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一 概述. 佛教的開創者為悉達多.喬達摩 (Siddha^rtha Gotama) ,前者為名字,後者為姓氏。釋迦牟尼 (S/a^kya-muni) 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   /釋迦-種族名   \牟尼-聖人、賢人之意   →即釋迦族中的聖人之意 「原始佛教」時期,是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傳承的學說的歷史時期。此時佛教內部尚未分化,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ind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2. 一 概述 • 佛教的開創者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前者為名字,後者為姓氏。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   /釋迦-種族名   \牟尼-聖人、賢人之意   →即釋迦族中的聖人之意 • 「原始佛教」時期,是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傳承的學說的歷史時期。此時佛教內部尚未分化,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3. 原始佛教學說的主要文獻出處為《阿含經集》(a^gama,又作阿笈摩,意譯法本、藏、教法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此經集基本上乃輯錄許多文獻而成,主要由所輯篇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的《阿含經》。以漢譯而言,有以下四種:原始佛教學說的主要文獻出處為《阿含經集》(a^gama,又作阿笈摩,意譯法本、藏、教法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此經集基本上乃輯錄許多文獻而成,主要由所輯篇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的《阿含經》。以漢譯而言,有以下四種: 1. 長阿含(Di^rgha^gama) 2. 中阿含(Madhyama^gama) 3. 雜阿含(Sam!yukta^gama) 4. 增一阿含(Ekottarika^gama)

  4. 二 三法印 • 法印梵語為dharma-mudra^,與「法本」、「憂檀那」(uda^na)等詞同義。 • 「法印」是印證、標誌之意。中國佛經翻譯家以為有三個義理是佛教與其他學說不同的標識,猶如公私文件裏所用的印鑒,∴稱為「三法印」。 • 「三法印」分別是:   /諸行無常(anitya^h! sarva-sam!ska^ra^h!)   -諸法無我(nira^tma^nah! sarva-dharma^h)   \涅槃寂靜(s/antam! nirva^N!am) • 日後有人在「三法印」後加「一切皆苦」,合稱為「四法印」。又有人取消「涅槃寂靜」而增補「一切皆苦」為新的三法印。

  5. I 諸行無常 • 「行」:   /原始佛教-指一般意欲活動(或即盲目意志)   \後來-泛指一切現象(佛家語為「現行」) • 在原始佛教中,此法印指人的生命永在需求及痛苦之中,而人之意欲活動則在一需求滿足時,立即轉向另一需求。

  6. e.g.饑時求食→求財→權力→榮譽……   大抵人的自然生命過程中,意欲活動永是如此流轉變易,必落至未滿足處,i.e.意欲本身變異不定,時時落在新需求上而感到不滿足,使自身陷於某一種苦中。此種變易為無常。 • 在後來佛教發展中,此法印不限於說明欲求之苦,而是廣泛涉及一切現象,成為論述現象世界萬物的存在和變異的理論,與「緣起性空」的中心觀念有關。

  7. II 諸法無我 • 「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音譯為達磨或達摩,其本義為軌持。   /軌-軌約規範,i.e.法則、方法,特指佛法   \持-任持自性,i.e.存有自身的特性或存在性 • 「諸法無我」的「法」指第二義→「法」指事物、東西、存在 • 「我」有二義:   /主宰義   \實體義 i.e.「我」即具有自我主宰功能、恒常不變的實體

  8. III 涅槃寂靜 • /「涅槃」(nirva^N!a): • 音譯為「泥日」、「泥洹」,意譯為滅、滅度、圓寂;原是婆羅門教的概念,佛教借用來表示:    /反面-斷盡一切煩惱    \正面-進入佛教所講的最高理想的境界   \「寂靜」:描述遠離煩惱、寂然常住的狀態

  9. 涅槃的分類:   /有餘涅槃:指已斷除貪欲、煩惱,但肉身還在,仍有思慮活動。   \無餘涅槃:指已斷除貪欲、煩惱,且肉體與思慮都沒有了 • 此法印的涵義在日後佛教的發展有轉變:   /小乘佛教-講無餘涅槃→出世   \大乘佛教-講有餘涅槃→入世   大乘的主張可說是一種圓融的人生思想,比小乘境界更高。

