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從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華語教學的理論與應用國際研討會. 從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張顯達 2008-08-26. 目的. 介紹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報告此理論在中文第一語言習得研究的成果 討論此理論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可能發展. 語法習得的神秘性. 為何兒童能迅速得掌握第一語言的語法系統? 外語教學從中可以得到甚麼啟發? 兩種不同語言習得觀點 先天論 -- 喬姆斯基學派的普遍語法( UG )與參數設定

ivri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從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華語教學的理論與應用國際研討會 從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張顯達 2008-08-26

  2. 目的 • 介紹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 報告此理論在中文第一語言習得研究的成果 • 討論此理論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可能發展

  3. 語法習得的神秘性 • 為何兒童能迅速得掌握第一語言的語法系統? • 外語教學從中可以得到甚麼啟發? • 兩種不同語言習得觀點 • 先天論 -- 喬姆斯基學派的普遍語法(UG)與參數設定 • 建構論 -- 皮亞杰的觀點 /社會認知和一般信息加工的生物適應性

  4. 目前常見的第二語言習研究是以先天論為架構 • 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否能夠掌握UG? • 短暫的失聯或是永久的隔斷? • 部份的掌握或是完整的掌握? 以UG為出發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問題: • 如何直接證明 UG 的存在? • 如何區分UG的作用跟第一語言的作用? • 如何應用在教學上?

  5.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 Tomasello 2003 • 語法知識是後天建構所得 • 語法習得的起點能力: • 解讀行為的意圖(社會認知) • 尋找訊號的樣式(一般認知)

  6.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心理機制 • 意圖解讀和文化學習 (cultural learning)語碼所代表的意義是依附在某一個時空架構。意圖解讀是切入這個架構的基點 • 基模化和類比 (schematization and analogy)從訊號中的樣式,建立詞彙與句式 • 固守和競爭 (entrenchment and competition) 已有的語言經驗限制了類比的作用範圍 • 功能分佈分析 (functionally base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將語言的運作單位類化為抽象系統

  7. 學習過程 • 起始點以模仿學習為主 • 語句在重複使用後出現與句式相關的類比分析 • 學習起點是以掌握個別語句為目標,並不是馬上要建立規則 • 行為意圖的顯著性與語句出現頻率是語句習得順序的主要決定因素

  8. 語法發展的階段 Tomasello & Brook 1999 • 單詞句 holophrases (12 months) • bye/up/down/here/ • see you/ what’s that/ • 支點基模 pivot schemas (18 months) • more x: more juice, more milk • there x: there daddy, there Joe • x gone: juice gone, mommy gone • x pretty: flowers pretty, Janie pretty

  9. 語法發展的階段 • 詞項句式 item-based construction (24 months) • draw: draw X with Y • draw X on Z • draw X for W • cut: cut X • 抽象句式 abstract constructions (+36 months) • 兒童在三歲之前沒有類化的語法規則

  10. 中文的相關語法習得研究 • 運動動詞學習 (Cheung, Lin & Wu 2007) ─ 文法規則的產生 • 比較句 (Cheung, Hsieh & Lai 2007) ─ 兒童對輸入語句的分析(支點基模/pivot schema)

  11. (一)運動動詞的學習 • 多數兒童在三歲前就會說: 跳下來 • 他們是如何處理這個詞? • 跳下來 • 跳下來 • 跳下來

  12. 個案語料分析 (GUI 2;2) 放 回去 放 進去 放 下去 放 過去 放 上去 壓 下去 滾 下去 爬 下去 跌 下去 跳 下去 推論:GUI使用的規則- 任何動作動詞可以搭配下去 (方向+路徑) 兒童何時具備這個規則?

  13. 新運動動詞教學實驗 • 讓兒童學習一個虛構的運動詞 du • 四歲跟六歲各30人

  14. 訓練階段實驗者說: 小鴨要去吃水果,他就會 du 他就這樣子 du x 2 這樣子就是 du x 2 • 受試兒童總共聽到du 20次 • 誘發階段 以不同的動物做出同樣的動作,請兒童說出他看到的運動事件 • 分析: 1)是否用 du, 2) du的搭配詞與句型

  15. 新運動動詞的運用 四歲 六歲 不用新詞 只有新詞 新詞搭配路徑等

  16. 部份兒童的特別用法 • 用 du 的從屋頂上下來 • 用 ni 的走 • nitin 的走過去 • ni 從山上跳下來 • 四歲組: 17/240 • 六歲組: 19/240

  17. 小結 • 在三歲之前,說中文的兒童在運動動詞上有很高的組合能力。 • 四至六歲的兒童也能學習新的運動動詞 • 但是他們原來會的運動詞組合(如 V+下來)無法運用到新詞(只有10%會)

