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生活中的书法 —— 对联

生活中的书法 —— 对联. 主讲人:陈杰 小组成员: 方婷 刘依雯 俞洋 陈杰 陈清真. 学习内容. 1 、对联简介 2 、对联起源 3 、对联的特点 4 、对联的种类 5 、对联的形式 6 、对联的贴法 7 、对联的平仄 8 、图片欣赏 9 、对联大全. 对联的简介.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

ifeoma-he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活中的书法 —— 对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活中的书法——对联 主讲人:陈杰 小组成员: 方婷 刘依雯 俞洋 陈杰 陈清真

  2. 学习内容 1、对联简介 2、对联起源 3、对联的特点 4、对联的种类 5、对联的形式 6、对联的贴法 7、对联的平仄 8、图片欣赏 9、对联大全

  3. 对联的简介 •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 •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 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就是当时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朝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4. 对联的起源 •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 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5.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6. 对联的特点 •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7.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 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8. 对联种类 • 春 联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 这里的分类主要是从楹联的功用上划分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对联其实是兼有多种作用的,按功用划分也就难免有交叉之处。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

  9. 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目前,它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楹联形式。比如: 桃李满天下; 教化遍中华。(校庆联) 万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元宵节联) 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 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教师节联) 军爱民意如山重; 民拥军情似海深。(“八一”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10. 门 联 所谓门联,又你“门对”、“门贴”。一般是刻或书写在门旁的联语. 一般说来,是什么门第,就写什么样的门联,不能混淆更易,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比如: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书送陶安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门联) 劳动传家久; 勤俭继世长。 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鱼跃碧海赞海阔; 鸟飞蓝天颂天高。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上述门联,第一、二副分别切合陶安及孔府的门第特点,第三副多见于一般工农家门,第四副多用于军烈属家门第,第五、六副多见于一般门第,以表示主人的志向和情趣。

  11. * 职业联 所谓职业联,即行业楹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这类楹联,蕴含丰富,有着诱人的魅力。 润诗润画犹润颜; 醉情醉笔亦醉心。(酒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旅店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茶馆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饭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钟表店联) 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业,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 品格应分高下,若欲任意胡来,那怕你坐官为宦当皇帝,照样肮脏。 以上七副对联,均切合各自行业的职业特点,有的还引经据典,富有哲理。而第五、六副劝人饮食有度、爱惜光阴,第七副则强调职业无贵贱之分,辩理明晰,都具有教育意义。

  12. 对联的形式 • 怎样写对联,对联的格式?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单边只有一句,则上联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13.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基本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

  14. 对联的贴法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迎着门走来,上联是在你的右手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至于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15. 对联的平仄 •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16. 图片欣赏

  17. 对联大全 这是刻在山海关姜女庙上的一副名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异字同音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18. 点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赏月。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童子击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回文倒顺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贴翰林书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19. 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对联故事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相传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对不出不让入洞房,这可难住了我们的少游兄,苦思冥想不得,苏东坡躲在一旁以石块扔进水缸提示,秦对出“一石惊破水中天”民国时一广告联“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20. 叠字复字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叠字复字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21. 大家来谈谈, 本次书法探究有什么收获?

  22. 谢谢观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