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 (约前 372- 前 289 ),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 思想家 、 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 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品简介. 《 孟子 》 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jadz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3.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5.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 解释重点字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时: 地利: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8.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 三里之城: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fú,句首发语词。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9.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池: 兵革: 坚利: 米粟(sù):多:委而去之: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固锋利。 指粮食。 充足 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10.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 今义: 以: 本句话的意思是: 固国: 威: 限制。 地域 凭,靠。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 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1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亲戚 畔: 之: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之,动词,到。至,极点。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他,代词。 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12.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3.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14. 不如 天时 地利 而 环 攻 之 不胜 胜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15. 粮多 守城: 兵革利 城高 攻方 守方 池深 地利 不如 胜 人和 败 委而去之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16.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分论点 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举例论证) 域民 治国需要“人和”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得道者多助——顺之 结论 施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17.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 战争事例 总 天时不如地利 类 推 论证观点 分 地利不如人和 治国道理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总

  18.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9.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20.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1.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2.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3.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助词 的 三里之城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24.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25.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6.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27.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28. 孟母断机杼

  29.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C D

  30.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C B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