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評估

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評估. 報 告 內 容. 壹、前言. 貳、前人研究. 1.1 前 言 1.2 研究範圍與基地分析 1.3 研究 項目. 叁、計畫工作內容. 3.1 工作執行構想與方法 3.2 計畫工作流程 3.3 計畫各項工作項目. 肆、預定工作時程. 伍、執行進度與初步成果. 壹、前 言.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山坡新生崩塌地 25,845 餘處,裸露面積達 15,977 公頃,桃芝颱風過後,據工研院能資所調查,重建區內崩塌地處數為 7,787 處,總面積達 18,674.41 公頃,可說崩塌面積相當龐大。

Download Presentation

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評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評估

  2. 報 告 內 容 壹、前言 貳、前人研究 1.1 前 言1.2 研究範圍與基地分析1.3研究項目 叁、計畫工作內容 3.1 工作執行構想與方法3.2 計畫工作流程3.3 計畫各項工作項目 肆、預定工作時程 伍、執行進度與初步成果

  3. 壹、前 言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山坡新生崩塌地25,845餘處,裸露面積達15,977公頃,桃芝颱風過後,據工研院能資所調查,重建區內崩塌地處數為7,787處,總面積達18,674.41公頃,可說崩塌面積相當龐大。 去年度「九二一震災崩塌裸露地植生復育」計畫已針對地震崩塌裸露地不同生育地植被演替,包括人工植生及自然植生,做後續追蹤觀察,比較其植群之生育情形。 本計畫將對崩塌裸露地區依照不同之立地條件,如地質、土壤、地形、氣候等,再持續追蹤植生覆蓋率、入侵植物之植群組成與分布情形等;並依選取之景觀生態指標評估分析比較各試驗樣區之植生成效,與現地調查資料作對照,以確立崩塌地植生工法選擇原則,並對植生技術作一完整之整理,編彙成手冊,供為參據。

  4. 本計畫之工作範圍主要為九二一重建區六縣市之各崩塌地點,另加入西南部泥岩地區以及礫石層等特殊地質特性之崩塌裸露地,以互為對照。本計畫之工作範圍主要為九二一重建區六縣市之各崩塌地點,另加入西南部泥岩地區以及礫石層等特殊地質特性之崩塌裸露地,以互為對照。

  5. 貳、前人研究 • 崩塌地之植生方法因崩塌地之立地條件不同,其人為整治或輔助導入植物材料之方法亦異,為防止水土流失災害情形之發生,崩塌地之相關研究計劃,十幾年來已相當多 • 諸如,崩塌地調查與處理(陳信雄、謝豪榮等),分類(Brunsden、渡 正亮、小橋澄治、張石角等) • 自然植生演替(歐辰雄),植生根系力學應用(竹下敬司、阿部和時、蔡光榮、吳正雄等),邊坡穩定植生技術(Coppin、村井宏、邱創益、林信輝等)、邊坡土壤力學探討(李德河、蘇苗彬等)、植生復育監測與評估(鐘年鈞、黃元勳、林昭遠等)。 • 九二一地震後,亦相繼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崩塌地之各項研究,如地質探討(洪如江、王文能等)、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周天穎、蔡光榮等)、水力與土砂災害分析(陳樹群、謝正倫、游繁結等)。

  6. 貳、前人研究 • 在崩塌地植生方面,則僅有遙測探討與分析資料,較少有針對整治後植被建立、生態復育等過程進行動態現地之調查與探討, • 地震後,水土保持局為了有效率且快速地執行災後植被重建工作,分別進行了一系列之調查研究,本計畫工作團隊亦參與其中部分調查工作,故已概略蒐集整理地震後部分調查資料,

  7. 貳、前人研究 • 調查研究之目的,乃是希望能藉由專家諮詢團之意見整合,以及實際工作團隊之經驗交流,有效率且適度地修正傳統的植生方法,使得崩塌地植生工作更順利有效地推動。 • 國外雖有相關地震崩塌地之治理研究可供參考,但因立地條件與天候及土地利用之差異,在國內之實際應用上確有困難。 • 因此,本計畫擬彙整分析歷年來崩塌地之相關研究成果,探討彼此之關連性,配合目前之現地調查資料,研擬因地制宜,適地適用之植生整治模式,建立崩塌裸露地之植生工法選用原則,輔以相關之圖說資料與設計準則,供各界參考,以為未來崩塌裸露地植生整治之參據。

  8. 叁、工作內容與方法 (1)崩塌裸露地自然復育及不同植生工法應用之追蹤調查 (2)建立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選用原則 (3)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標準圖及技術手冊之研訂 (4)編印「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參考手冊」

  9. 本計畫擬定主要工作可分為四部分,如下: • 植生復育效益評估 • 建立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選用原則 • 崩塌裸露地植生參考手冊之研討 • 崩塌裸露地植生參考手冊之編印

