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基本設計及人為因素

基本設計及人為因素. 授 課 老 師 :李慈賢 報 告 人 : 薛柏威. 概述. 系統設計至少應執行四種主要步驟. 第一主要步驟:功能分析及分配. 第二主要步驟:更進一步評估. 第三主要步驟:將功能進一步分解為最小單位之任務. 第四主要步驟:將工作單元組合成工作 - 工作設計. 功能思考. 階段法分析系統優點:使設計者一次只考慮一樣 事 物 之 設計. Singleton(1974) :功能思考對設計好處至少有兩項 第一:對不同領域之專家,提供一種共同語言,使大家能了解所以所 學各彈勝場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基本設計及人為因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本設計及人為因素 授 課 老 師 :李慈賢 報 告 人 :薛柏威

  2. 概述 系統設計至少應執行四種主要步驟 第一主要步驟:功能分析及分配 第二主要步驟:更進一步評估 第三主要步驟:將功能進一步分解為最小單位之任務 第四主要步驟:將工作單元組合成工作-工作設計

  3. 功能思考 階段法分析系統優點:使設計者一次只考慮一樣事物之設計 Singleton(1974):功能思考對設計好處至少有兩項 第一:對不同領域之專家,提供一種共同語言,使大家能了解所以所學各彈勝場 第二:組合設計,即原來是單一物理原則,若再發生不可預見之問題,可再逐漸添加解決之道 John(1980):用功能來表示系統,就是用最簡約的方式,使得人們不局限於定義之問題,而多方謀求解決之道

  4. 功能分配策略 1950年代早期,人們傾向於冷靜、邏輯性的比較人類與機械之差異 最熱門的分配策略是『剩餘分析法』 經濟分析取向在許多系統設計中,蘶為主流 人性化任務分配取向,其基本觀念是設計最為人適合工作,不是設計人所為工作 彈性工作分配法,在目前電腦設計系統中,這種觀念越來越普遍

  5. 功能分配期間 系統設計中,每一階段均有功能分配過程 設計初期即決定最主要功能之分配,以後階段再做稍微修正,以求系統之完整。功能分配是重複性的,設計者將功能分配給人類、機器或人類、機器之介面,以此為工作模式,直到更多系統特徵被釐清後,再做修正,並重覆以上步驟 工作分配過程可以很有彈性,尤其是軟體或電腦系統,其功能分配之彈性較硬體系統來得大

  6. 功能分配之案例

  7. 考慮替代分配之可能性

  8. 人為績效要求 人為績效要求:錯誤發生率、操作時間、學會最基本技巧之訓練時間、工作滿意度 EX:有一系統,平均修改錯誤花費15分鐘,若要有效運用系統,這樣的時間太長,因此,新系統的績效要求是,錯誤修正僅能用10分鐘,節省下來的5分鐘累積起來,一年可節省96,000至144,000美元支出 其他人員績效如:訓練新進人員基本技巧不應超過3個星期,或經過6個月工作後,職員在工作滿意度上仍有正面之評價

  9.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可分為三個主要目的,第一部分:確認工作,第二部分:描述每個任務,並組織成流程圖,第三部分:確認工作單元,即將前面劃分好的任務組合成可管理之工作單元 Frederick Taylor(1911):科學管理最重要的觀念便是工作分析。每一個工人所作之工作至少在前一天就應加以事先規劃,而且每一工人都應收到一份書面工作指導,詳加解釋要做的工作物何,不但要說明該做什麼,也要闡明如做、完成工作之時間為何。因為事前規劃地非常完善,以至於可以預期良好之行為績效

  10. 任務確認 確認現存之知識及技巧 導出技巧層次類別 確認輸出及輸入 導出低層次活動 確保每個活動之相互彼此間有獨特性,並且不可遺漏 將活動之複雜度與前面所定之技巧層次相互比對

  11. 任務複雜性層次

  12. 功能轉換為任務

  13. 工作單元設計

  14. 最低資格陳述 當工作模組被設計完成後,設計者在心中應先對使用者之特性有事先的預想。亦即設計者應對執行該工作的使用者有清楚的認知,當這類的資訊被文字描述以後,它便代表了使用者輪廓,通常被稱作最低陳述資格(SMQ) SMQ是為有效地執行工作模組中的工作內容所需人員的最低應有技巧及知識做詳細的描述。它對系統設計者於工作分析及工作模組設計完成後對其心中之新系統中的工作人員類型提供了篩選的方法

  15. 指示、績效輔助器及訓練 績效輔助器通常被使用以幫助降低人員執行系統所需的資訊記憶量。在書桌列一些經常要打的電話號碼就是績效輔助器的典型例子。 大多數的系統皆需要訓練以減低開始運作的時間。訓練內容是以工作模組的指示集及能使工作人員迅速及有效地達到能適切地執行該系統所需的技巧及知識水準為基礎

  16. 盡早開始 人為績效的考慮應至少在系統功能被分配前就開始。對所需求的人為績效有完整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無論以何種方式做工作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對工作的分析要有系統而且詳細。最後,對構成整個工作的可處理性的小工作模組明確的區別則是此分析過程的最後解析結果。若這些設計考慮做得很好的話,則在設計發展人/電腦對話介面、指令集、績效輔助器、訓練教材及表格上就有堅固的基礎

  17. 報告結束 謝謝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