两年后……

  15. 三年后……

  16. 现在……

  17. 彭州白鹿镇

  18. 特写——特殊群体

  19. 关注特殊群体 • 地震孤儿 • 再生育家庭 • 失独父母 说明:为了使新闻专题策划更为详实生动,我根据自己的选题,选取了网上已有的符合我选题与我想要表现角度的文章,作为例子展现新闻专题策划的效果。

  20. 关注特殊群体 • 对象:地震孤儿 • 文章:两篇 • 形式:分别选取2008年与2013年对汶川孤儿的两篇报道,以对比的形式,体现汶川孤儿的生活变化以及变化之后所隐藏的问题与深层原因。 • 版面:以二分栏的形式,增强对比效果

  21. 关注特殊群体 选题原因: 地震后,二万人表态认领,到今天仅十二名孤儿被收养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留下630名孤儿。彼时有数万热心人士 表达了自己的收养意愿。但4年过去,仅有1%的孤儿被收养 618名孤儿,正和一起遭受了不幸的同伴,经历他们的独特 青春。这个减法算式的答案,也许要等他们成年以后,才会 获得;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得不为之思考。

  22. 2009年6月18日,山东省日照火车站,震后孤儿准备登上日照-成都的专列,返回四川。

  23. 2008年《汶川地震孤儿收养热潮之后》 两个北川孤儿的福利院生活 •   苏阳:不愿承认父母已经离去 • 5月22日傍晚,苏阳被送到绵阳市梓潼县儿童福利院,刚来到这里时,苏阳孤独地坐在地上。细心的白礼芳发现,孩子双腿无力,走路有些吃力,几乎无法独立上下台阶。原来孩子患有双膝关节活动障碍。 • 苏阳回到二楼,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说起了父母的事情。“他的父母在地震中去世了!”郭东小声告诉记者,但还是被苏阳听见了。 • “你的父母才死了!”苏阳突然瞪大了双眼,大声呵斥。苏阳坚持说,他的父母还活着。但福利院的老师曾多方核实,并没有找到苏阳的父母。 • 郭东:半开玩笑说“我恨舅舅” •   见苏阳生气了,郭东抱着书,一个人去了楼梯间。郭东患有癫痫,只是偶尔发作,病情似乎并不严重。就在不久前,山东日照市接了100多名北川孩子去当地读书。姐姐去了日照市,郭东因为癫痫,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不能前往。姐姐坐车走那天,郭东忍不住哭了。 • 根据民政部门掌握的材料,郭东属于有意愿被送养的地震孤儿。去福利院时,舅舅给郭东留了电话,但他现在把舅舅的电话弄丢了。“我恨舅舅,他都不要我了!”郭东半开玩笑说。 现状

  24. 2013年《尴尬的减法》 “家庭”是一个禁止提及的词语 • 2008年5月18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倡议,日照钢铁集团捐资建设的安康家园在山东日照市诞生。2012年5月11日是孩子们四年来第一次重返北川。安康家园园长胡源忠特意把这个日子提前了一天,希望避开人流,好让孩子们能安静祭奠亲人并面对往日记忆。“孩子们大了,得学着接受痛苦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 安康家园里,接近一半孩子是震后孤儿童,另一半孩子则是震前孤儿或单亲特困儿童。为了区别于孤儿院,安康家园聘请了百余位专职的生活老师——“安康妈妈”,每一名“妈妈”专门负责2至10名孩子的生活起居。 • 安康家园实行封闭式教育,安康妈妈和孩子必须24小时呆在一起。早晨6点半起床、出操,白天上课,晚上9点熄灯,一切行动都以集体为单位。这个生活节奏将一直持续到读完高中。 • 对于安康妈妈来说,“家庭”是一个禁止提及的词语——她们害怕自己的家庭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理,也从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学校。 现状

  25. 2008年《汶川地震孤儿收养热潮之后》 数万人的收养热情与最终决定 • 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最新统计显示,四川共有500多名地震孤儿,其中有被收养意愿的有88名。他们大部分和郭东、苏阳一样,身体都有残疾或很难治愈的疾病。 • 蒋女士坦陈,自己当初报名,只是希望领养一名5岁以下的健康孩子。而88名身体残疾或有疾病的孩子,显然不符合蒋女士的要求。 • “报名及咨询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听说只有残疾儿童可以领养,马上就挂了电话。”王莉无奈摇头。 •   绵阳市民政局书面通知书证实,10名北川孤儿,在儿童福利院最多可以呆到18岁。其间,孩子们的生活、护理、就学等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安置。如果没有人收养,等年满18周岁后,他们会回到原籍安置(就业)。 • “大部分人最终是去福利院或孤老院。”梓潼县儿童福利院副院长王晴说。 •   王晴曾希望借助一部分好心人士,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多关爱。但有一次,一对夫妇领着自己的孩子前来“献爱心”时,母亲指着身边的孤儿对儿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和他们一样了啊!”王晴听了感觉很是气愤。儿童福利院不是“教育基地”,她也绝不允许有人把失去亲人且有疾患的孤儿当成“反面教材”。 原因

