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制度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制度. 學習目標: 夏商周三代的興衰與大事 封建制度的本質、內容及重要性 宗法制度的特徵及與封建制度的關係 禮樂制度的實施範疇與內涵 封建制度下的社會階級制度.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一、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三代興衰年表. -770BC.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二、 夏朝 :  1. 禹:建立夏朝 (約西元前二十二世紀初)  2. 啟:結束禪讓政治  3. 桀:夏朝結束 (為東方的湯所討滅). P13. P13. P13.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三、商朝: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制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制度 • 學習目標: • 夏商周三代的興衰與大事 • 封建制度的本質、內容及重要性 • 宗法制度的特徵及與封建制度的關係 • 禮樂制度的實施範疇與內涵 • 封建制度下的社會階級制度

  2.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一、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3. 三代興衰年表 -770BC

  4.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二、夏朝:  1.禹:建立夏朝(約西元前二十二世紀初)  2.啟:結束禪讓政治  3.桀:夏朝結束(為東方的湯所討滅)

  5. P13

  6. P13

  7. P13

  8. 課文整理 三代興衰 三、商朝:  1.商湯:建國,都於亳  2.盤庚:遷殷後,不再遷都  3.紂王:商亡

  9. 課文整理 西 周 一、武王克殷—牧野之戰(1111B.C.): 商朝滅亡,周武王(興起於渭水流域)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二、初期盛世—成康之治 三、共和(841B.C.):周厲王被放逐,由大臣掌政 四、周朝滅亡:  1.原因:幽王寵愛褒姒,欲廢申后及太子宜臼  2.經過:申侯聯合犬戎攻陷鎬京(771B.C.)  3.結果:幽王被殺,西周亡(770B.C.) 周平王(宜臼)遷都雒邑,史稱東周 (周召共和)

  10. P14

  11. P14

  12. P14

  13. 課文整理 三代文化的相承 一、三代政治上為三個變革的朝代,文化上卻是一脈相承 二、實例: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三、「三王」:禹、湯、文武王 四、商湯伐桀、武王伐紂:均出於「弔民伐罪」,為順乎天、應乎人的「革命」事業湯武革命 五、「九鼎」:大禹收天下之金(銅)「鑄九鼎,象九州」,象徵擁有合法政權,因而成為三代興衰的象徵

  14. P14

  15. P14

  16. P14 問鼎中原

  17. 課文整理 周的封建 一、背景:武王克殷後,如何統治東方廣大地區 二、政策:採取「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三、共兩次:第一次在武王克殷後;第二次在周公東征後 四、封建對象:共四種  1.姬姓之國:晉、鄭、燕、魯。此類國家數目最多  2.功臣姻親之國:姜太公封於齊  3.先聖先王之國:舜的後代封於陳、禹的後代封於杞  4.殷後裔:如:微子啟封於宋 五、分布地區:以河南省、山東省為多

  18. P15

  19. P15 周的勢力因此擴至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

  20. P14

  21. 課文整理 西周封建制度的運作 一、本質:為一種「軍事占領、武裝殖民」 二、周天子地位:為諸侯之君,天下的共主 三、天子權力:制禮樂、巡狩、征伐 四、諸侯義務:對王室有納貢、出征、守邊、朝覲等義務 五、五等爵制:周天子直轄「王畿」,其餘土地分封給公、侯、伯、子、男五級諸侯 六、土地的分割:諸侯的封地為「封國」、卿大夫為「采邑」,士有「食田」,但不可世襲

  22. P15

  23. P15

  24. 課文整理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色 一、含義:宗族組織之法 二、特徵:  1.嫡長子繼承制:  宗子:元配所生的長子為嫡長子,為法定繼承人  其餘諸子為「別子」、「支子」或「庶子」  優點:避免諸子間爭奪權力  2.大宗小宗的區別—層層相因,維繫宗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  天子:繼承天子位的嫡長子為天下的「大宗」,其餘分封為諸侯的別子相對於天子是「小宗」  諸侯:繼承諸侯爵位的嫡長子為本國的「大宗」,諸侯分封為卿大夫的諸子,對諸侯為「小宗」  卿大夫:在其采邑內為「大宗」

