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十章 膜分离

第十章 膜分离.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各种膜分离的机理和各种分离膜的构造与特性 了解膜组件的构成、膜分离装置及典型流程。 了解各种因素对膜分离的影响。 掌握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重点掌握膜分离装置的选用。. 过程. 孔径. 推动力. 传递机制. 微滤. 0.02~10 μm. 压力差约为 10 5 Pa. 筛分. 超滤. 0.001~0.02 μm 相对分子质量 10 3 ~10 6. 压力差 10 5 ~10 6 Pa. 筛分. 纳滤. > 1nm 相对分子量 200~1000.

ir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膜分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膜分离

  2.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 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各种膜分离的机理和各种分离膜的构造与特性 • 了解膜组件的构成、膜分离装置及典型流程。 • 了解各种因素对膜分离的影响。 • 掌握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 重点掌握膜分离装置的选用。

  3. 过程 孔径 推动力 传递机制 微滤 0.02~10μm 压力差约为105Pa 筛分 超滤 0.001~0.02μm 相对分子质量103~106 压力差105~106Pa 筛分 纳滤 >1nm 相对分子量200~1000 压力差5×105~1.5×106Pa 溶解扩散 Donnan效应 反渗透 0.1~1nm 压力差106~107Pa 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溶解-扩散 气体分离 无孔 压力差106~107Pa 溶解-扩散 渗析 1~3nm 浓度差 筛分加上扩散度差 电渗析 相对分子质量<200 电位差 反离子迁移 渗透蒸发 无孔 分压差、浓度差 溶解-扩散 10-1 概述 • 膜分离过程 • 按膜的孔径、传质动力和传递机理

  4.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 •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 纳滤(nanofiltration, NF) • 以蒸汽分压为推动力的过程 • 膜蒸馏(membrane distillation, MD) • 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 PV) •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 渗析(dialysis, D) •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 • 按动力本质分

  5. 膜的分类

  6. 常见膜 微孔对称性膜 均质膜 非对称性膜

  7. 常见膜 铝膜 聚酰胺转相膜 纳米管膜

  8. 分离透过性 • 分离效率 • 渗透通量 • 通量衰减系数 • 物化稳定性 • 膜强度 • 压力 • 温度 • pH • 耐受性 • 膜性能

  9. 10-2 反渗透 •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渗透与反渗透

  10. 反渗透的传质机理 • 轻键模型 水分子逐渐从膜面进入膜内,最后透过膜;溶 质通过高分子链间空穴,以空穴型扩散透过膜。

  11.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 • 溶解扩散模型 溶质先溶解(或吸附)在原料一侧膜表面,然后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膜,在膜另一侧表面解吸。可用于通过致密均质膜的传质过程,不要求致密是有孔的。

  12. 10-2 反渗透 • 浓差极化现象 •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的影响 • 反渗透的浓差极化现象

  13. 因素渗透通量的因素: • 操作压差 • 操作温度 • 料液速度 • 料液的浓缩程度 • 膜材料与结构 • 反渗透的渗透通量

  14. 反渗透的流程和装置 •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 一级一段连续式 透过液的回收率不高,在工业中很少采用

  15.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 一级一段循环式 部分浓缩液返回进料液贮槽与原有的进料液混合后,再次通过组件分 离。因浓缩液中溶质含量较原料液高,所以透过液的质量有所下降 。

  16.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水的回收率提高,浓缩液的量减少,但浓缩液中溶质的含量增大。 • 一级多段连续式 这种方式得到的浓缩液由于经过多段流动,压力损失较大,生产率下降,为此需增设高压泵。

  17.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 一级多段循环式 第二段的透过水质较第一段差,这种方法可得到较高浓度的浓缩液。

  18.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 多级多段配置 对膜的选择更广泛每一级膜两侧的浓差减小,操作压差可以降低对设备的要求降低;但各级多需要泵将料液提高到较高的压力,能耗增加。

  19. 10-3 超滤 • 超滤原理

  20. 超滤过程的传质模型 • 筛子模型 • 溶剂的渗透通量: • 溶质的渗透通量: • 细孔模型 水的渗透通量:

  21. 超滤的浓差极化现象 • 减轻差极化的方法 • 超滤的浓差极化现象 • 回收率的控制 (单个组件<15%,整机<50%) • 流动型态和流程的控制 (压降控制在3.92-4.9MPa) • 填料法 • 搅拌法 • 扩大扩散系数法

  22. 设置湍流促进器 • 脉冲法

  23. 影响超滤渗透通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 影响因素: • 操作压差 • 料液浓度 • 料液流速 • 温度 • 截留液浓度 • 操作时间 • 控制方法 • 选择合适的膜材料 • 料液的预处理 • 膜的清洗

  24. 超滤的流程和装置 • 超滤的流程 • 间歇错流 截留液全循环 截留液部分循环

  25. 超滤的流程 • 连续错流 单段连续操作 多段连续操作

  26. 超滤和反渗透的主要设备 • 主要设备 反渗透和超滤操作的基本设备包括预处理过滤器、高压泵、膜组件。其中膜组件是反渗透和超滤操作的主体设备。 • 膜组件 • 板式 • 管式 • 螺旋卷式 • 中空纤维式

  27. 平板式膜组件

  28. 管式膜组件

  29. 螺卷式膜组件

  30. 中空纤维膜组件 聚偏乙烯膜组件

  31. 10-4 电渗析 • 基本原理

  32. 10-4 电渗析 • 电渗析中的传递过程与伴随过程

  33. 10-4 电渗析 空隙作用 静电作用和扩散作用 •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磺酸型阳膜的空隙结构作用

  34. 0-4 电渗析 • 电渗析的推动力-电位差 • 电极反应 • 膜电位 • 电阻 • 电流 • 电渗析中的电化学过程 阳极 阴极

  35. 10-4 电渗析 • 浓差极化和极限电流密度 • 防治极化的方法 • 极限电流密度的计算 • 浓差极化 • 电流极限密度: Z 和DA分别是阳离子A的价数和扩散系,F法拉第常数 极化时的浓度分布和离子迁移

  36. 10-4 电渗析 • 基本结构 • 电渗析装置

  37. 膜堆 • 极区 • 其他部件 • 电渗析的主要部件 浓、淡水隔板 (a)有回路 (b)无回路 1,6—料液流道;2,5—进水孔;3,8—出水孔;4,7—隔网

  38. 单级连续电渗析操作 间歇电渗析操作 • 电渗析的操作流程 多级连续电渗析操作

  39.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0. 10-5 液膜分离技术析 • 乳状液膜 • 支撑液膜 • 液膜的分类与组成 乳状液膜示意图 支撑液膜示意图 • 液膜的组成 包括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活性载体等。

  41. 无载体液膜分离机理 • 选择型渗透机理 • 选择性渗透与化学反应结合机理 • 萃取与吸附机理 • 有机载体液膜分离机理 • 逆相迁移和同相迁移 • 液膜分离机理 逆相迁移 同相迁移

  42. 液膜分离操作过程 液膜法处理废水流程示意图 包括液膜制备、液膜渗透、澄清分离和破乳四部分

  43. 请进入第十一章内容 • 本章总结 • 本章作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