  26. 2013年《尴尬的减法》 “让我挑几个孩子走” • 当时,一方面社会舆论都期待着这些孤儿融进大江南北那些充满爱心的家庭,另一方面,地震刚发生的那几个月里,很多社会爱心人士都想要领养孩子。2013年5月15日,绵阳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福利科科长杨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地震后,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打进电话,表示愿意收养地震孤儿。报名的人太多,无法登记,只能将话筒拿起来放在桌上,不再接听。虽然报名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听说只有病残儿童可以领养,很快就挂了电话。 • 胡源忠跟南方周末记者提及过一个细节:一个浑身名牌、暴发户模样的中年女子甚至闯进了胡源忠的办公室,举着自己的存折、护照及金灿灿的名表在他眼前晃,“让我挑几个孩子带走”。 • “监护人和孩子都不愿意,他们更信任国家;很多领养者的‘挑选’,也会让剩余的孩子感觉再一次被遗弃。”胡源忠和同事们考虑很久,全部拒绝了。 • 起初,张萍曾对收养者还有期待。但她最烦恼的是,陆续有人前来打听,想要收养一个孤儿,但看见剩下的孩子都带有残疾或先天性疾病,都失望地摇摇头,说句抱歉就走了。后来,福利院不胜其扰,决定凡是想要领养的人都不能再见这些孩子,“避免给孩子二次受害”。 • 谈到其余的无人收养的孤儿,胡源忠坦言,他已经不抱期待,他们更愿意将安康家园建成一个大家庭,“要让他们成为国家的孩子”。 原因一

  27. 2013年《尴尬的减法》 上法庭抢孤儿 • 亲情、利益始终纠缠在孤儿的收养和认领过程,难以分辨。 • 2008年6月,民政部与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成为针对性的收养准则,亲属优先被重点提及,孤儿首先满足有监护能力亲属监护抚养的意愿;亲属有监护意愿,但生活困难、抚养能力不足的,应当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尽可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成长。 • 收养法还规定,收养还必须征求10周岁以上被收养人的意愿。事实上,大多数年满10周岁的孤儿也不愿意接受一对全新的父母。。 • 一位重灾区民政官员曾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当地地震孤儿的助养金平均一年为八九千元,在农村,这顶得上全家四口人一年的土地收入。这是绝大多数孤儿亲属不愿送养的重要原因,甚至为争夺孤儿收养权,2008年8月28日,成都一个孤儿的亲属还闹上了法庭。 原因二

  28. 2008年《汶川地震孤儿收养热潮之后》 汶川地震孤儿 考量国人收养伦理 • 此前,有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在报名收养地震孤儿方面,大部分的普通中国人所表现的善行,都还只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 •   曾报名收养地震孤儿的蒋女士并没因网友的指责而大动肝火。她说,自己只是感觉有一点点委屈。她和丈夫曾经讨论过,收养一名残疾儿童,未来可能面临很多尴尬。比如孩子平常的护理问题、学校是否愿意接纳等等。最终,他们放弃收养。因为在蒋女士看来,收养一名孤儿,给他吃好穿好确保孩子有学上还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关爱。而对残疾孤儿的关爱,不仅仅是收养人自己,这需要整个社会的付出和努力。 •   正在助养一名14岁北川孤儿的职业经理人雷先生坚持认为,所有地震孤儿都应该得到关爱。无论有意收养地震孤儿的人抱着何种目的,甚至限定了收养孤儿的条件,雷先生相信他们或多或少都心存善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按照公共需求来提供超出自身高度的慈善。 •   来自绵阳民政系统的一名官员则称,四川地震孤儿安置问题,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一种检验,更是对国人收养伦理的一种考量。面对争抢收养低龄健康地震孤儿的局面,残疾孤儿受冷落虽然令人尴尬。但相信国人在争论和思考中,逐渐会向善…… 评述思考

