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登岳阳楼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一、教学要求.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领悟寄寓在该诗中的浓郁的忧世伤生情怀。 朗读、品味、鉴赏。. 二、学习要点. 《 登岳阳楼 》 创作的背景。 《 登岳阳楼 》 的艺术表现手法。 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登岳阳楼 杜 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登岳阳楼杜 甫

  2. 一、教学要求 •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 领悟寄寓在该诗中的浓郁的忧世伤生情怀。 • 朗读、品味、鉴赏。

  3. 二、学习要点 • 《登岳阳楼》创作的背景。 • 《登岳阳楼》的艺术表现手法。 • 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4. 杜甫(712-770),字子美,家中排行第二,河南巩县人。青少年时期,漫游今山西、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二十四岁应进士试不第,三十五岁后客长安近十年,困顿失意。安史乱起,流离鄜(音夫)州等处。肃宗朝,官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琯,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归秦州。入蜀,构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 又曾流寓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重回草堂,被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于永泰元年(765)赴夔州寓居。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 飘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病死于江湘途中。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律切精深,沉郁顿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诗史”杜甫

  5. 岳阳楼简介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名冠天下的岳阳楼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楼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瞭,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尤显雄伟壮丽。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引把酒临风,登楼吟咏。

  6.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

  7. 三、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峡,经湖北江陵、公安到湖南岳阳。这首诗就是作于当年十二月。诗人年已届老,离去世仅有两年,却还在漂泊之中,当时吐蕃进攻, 京师戒严, 战争频繁, 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 凭轩远望, 忧国伤时, 悲从中来。

  8.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语音朗读

  9. 四、作品细读(1)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㈠,乾坤日夜浮㈡。 亲朋无一字㈢,老病有孤舟㈣。 戎马关山北㈤,凭轩涕泗流。 注解: (一)〔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二)〔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指书信。(四)〔老病有孤舟〕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杜甫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所以这样说。(五)〔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这年八月,吐蕃以十万人进攻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以二万人进攻州(今陕西旬邑西)。戎马,借指战争。

  10. 四、作品细读(2) 该诗通体完美,“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昔年天下未乱时,听说洞庭湖雄奇壮丽,多么希望身临其境,一饱眼福。如今居然登上岳阳楼了,眼前就是洞庭湖啊!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1. 四、作品细读(3) 颔联写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历来写洞庭湖的佳句,如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等,都无法比拟。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良非偶然。然而从章法的穷种变化看,这一联的妙处还在于反跌颈联。

  12. 四、作品细读(4)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 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 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写景如此壮阔,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令人玩索不尽。而身世孤危的根本原因,在于朝政不修,战乱频仍。因而身在岳阳楼,神驰“关山北”,水到渠成般引出尾联。

  13. 四、作品细读(5) 尾联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昔”年在“关山北”一带,诗人曾作过种种努力。企图实现“致君”“活国”的政治理想;安史乱起,又辗转逃亡,离秦、度陇、入蜀、出峡,直到“今上岳阳楼”,那儿仍“戎马”纵横,黎元受难。他自己“老病”侵寻,“孤舟”漂泊,不知“关山北”何时才没有“戎马”,更不知何时才能困去。……伤高念远,怎能不“凭轩涕泗流”?“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4. 四、作品细读(6)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 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5. 五、作品分析(1)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绝非过誉。”

  16. 五、作品分析(2)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昵,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17. 五、作品分析(3)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舍,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宇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此处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18. 六、课堂讨论(1) ◎ 杜甫《登岳阳楼》前半部分写景与后半部分自叙之间是怎样联系和过渡的?

  19. 六、课堂讨论(2) ◎简论《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抒情手法。

  20. 七、练习与思考 • 通过学习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领会律诗的特点。 • 感悟该诗作所蕴涵的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 分析该诗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感知诗人是如何驱遣想象,诉诸文字的。

  21. 八、延伸阅读 •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 莫砺锋:《杜甫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徐炼:《〈登岳阳楼〉在杜诗中的典范意义》,《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版; • 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