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

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统治特点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60 年,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 1271 年 11 月,定国号为元,正式建立元朝。第二年,升中都为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 统治重心的南移. 哈剌和林. 成吉思汗大斡 耳朵(宫帐). 上都. 大都.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 北京城址变迁. 大都 …… 经过周密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套完整的布局。 陈高华. 推行汉法. 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统治特点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 1271年11月,定国号为元,正式建立元朝。第二年,升中都为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

  3. 统治重心的南移 哈剌和林 成吉思汗大斡 耳朵(宫帐) 上都 大都

  4.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 北京城址变迁 大都……经过周密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套完整的布局。陈高华

  5. 推行汉法 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徐世隆奏疏 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元史世祖纪赞》 1、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 2、建立汉式官僚制度 3、定都汉地 4、重农政策 5、尊孔崇儒

  6. 许衡(1209~81),号鲁斋,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子祭酒。死后从祀孔庙。许衡(1209~81),号鲁斋,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子祭酒。死后从祀孔庙。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 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 此在陛下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摹》 1266年上

  7. 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矟,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同奇。郝经《东师议》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矟,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同奇。郝经《东师议》 蒙哥汗攻宋战略 兵自入敌境,转斗千里,未尝败北。大小十三战,杀宋兵四十余万…… 《元史·兀良合台传》

  8.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 1260年 郭侃 奏 忽必烈攻宋战略

  9. …… 樓船千艘下天角 兩雄相遭争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争 未有鋒蝟交滄溟 遊兵日來復日往 相持一月爲鷸蚌 南人志欲扶崑崙 北人氣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 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 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厓海 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 今夜船船鼾睡聲 ……文天祥

  10.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11. 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因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因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 。……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成形无疑有它的影响 。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

  12. 都省握天下之机 十省分天下之治 察合台汗国 畏兀儿属地 (腹里)

  13. 常乐蘸(=站、Jam)印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急递铺…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又展转递去。 急递铺令牌

  14. 尊孔与科举 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 。 ——1294年元成宗尊孔兴学诏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 ——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诏 元加封孔子诏碑 今存北京国子监

  15. 元朝科举的特点 • 四等人分两个级别考试,分别录取 • 考经义不考词赋 • 考试程式多采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 经义考试以《四书》为基本内容,汉人、南人加试《五经》中任选一经 • 对经书的解释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 皇庆二年(1313)十月中书省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等都不用,止存留诏诰章表,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学令·科举》

  16. 蒙哥汗:“儒家何如巫、医?” 高智耀:“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蒙哥汗:“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元史·高智耀传》 北人不识字,……立怯里马赤,盖译史也,以通华夷言语文字。昔世祖尝问:“孔子何如人?”或应之曰:“是天的怯里马赤。”世祖深善之。 叶子奇《草木子》 先生(许衡)每有奏对,则上(忽必烈)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领悟;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 《元朝名臣事略·左丞许文正公》 元……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元诸帝多不习汉文”

  17. 我国家……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王恽《立袭封衍圣公事状》我国家……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王恽《立袭封衍圣公事状》 和尚、也里可温、先生、答失蛮每,不拣甚么差发休当者,告天祈福者。 元历朝皇帝圣旨 和尚=僧侣 先生=道士 也里可温=基督教教士 答失蛮=伊斯兰教教士 儒虽不是宗教,但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又有自己的经书,蒙古人也就把儒生看成与和尚、道士、答失蛮、也里可温等“告天祝寿的人”一样,给予一定的优待。但儒的地位总是居于释、道之下。 ——韩儒林 元室对各民族的文化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各种思想及宗教也不偏不倚,并予尊荣。儒家思想遂从“道”的地位转变为“教”的一种。 ——萧启庆 韩儒林先生 (一九○三~八三)

  18. 八思巴说法图 八思巴的头衔: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9.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 • (元史·释老传) 皇帝 帝师 宣政院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0. 右图 一三一九年元朝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法旨,系古藏文长脚无头字,写于大都,内容为保护辇真衮经师对博东野寺院庄园的占有权。 元朝在西藏推行中原制度,清查户口,制定赋税、设置驿站。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元代乘驿金字圆牌 西藏扎什伦布寺藏

  21. 《农桑辑要》是元初由朝廷组织编纂的农学著作,在系统总结前代农书、删繁就简的基础上编成,是一部简明实用的农学普及读物,共六万字。从1273到1332年,共印刷六次,印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一万部。《农桑辑要》是元初由朝廷组织编纂的农学著作,在系统总结前代农书、删繁就简的基础上编成,是一部简明实用的农学普及读物,共六万字。从1273到1332年,共印刷六次,印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一万部。 农桑辑要篇目 元朝中期,畏兀儿族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按月令记农事。