  29. 2013年《尴尬的减法》 “希望国家照顾好孩子” • 占地六千多平方米的安康家园,最终成了数百名孩子的精神家园及避风港湾。直至高中毕业,他们都将居住在此。 • 做了18年特警的胡源忠,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植入了学校:孩子们被要求统一作息、统一着装,每月能领60元零花钱,收到的礼物必须先行上交。为了保障安全,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均不能单独外出,必须在安康妈妈的陪同下才能离开,时间也限定在两小时以内。 • 2010年6月,经过5天评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得出结论:在“安康家园”生活的孩子心理障碍总检出率明显低于一年前的水平。如今,偶尔也有探望的爱心人士提出收养的请求,胡源忠总是摆摆手笑着说:“孩子有很多妈妈,在这里过得很好。” • 胡源忠正计划请老师来,教孩子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继承法。这正是安康家园的老师最操心的问题:有一天这些孩子总会离开家园,他们又是否重回陷入贫困或是无人知晓的境地? • 每年春节,付小凤都会打电话通知家属,将孩子领回家过年。今年,9岁的郭斌的家里迟迟无人接电话,好不容易接通,传来了孩子奶奶的声音。孩子奶奶告诉付小凤,自己在床上已躺了两个多月,现在已无法进食了。 • 话筒那边传来老人虚弱的声音:“付老师,如果我不在了,希望国家照顾好孩子……” 评述思考

  30. 关注特殊群体 • 对象:再生育家庭 • 文章:5段 • 形式:选取了四个不同类型家庭故事,记录下他们的困顿、犹豫、挣扎、重生和希望,并且对再生育问题进行探讨,为之后的失独父母作铺垫。 • 版面:分五各板块,图文并茂

  31. 关注特殊群体 选题原因: “5·12”大地震究竟夺去多少孩子的生命,目前我们仍不得而知。 五年过去了。如今在社区,随时都能见到挺着大肚子、但显然 已不再年轻的母亲。她们中的多数,是失去小孩后走上再生育之路的。 然而,如今的光景,跟他们初为父母的时候,已经相去甚远。高龄、悲 伤、困顿、担忧、抑郁,各种问题随着日渐隆起的肚子而到来。 可以预见的是,在地震发生周年到来之际,灾区将会迎来再生育的高 峰。我们选取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家庭,记录下他们过去的时光、灾难的 破坏、心理的挣扎、艰难的重生,以及未来的希望。

  32. 曾经,和未来的希望 最后一次见到儿子,是2008年的5月16日。徐茂涛从北川中学的废墟里挖出来的时候,全身都是灰尘,除了嘴角有点血迹外,看不到其他伤痕。双眼紧闭,好像睡着一样。 地震过后,当胡兴琼和丈夫赶到学校,这里已经聚集了无数家长,废墟里也有无数的哭喊声。她高喊儿子的名字,听到儿子的声音:“我要喝水。”到第二天上午,无论她和丈夫怎么呼唤,儿子再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徐茂涛在废墟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跟同桌好友秦睿婷说的。他说:“你要坚持下去,就算我爸妈救不出我,也能救出你。”徐茂涛受了内伤,一直在吐血,最终脱水而死。 秦睿婷活下来了。在废墟里,她一直给同学们唱歌,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同学点什么歌,她就唱什么。到了最后,点歌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个包括老师共有69人的班上,只有17人逃出。 大批志愿者涌进北川。胡兴琼的厨艺好,就帮志愿者做饭,每天到擂鼓镇买菜,回到任家坪,给20多个志愿者做饭,一天能赚15元。这样可以让自己忙起来,不要天天呆坐着想儿子。 同时,她开始寻找被救出的秦睿婷,一个儿子经常提起、自己却从未见过的女孩。在志愿者帮忙上网发帖后,终于找到,秦睿婷被送到西安的医院治疗。夫妻俩乘火车到西安,“就想去看看孩子的伤恢复得怎么样。” 在西安,吃饭的时候,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女孩,突然对徐昌荣夫妇喊道:“干爸干妈。”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另一个窗。 儿子的死让他们拿到6万元的补助,政府给两人买了基本的养老保险。但是,当生活重回正轨后,夫妇俩总会想起儿子,看到照片就会流泪。过年时,看着别人全家一起吃饭,想到自家无法再团圆,就没心思再去走亲戚了。 志愿者走后,徐昌荣对妻子说,“生一个吧,两个人过没意思。”去年9月,检查出又怀上小孩,缠绕已久的悲伤情绪才稍有缓解。不过很快,欣慰又转为担忧,在38岁的年龄再生育,是否可靠?

  33. 曾经,和未来的希望 地震两个月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允许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养育新生命,北川也启动了“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去年年底,居委会通知胡兴琼,办理相关手续后,小孩遇难后再生育的家长,从怀孕到生产的一切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这让胡兴琼对肚子里孩子的担忧稍减,也看开了一点,“小孩以后的成绩好坏无所谓,健康成长就好。”关键是夫妻俩的身体好,还能干活。至于未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把小孩养到15岁,太辛苦了。”徐昌荣一家都是羌族人,本可以生两胎,当年家庭条件差,只生了一个。但是,就算生两个也不保险,徐昌荣的堂哥徐昌军,原来就有两个小孩,女儿徐一丹18岁,儿子徐煜森15岁,一同被埋在北川中学的废墟里,至今仍没有挖出来。 徐昌军也是泥水匠。地震的时候,他不在北川,在北京的鸟巢工地打工,一天能有120元的收入。“以前打工的时候,总想多赚点钱,让小孩专心读书,别跟自己一样,在外面吃没文化的亏。”现在他却自责,“如果他们不读书,出来打工,就不在北川中学里,反而会没事。”“42岁的人,有啥子想头呢?全部的盼头,几秒钟就震掉了。” 如今,徐昌军39岁的妻子曾木会也怀孕6个月了。