  10. IV 附識:第四法印──一切皆苦(又稱有漏皆苦/眾生皆苦/諸行皆苦)IV 附識:第四法印──一切皆苦(又稱有漏皆苦/眾生皆苦/諸行皆苦) • 一般人以「苦」、「樂」相對,但據佛教分析,「苦」與「樂」至少在實在性(存在性)方面不同一級序。 i.e.樂實依苦而建立,而苦則理論地先於樂而成立。   →生命的真象是一串需求,一串痛苦。(一切皆苦)

  11. 三 四諦 • 又稱四聖諦或四真諦,四諦是:   /苦(duh!kha-satya)   -集(samudaya-satya)   -滅(nirodha-satya)   \道(ma^rga-satya) • 與三法印僅重在觀察自然生命及現象界不同,在於提出正面主張。 • 四諦間的關係:   /生死流轉的因果/苦-迷的結果           \集-迷的原因   \涅槃還滅的因果/滅-悟的結果           \道-悟的原因

  12. I 苦諦 • 此義在講「三法印」時已討論。

  13. II 集諦 • 「集」為集合之意。此諦指一切皆緣起就是苦的原因,∴探求苦的原因、根源就是集諦的內容。 • 因緣有二:   /因(正因)-有決定性的條件,=西哲述語的「原因」(cause) e.g.種子→植物;下雨→地濕   \緣(助緣)-有輔助性的條件,=西哲述語的「條件」(condition) e.g.雨水、陽光、空氣等→植物;無陽光、露天等→地濕

  14. 進一步言之,因緣含有兩種條件關係:   /異時因果(異時依生)的關係   亦即通常所謂「因果關係」,果依因而生。 e.g.種子為因,植物為果   \同時因果(同時互依)的關係 非通常所謂「因果關係」,而是佛教所常講的事物事物互為因果。 • e.g.西方哲學-知識論所講能(知)及所(知)的關係。 • e.g.中國哲學-儒家講的體用關係。

  15. 進一步言之,因緣含有兩種條件關係:   /異時因果(異時依生)的關係   亦即通常所謂「因果關係」,果依因而生。 e.g.種子為因,植物為果   \同時因果(同時互依)的關係 非通常所謂「因果關係」,而是佛教所常講的事物事物互為因果。 • e.g.西方哲學-知識論所講能(知)及所(知)的關係。 • e.g.中國哲學-儒家講的體用關係。

  16. III 滅諦 • 「滅」:消滅之意,亦稱「還滅」,i.e.回復原來無痛苦的人生。 • 「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 此諦針對苦、集二諦而發。   ∵苦、集→生死流轉,滅諦正要打破此生死流轉而回復真正的自我。

  17. IV 道諦 • 「道」指道路、途徑、方法;「道諦」指還滅的方法。「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1 八正道 • 梵文為a^rya^s!t!a^n%gika-ma^rga,又稱「八聖道」、「八直聖道」、「八聖道分」等,指八種合乎正理的成佛途徑(修鍊方法)。 1. 正見:離開邪非的正確知解,也就是具有佛說的四諦知識,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見解。 2. 正思維:也作「正思」、「正志」 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語,作佛教的純真智慧的思維。

  18. 3. 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i.e.不妄語、不慢語、不惡語、不綺語、不暴語,裏離一切戲論。3. 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i.e.不妄語、不慢語、不惡語、不綺語、不暴語,裏離一切戲論。 4. 正業:正當的合乎佛教要求的活動、行為、工作。i.e.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作一切惡行。 5. 正命:正當的生活,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e.g.詐現奇特、自說功德、星相占卜等。 6. 正精進:也作「正方便」   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向解脫精進;反對懈怠與昏沉。

