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 十二五 ” 期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 十二五 ” 期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 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西恒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maxiheng@sina.com. 社会建设 : “十二五”的新定向与新关切. 十二五:. 十一五:. 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 …… 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背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判断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攻坚时期 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 极不平凡 的五年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 GDP 超德、日;奥运会、世博会

holmes-vega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十二五 ” 期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西恒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maxiheng@sina.com

  2. 社会建设:“十二五”的新定向与新关切 十二五: 十一五: 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背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 判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 背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GDP超德、日;奥运会、世博会 • 有效应对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汶川地震;金融风暴 •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国内:7.5事件;瓮安事件;通钢、富士康与本田事件——国际:世界气候大会;能源资源竞争

  3. 新形势 • 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 “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

  4. 新定向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 十一五:“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 新理念 • 主题是科学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 新关切 • 社会建设定位: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社会建设主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社会建设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7. 提纲 • 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8. 1、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1、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需要温饱、需要不折腾 • 1978年中国人均GDP大约200美元,是印度的2/3,排世界倒数第2位。 • 1978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2.5亿,失业的城镇青年2000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达19%,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66%和67.71%。

  9. 30年后人民需要什么? • 根据IMF测算,2009年中国人均GDP 3633美元,居世界100位。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175、5153元,消费恩格尔系数37%、43%。 • 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中国基尼系数0.48。1/5欧希玛指数10.7倍,美国8.4倍,印度是4.9倍,日本3.4倍。

  10. 中国网调查:“十二五”期间,你最希望生活中哪些方面有所改善?中国网调查:“十二五”期间,你最希望生活中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自我实现的需要 • 尊 重 的 需 要 • 社 交 的 需 要 • 安 全 的 需 要 • 生 理 的 需 要

  12. 人民的新需要突出表现为: • 脱贫:生存问题---安居乐业 • 安全:保障问题---生存保障、权利保障 • 发展:公共服务 • 社交:参与交流---组织、群体 • 失衡的社会结构明显制约作为社会人的需求满足

  13. (二)必须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二)必须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 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 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 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14.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十七大报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三个转变”都与利益格局中的民生、公平密切相关

  15. 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比较优势 • 人口红利——劳动者报酬和权益受到挤压 • 2009年,“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一个群体入选《时代》的年度人物,原因是:中国经济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 2010年,“中国工人”再次作为一个群体荣登美国《财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理由是:数以亿计的中国工人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 政策红利——投资者权益被提升且不平等 • 市场化进程中放权让利的先后、大小 • 招商引资中地方优惠程度的有无和大小 • 政府主导的有选择的市场化进程,垄断

  16. 新发展方式的三大关键有赖于民生改善 • 扩大内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 • 发展一、三产业 • 创新和人力素质 • 消费率仍呈逐年走低趋势: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4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2000年以来,消费率在九年中下降了14.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初,居民的消费率将近50%,现在只有35%。 ——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67.1%,俄罗斯是63.7%

  17. 消费(居民收入),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消费(居民收入),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 消费背后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 从要求生产扩张到要求消费扩张的阶段性跨越 • 2000-2007年间,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例从 62%下滑到了49%,储蓄率从38%上升到51%,其中,居民消费比重从46%下降到35%,短短7年间下降了l0个百分点以上。 • 数据显示,过去若干年,出口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而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锐挫到负20%,起伏40多个百分点。

  18. 提纲 • 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19. 核心策略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20. (一)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 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与就业挂钩 •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增加值创造中占50%以上,解决社会就业超过80%,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就是做就业的、做收入的 • 改善就业的捷径之一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使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

  21.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22.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 保障劳动者权益 • 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 ——不能排斥劳动者参与 ————培育三方协商机制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工资、保护劳动者

  23.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建议》中调收入的设想 • 实现两个同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 优化结构,“两加一减”: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24. 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则分别增长7.2%和7.1%。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则分别增长7.2%和7.1%。 • 近10来,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20%以上,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平均只有8% • 1997—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从 21.23%上升到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比从10.95%攀升至20.57%,如果加上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等,政府的预算收入几乎占国民收入的30%。 • 过去十年中,中国产业一直以资本密集化发展方向为主,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70%以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必然更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只能日渐萎缩。

  25. 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 2010年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

  26. 《建议》中调收入的思路 •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保障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 •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 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提低、限高还是自由?

  27. 2006年中央企业高管平均年薪达到53万元 2007年则在60万元左右。中央金融企业大约平均在100多万元 • 2007年,全国1242户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35.45万,最高年薪为2147.5万元,金融保险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51万元。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为34.29万元,加上股权激励大概在50—60万元;私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也达到37.41万元

  28. (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近5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29. 近5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目前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30.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今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比2002年扩大了1亿人。刚试点的新农保覆盖了5965万人,年底将超过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2.5亿人,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其中5800多万人是进城的农民工。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今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比2002年扩大了1亿人。刚试点的新农保覆盖了5965万人,年底将超过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2.5亿人,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其中5800多万人是进城的农民工。 • 近6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翻了一番;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财政补助额从开始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120元

  3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 •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实现新农保全覆盖范围,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跨省转接可持续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每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要达到95%以上,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 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 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

  32. 破解社保5大难题: •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做实。目前关于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的官方数字是,截至2004年空账7400亿。也有学者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约为1.3万亿。 •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 以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为代表的特殊群体。 • 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偏低。一些地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不足2% • 其五,有效缩小城乡保障差距。

  33. (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34. 2006-2009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卫生事业资金1852.9亿元。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17.93%增加到27.2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从29.87%增加到34.57%,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2.21%下降到38.19%,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

  35.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思路 •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向全民提供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36.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37. 提纲 • 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38. 1、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 反思:体制制约社会管理方式的选择 • 定向:社会管理目标兼顾秩序与活力 • 依据:社会体制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

  39. 2、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2、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 • 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 • 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 面向公民社会的社会管理

  40. 3.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 •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 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建设现代国家

  41. 4.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4.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 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42. 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 • 兼顾秩序与活力,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推进社会体制创新,保障公民基本权益 • 人民权益切实得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农民权益、农民工权益、公民受教育权利、劳动者权益、 • 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43. 提纲 • 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 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44. 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 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 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45. 2.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2.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 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 改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 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46. 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保障 •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47. 3、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需要人民生产,需要消费,也由人民赋予意义:在经济与社会的统一中定向发展的意义 ——人民既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也不是一个匀质的整体,而是具体化为众多的群体,具体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人 ——人民在发展的进程中:一个也不能落下

  4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