  22. 王祯《农书》 中国第一部对全国范围内农业做系统研究的农书。其中的《农器图谱》最有特色,绘制出农具和农业机械图306幅。

  23. 汉化迟滞与元朝的早衰 蒙古人 元朝之“国族” 四等人制 色目人 西北、西域各族,包括党项、畏兀儿、吐蕃、回回等 汉人 原金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契丹、女真等,包括云南、四川各族 南人 原南宋境内以汉族为主的各族 四等人在政治上、法律上极不平等。

  24. 有元一代,政治简陋,法令粗疏,惟以判例惯例为典制,而无系统精密之律文。……自大德而后,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名称之应用,已代列举部族之例而普遍于文书诏令之中。是其所包之内容及其区分之标准,在吾人虽因文献不足,无由周知,而在当时,则必家喻户晓,无庸疑义者也。有元一代,政治简陋,法令粗疏,惟以判例惯例为典制,而无系统精密之律文。……自大德而后,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名称之应用,已代列举部族之例而普遍于文书诏令之中。是其所包之内容及其区分之标准,在吾人虽因文献不足,无由周知,而在当时,则必家喻户晓,无庸疑义者也。 盖蒙古之征服中国也,由于内地政治之腐朽与分裂;既征服中国之后,又因土地广漠,文化杂揉,限于西北诸王之反对与统一局面之维持,而不能尽情汉化,以消灭种族之界域。则其惟一之政策, 惟在百端防闲,削减被征服者之反抗能力,以保持其既得权利而已。……蒙古人果何爱于色目人,而必使之高于汉人、南人;又何爱于汉人,而必使之高于南人乎?是则欲造成相互牵制之局,以从中取利者耳。 ——蒙思明

  25. 蒙思明论元代民族等级制度的具体表现 ① 各级官署之长官皆专于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而汉人、南人不与也。 ② 一般较高级之行政人员,亦多为蒙古或色目人所专有也。 ③ 管辖军政与武器之官吏亦专任蒙古人,色目人已极少,而汉人、南人则绝不与也。 ④ 入仕途径与官吏迁转之难易,亦四级迥乎不侔也。 ⑤ 刑罚方面,其司法机构与处分宽严之不同也。 ⑥ 武器限制之殊等也。 ⑦ 一般待遇之差异百出也。 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密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其海宇虽在混一之天,而肝胆实有胡、越之间。不过视官爵为己私物,其视古圣立贤无方之道,果何如哉?不知天位天禄,天以命有德,岂能屯膏吝赏,久蔽于汉人、南人哉!是以不及百年,大乱继踵,而爵禄皆归中原之人,盖祸福乘除,其数然也。 叶子奇《草木子》

  26. 谓元人称西域以至欧洲之人为色目人者,即因其种类繁多,不堪枚举,而概称之为各种类之人,遂简称之为色目人,固无不可。若谓其因西方诸种人较之东方之汉人、南人为稀僻不常见,而谓之为色目人,亦无不可也。 蒙思明 元人著述中所谓西域,其范围亦极广漠,自唐兀、畏吾儿历西北三藩所封地、以达于东欧,皆属焉。质言之,西域人者,色目人也。…公牍上称色目,普通著述上多称西域也。 陈垣 色目人大部分来自西北、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具有高鼻深目多须之类相貌特征。

  27. 陈垣先生 (1880~1971) 畏吾儿、突厥、波斯、大食、叙利亚等国本有文字,本有宗教,畏吾儿外,西亚诸国去中国尤远,非东南诸国比。然一旦入居华地,亦改从华俗,且于文章、学术有声焉。是真前此所未闻,而为元所独也!——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

  28. 八思巴蒙古文圣旨 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利用藏文字母创制新的蒙古字,作为元朝的法定官方文字,称为“国书”,后世习称八思巴字。它不仅用于记录蒙古语,而且也可以用来“译写一切文字”,记录汉语等各种民族语言,是一套通用的拼音字母。

  29. 一九四一年,杨志玖先生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一条元代公文,成为确证马可·波罗来华的有力证据。一九四一年,杨志玖先生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一条元代公文,成为确证马可·波罗来华的有力证据。 《永乐大典》卷 19418 杨志玖 先生 著 马可·波罗自称搭载三位波斯使者的航船取道伊利汗国返回欧洲。这三名使者的名字出现在《永乐大典》卷19418所引元代公文之中,其时间、航线、目的地皆大体吻合。

  30. 元朝虽已进入中、欧直接往来的时代,但有关往来除元末“拂郎国贡异马”一事外,几乎都未见于中文史料记载。特别是目前所知第一位访欧的中国人列班·扫马,中文文献中更是全无踪迹。元朝虽已进入中、欧直接往来的时代,但有关往来除元末“拂郎国贡异马”一事外,几乎都未见于中文史料记载。特别是目前所知第一位访欧的中国人列班·扫马,中文文献中更是全无踪迹。

  31. 汪大渊 著 周达观 著 阿拉伯数字 六阶幻方铁板 1956年西安市郊 元安西王府旧址 出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