  34. 再生育家庭 《微弱的守护》——高龄产妇与艰难生活 黄长蓉 ,22岁已有六月身孕的女儿在地震中丧生。 女儿结婚,花掉他们多年的积蓄,家中一贫如洗。 怀孕4月,患有高血压、胎盘覆盖子宫糖尿病,在医院 保胎了十几天,最终生下7月半身体羸弱的早产儿。 从怀孕到生产,一切费用都由政府出,但抱回家后,所 有开销就得自己出,而全家的收入,都靠做沼气的王兴林 打工赚来 。 一天300的住院费是生活沉重的负担,而新生的孩子是 夫妻生活的希望。

  35. 再生育家庭 《期盼新生活》——地震改变心态 刘猛开设的“妈妈之家” ,让再生育的母亲有一个 相互交流经验的场所。 张永建为给新生儿更好的生活,每月多花400元到 外面租房。 妻子怀孕抑郁,开副食店,让妻子克制情绪,逗妻 子开心。 担心再生育的家庭,担心父母的怨言会影响到下一 代。不需要自己的女儿有多好,只想教会她一样东西 :怎么去爱人。” 地震之后改变了观念,重视生活,重视家庭。

  36. 再生育家庭 《无望的等待》——成为失独父母的苦痛 还有一些失去小孩的父母,再生育的大门永远地关上了。 谢兴和的妻子文华蓉,在2005年因为肿瘤问题动了手 术,切除了子宫,丧失了生育能力。 儿子不在后,文华蓉在绵阳花了35元,买了个布娃娃, 每天都抱着,睡觉拍照也不例外。“她喜欢孩子,又生不出 来了,只能抱这个。”谢兴和也没心情去工作了,一个月每 人领取130元的低保。“原来赚钱是供儿子上大学,现在孩 子不在,赚钱有什么用?” 也想过领养一个孩子,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我们 连房子都没有了,生活都困难,怎么可能领养到?”

  37. 再生育家庭 生,还是不生? “有无生育危险”、“孩子是否正常”、“有无能力抚养”等疑惑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无法解 开。 四川省人口计生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灾区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家庭共计 6000余个;截至2008年12月底,757名妇女已再度怀孕。 这场生育大潮的起落过程是“希望和失望的交织”。 取环后怀上的屈指可数。 擂鼓街道50岁的陈凤(化名),丈夫已近花甲,唯一的儿子遇难后,想再生一个,但迟 迟下不了决心:怕自己高龄,生孩子有危险;怕孩子生下后畸形或残废;怕孩子没养大, 自己先离开人世,给社会留下孤儿。“怕”,是这对丧子夫妻每天的挣扎。

  38. 关注特殊群体 • 对象:失独父母 • 文章:四篇 • 形式:开头以一组图片记录失独父母的伤痛。后以三篇评论文章,展现社会对于失独父母现象的思考。 • 版面:图片以图片日记的方式展现。三篇评论文章在一个通版中围绕中心图片分别布局于左、下、右方,体现讨论的形式。

  39. 失独父母 选题原因: 失独父母这一特殊群体早已存在,而汶川地震致使这一群体数量激增,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0. 2013年5月12日,北川。2008年的那次大地震夺去了茅坝中学数百名学生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当时年仅16岁的贺川。

  41. 2013年5月12日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母亲成兴凤在儿子被埋的景家山崩塌遗址山坡上拉起一道悼念儿子的横幅,上面写满了母亲的心声。

  42. 5月13日是母亲节,若贺川还在,他一定陪伴在母亲身边。

  43. 母亲节之际愿所有在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妈妈坚强、平安!

  44. 失独父母 《谁来关心“失独者”》——失独父母解读 案例 孩子离世三年后失独者仍活在痛苦中 现状 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 心理 他们自称今生难治愈 心声 谁来关心我们这些失独父母?

  45. 失独父母 《失独者:此生只余悲凉》——失独者自救 特殊的网友聚会:暮年丧独子的父母们抱头痛哭 失独者的心声:我们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最大心愿:建立一个只属于失独者的养老院

  46. 失独父母 《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社会对失独者的救助 失独困境是一种“制度后遗症”,因此,由制度予以补救是理所当然的事。 经济救助还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精神扶持对失独家庭往往更重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