  18. (二)比較句 • 說中文的兒童,在三至六歲之間,使用比較句時,會有下面的錯誤: • 我的比姊姊好高(SN 2;10) • 比眼睛好小(CA 4;8) • 我的比你的很大(NC4;10)

  19. H1:語法過度延伸? 我的比你的大 我的比你的還大 *我的比你的很大 *我的比你的最大 我的比你的長 *我的比你的很長 *我的比你的最長

  20. H2: 支點基模分析 兒童: [大象] 比 [ 獅子大] 成人: [大象] [PP [比獅子] 大]] 比 X 比獅子大 比老鼠大 比我的大 比我的很大 比我的最大

  21. 誘發作業 程序 • 實驗者與受試兒童各拿一個物體(如:車) • 受試者拿到比較大的 • 實驗者說:我的很大。你的呢? 操弄的條件:實驗者使用兩種不同的語句: A: 我的很大 B: 我的大大的 (支點句式分析:我的比你的大大的)

  22. 受試兒童: • 三歲、五歲、七歲、九歲 • 每組40人 • 總共160 位,80 男 and 80 女

  23. 比較句在誘發作業中的錯誤率

  24. 小結 • 在誘發作業中,三歲兒童會產生不正確的比較句,五歲的不會。 • 三歲的兒童在產生比較句時,會受到前面的句子影響。 • 他們沒有注意到大大的不是形容詞,不能用在比較句。 • 研究結果支持「支點基模分析」

  25.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理論在第二語習得的應用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理論在第二語習得的應用 • 第二語習得的研究面向擴大 • 意圖解讀和文化學習 (cultural learning) • 基模化和類比 (schematization and analogy) • 固守和競爭 (entrenchment and competition) • 功能分布分析 (functionally base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26. 在外語教學的應用 • 意圖解讀包含了社會文化面向的因素,藉由功能分析,連接文法教學與文化教學 • 文法教學的進程 ─ 支點句式/詞項句式/抽象句式 • 文法教學的方式 • 意圖解讀和文化學習 (cultural learning) • 基模化和類比 (schematization and analogy) • 固守和競爭 (entrenchment and competition) • 功能分布分析 (functionally base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27. 謝謝

  28. L1 語法習得的關鍵議題 • 行為現象 ─ 五、六的幼童已能使用相當複雜的語句,並有一些語法規則的使用痕跡 • -ed/ -s 的構詞規則 • A wug  two wugs (gz) – Berko (1958) • He goed to school • It has two feets

  29. 三歲孩童對句構的敏感度 The man is bald  Is the man bald? The man [who is running] is bald a. The man who is1 running is2 bald. b. Is2 the man who is1 running bald? c*. Is1 the man who running is2 bald? Crain, S. and Nakayama, M. 1987

  30. 五歲孩童所產生的語法延伸錯誤 • 使役與啟動的轉換 • The window broke  I broke a window • I disappeared a bear in the back of the car (我把車子後座的熊變走了) • The bear disappeared  I disappeared a bear

  31. 普遍語法知識 ─ 語法習得的關鍵議題 • 孩童能迅速掌握L1的語法規則 • 孩童會因為成長地點不同而學習不同的語言(L1),但是膚色/髮色不會隨著環境而改變 但是 • 他們的學習環境是不太理想的 • 成人的語言多是不完整的語句 • 成人沒有固定的糾正孩童不正確的語言

  32. 從UG推論下的語言習得歷程 • 詞彙學習與語法系統的參數設定 • 參數設定: 主語可否省略、動賓/賓動 (OV/VO) • 動詞與論元結構配對(Mapping from argument structure to syntax) • 語言知識的成熟: functional category,binding principles

  33. 普遍語法與參數設定(UG and Parameter Setting) • 孩童在語言習得上的成就是來自先天的普遍語法知識 (Universal Grammar) • UG是透過基因遺傳的機制,讓常人都能習得母語,如同小鳥會飛 • UG的內涵 • 語句結構 (管轄範疇governing category/代名詞的指涉) • 蘊涵 關係(SVO: 介系詞在前 /SOV: 介系詞在後)

  34. 第一語言習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UG 詞彙學習 語法系統的參數設定 L1輸入 L1

  35. Results – Grammaticality JudgmentResponse – YES, it’s OK

  36. 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關係 • L1 與L2 無關基本差異論(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 – Bley-Vroman 1989) • L1 與 L2 有關 • 同樣受到普遍語法知識 (UG)的支配 • 以一般認知能力為基礎,使用相同的學習機制與策略

  37. 普遍語法 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UG L2輸入 Steady-State/ L1 Steady-State/ L2 中介語

  38. 運用為基礎的語言習得觀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 建構語言系統的能力 處理音訊 發現樣式 解讀意圖... L2輸入 Steady-State/ L1 Steady-State/ L2 中介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