  19. 7. 正念:正確的念法,即憶持正法,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7. 正念:正確的念法,即憶持正法,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 8. 正定:正確的禪定,即正身端坐,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思想集中,深入沉思,以佛教的智慧觀察整個世界。 • 八正道的分類:   /精神生活-以正見為主,正思、正念、正定為輔   -物質生活-以正命為主,正業為輔   \兩者相關的生活-正語、正精進

  20. 2 戒、定、慧三學 • 梵語tisrah! s/iks!a^h,又作三勝學。此三者為佛教實踐綱領。 1. 戒(adhis/i^la)   又作增上戒學。 指對行為的約束。 2. 定(adhicitta) 又作增意學、增上心學。定亦即佛家語「禪〔定〕」,「禪」的梵文為dhya^na,又音譯為禪那、馱衍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等。 指心專注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哲學用語「鍛鍊意志」

  21. 3. 慧(adhiprajn~a)  又作增上慧學。  指對生命、世界真象的解悟。 • 八正道的分類:   /精神生活-以正見為主,正思、正念、正定為輔   -物質生活-以正命為主,正業為輔   \兩者相關的生活-正語、正精進

  22. 四 十二因緣 • 梵文為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又稱為「十二分(人生的部分之意)」、「十二有支(構成有情生存之條件)」。 • 原始佛教從人生過程的角度把人生劃分為許多部分,互相結合在無止境的連鎖之中,並以此闡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 •  它可被視為對生命現象及的客觀世界總說。

  23. 十二因緣的名稱、關係與次序可以下表表示和說明:十二因緣的名稱、關係與次序可以下表表示和說明:    順生系列    ────────────────────────────→    還滅系列    ←────────────────────────────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就順生系列言-起於無明,終生及老死;每一項為後一項的因緣。 \就還滅系列言-與順生系列相反。

  24. I 無明 • 梵文為avidya,原指愚痴無知,往後特指不懂佛教道理。 • 此非客體意義的存有,而指主體活動的一種狀態。 II 行 • 梵文為sam!ska^ra,即盲目意志的活動。 • 「無明緣行」:人由無知而有種種世俗意志活動的生起。 III 識 • 梵文為梵文為vijn~a^na,指基本認識能力。 • 「行緣識」:意志活動牽引出認知能力。

  25. IV 名色 • 梵文為na^ma-ru^pa,即認識的對象性。 • 「識緣名色」:對認知主體同時呈現對象性。 V 六處 • 梵文為s!ad!-a^yatana,又稱六入,指六感官,即眼、耳、鼻、舌、身及意(合稱「六根」)。 • 「名色緣六處」:在主客對立之境域中,認知能力分化為各種感覺,對象方面亦呈現各種感覺性質。 VI 觸 • 梵文為spars/a,指主體接觸經驗對象。 • 「六處緣觸」:至此,一般所謂經驗主體方出現,其下乃有經驗活動,觸為其一。

  26. VII 受 • 梵文為vedana^,指由接觸而得的感受。 • 「觸緣受」:認識器官與外境相觸時,能夠領受外界的反作用。 VIII愛 • 梵文為tr!s!N!a^,指渴望、貪愛、貪欲。 • 「受緣愛」:有感受後,對某種感受的不捨。 XI 取 • 梵文為upa^da^na,指「執著」,即追求執取。 • 「受緣取」:主體由對某種感受而依戀追逐。

  27. X有 • 梵文為bhava,指個別主體或靈魂(可稱為「輪廻主體」)。 • 「取緣有」:在此階段中,主體的個別性或特殊性便形成。 XI生 • -梵文為ja^ti,指自然生命的形成。 • -「有緣生」:在個別生命形成後,便有一流轉過程,即每一既成「有」的靈魂,由生而老死,再轉入生,再至老死,此即所謂「輪廻」。生是生命流轉的開始。 XII 老死 • 梵文為jara^-maraN!a,老死是生命流轉的結束。 • -生緣老死」:老死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結束義。生命絕對的結束是還滅,是逆轉十二因緣的次序,最後超越生死輪廻而達到超生死的涅槃狀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