  25. P16 (維繫封建制度)

  26. P16 「立嫡」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特別重要。其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其意在於,都是正妻之子,則立年最長者,不論其賢能與否。如果都是庶子,就要看誰的生母身分高貴就立誰,而不論年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並非母以子貴,而是「子以母貴」。

  27. P16

  28. P16

  29. 課文整理 宗法制度下的祭祀規範與意義 一、祭祀規範:  1.祭祀資格:宗子享有祭祀祖宗的特權  2.支子不祭:諸侯不得祭祀天子之宗廟,卿大夫不得祭祀諸侯之宗廟  3.目的— 「尊祖」:透過敬重擁有祭祀資格的「宗子」來達成 二、意義:  1.宗法是封建的根本:調和尊卑貴賤等級的倫理關係  2.封建體制將宗法制度由家族組織擴大到政治體系  3.宗法制度、封建制度與井田制度關係密切

  30. P16

  31. P16

  32. 課文整理 西周的禮樂制度 一、源起:相傳由周公制禮作樂 二、禮的範圍:包括典章制度及各種禮儀 三、樂的施行:配合禮制進行附和相應的樂舞 四、作用:規範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 五、禮的名目—所謂五禮:吉禮(祭祀鬼神); 凶禮(喪葬、弔問);賓禮(迎賓、相見);軍禮(征伐、會盟);嘉禮(冠婚、宴飲) 六、實行:禮樂制度僅實行於貴族,不實行於庶民。庶民是以刑罰管理

  33. P17 (維持社會秩序)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4. P17

  35. P17

  36. P17

  37. P17

  38. 課文整理 封建體制的相關制度 一、封建體制的維繫與鞏固:仰賴宗法與禮樂制度 二、君宗合一:  1.周天子為政治上的「共主」,血緣上也是姬姓諸侯的「宗主」  2.可強化周人統治基礎 三、禮樂制度:  1.調和尊卑貴賤的等級倫理關係  2.可維繫西周時期政治與社會秩序的和諧

  39. P17

  40. 周朝社會階級及禮樂制度示意圖

  41. 課文整理 西周封建社會下的社會階級 一、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為社會最上層的階級,受禮樂制度的約束,擁有土地所有權,亦經營手工商業 二、平民:農、工、商人。農人數量最多,工人次之,商人最少 三、奴隸:為社會的最底層。來源為戰俘與罪犯,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可買賣、轉讓、殺害 四、特色:平民、與奴隸的身份世襲

  42. 課文整理 井田制度 一、定義:貴族的土地,由農民耕作 二、辦法:(依孟子的描述)  1.公田:將土地分為「井」字形的九個單位,每單位百畝,中間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作收穫,收穫權歸貴族  2.私田:公田四周的私田由農民耕作,收穫屬農民 三、特色:  1.土地所有權為貴族所有,不能買賣  2.以助種公田之方式代替「賦稅」 四、農民仍向貴族提供勞役及日常生活之所需

  43. P17 P18

  44. 課文整理 西周的士階層及國人野人的分別 一、士階層:  1.社會地位:為貴族中地位最低者  2.特徵:受過文武合一的教育、專司打仗 二、國人:(國是指都城)  1.住在城(國)內及近郊的平民  2.有參政的權利及服兵役的義務 三、野人:  1.住在郊外田野之人  2.無參政權及服兵役的義務

  45. P18

  46. 課文整理 西周封建制度下的平民與奴隸 一、平民:  1.別稱:「庶人」  2.職業:以農工商為業,農民居大多數  3.義務:供給貴族糧食、服勞役、供應日常生活必需品、為貴族經營的工商業效勞  4.地位:與貴族有隸屬關係,唯命是從 二、奴隸:  1.來源:戰俘或罪犯  2.地位:為貴族的私有財產,社會地位最低

  47. P18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