  10. 植生重要值調查 • 景觀異質性調查 • 崩塌裸露地植被狀況調查 • 衛星影像資料應用(以景觀生態分析方法應用) • 植生效益評估 • 衛星影像判釋應用之可能性評估 • 景觀異質性、多樣性等分析 崩塌裸露地自然復育及不同植生工法應用之追蹤調查 1.調查工作內容

  11. 1.調查樣區規劃 本計畫預定選取設置樣區共計80個,樣區選取標準如下表所示:

  12. 本計畫設置樣區地點及基本調查資料一覽表

  13. 本計畫設置樣區地點及基本調查資料一覽表(續)本計畫設置樣區地點及基本調查資料一覽表(續)

  14. 部分樣區地點土壤調查資料(去年度已分析)

  15. 2.植生調查方法 定性調查----適生植物種類、周邊優勢植物、植物分佈情形及入侵樹種等。 定量調查----密度、頻度、覆蓋度、豐多度、優勢度。 採用線截法作植群覆蓋度調查,並計算其重要值指數,與去年前期計畫作季節性差異比較。 重要值指數=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覆蓋度 IVI= R.D.+ R.F.+ R.C. IVI= R.F.+ R.C.(總合200)

  16. 崩塌地植生調查表格

  17. 3.景觀生態調查方法 中寮鄉 面積較小 崩塌地分布零散   調查方法可由衛星影像等間接取得資料,但因現行之SPOT衛星影像之解析力經數化處理後可解析最小範圍為70m×70m,較適用於大面積之評估分析,因此植生復育評估較不適用衛星影像來進行。 因此,本研究改以衛星影像資料分析為輔,現場調查資料為主。

  18. 樣 區 景觀生態調查方法示意圖 :植物群落   :景觀調查樣線 (每25cm一點) • 穿越線調查法 為配合現場調查工作,改採以穿越線法(transect)進行調查,並且以景觀異質性等方法來作評估。 穿越線法(transect)與線截法相似,但本研究以坡面上固定長度(25cm)量測記錄植物種類作為調查方法,而且選取坡面上相等長度線段作為評估之樣線。

  19. 景觀多樣性分析方法 景觀之多樣性可由Shannon-Weaver,即熵值(Entropy)求得。其計算方式與植生調查中的種歧異度指數具有相同意義。 式中 m為景觀要素類型數目。Pi為景觀要素類型占的面積比例。 • 景觀優勢度分析方法 測量景觀結構組成中一種或一些景觀要素類型支配景觀的程度 式中 n為景觀嵌塊體類型數目。

  20. 建立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選用原則 1.資料蒐集與彙整 依照「九二一震災崩塌裸露地植生復育」計畫修訂,目前較為簡單易行之崩塌裸露地植生綠化工法如下: ◎ 外緣危木伐除 ◎ 鋪網噴植 ◎ 人工危石處理 ◎ 鋪肥束網帶配合噴植 ◎ 坡頂排水 ◎ 打木樁編柵—植生樁 ◎ 坡趾擋土牆 ◎ 打鋼筋樁編柵鋪網噴植 ◎ 坡面排水 ◎ 坡趾植栽 ◎ 人工撒播(含種肥) ◎ 袋苗穴植 ◎ 種子噴植 ◎ 草苗栽植(扦植) ◎ 植生帶鋪植

  21. 各項植生工法修訂建議

  22. 崩塌坡頂、坡面、堆積區等 崩塌地區位分類 崩塌地分類 崩塌地坡型分類 凹型、凸型等 土壤、地質、坡度、坡向及海拔高等分類 依照各環境因子進行不同分類,將崩塌地更細分 考量各項工法增修事宜與施工探討、單價等 植生工法選擇 選擇合適之 植生工法 選擇合適之植物材料與各項基材 2.崩塌地分類原則與選擇程序

  23. 崩塌裸露地環境因子分類 將崩塌地各環境因子依右圖分類標準分類,並依照不同立地條件套用適合之植生方法。

  24. 2.6 崩塌裸露地植生工法標準圖及技術手冊之研訂 1.研訂「崩塌裸露地適用工法設計圖檔」及「適用植物材料圖說」

  25. ﹁植生工程圖說﹂之工法清單 ( 圖檔暫定) AutoCAD

  26. 肆、預定工作時程

  27. 伍、執行進度與初步成果 1.目前執行進度

  28. 2.預期成果

  29. 調查照片彙整 和平鄉雙崎部落

  30. 新社鄉水井集會所

  31. 不同地點之植生工法(打樁編柵)

  32. C2-1 C2-2 C7-1 C7-2 C7-3 C7-4 景觀生態初步分析結果 •  崩塌地坡面植物分布情形-以中興嶺1號、2號崩塌地為例

  33. 以中興嶺1號(C2-1~C2-2)、中興嶺2號(C7-1~C7-4)等六處崩塌地樣區,共計六條穿越線調查資料為例,取此六處樣區相同長度之穿越線,共計可為104段(即25公分×104=2600公分),為求取信息之增減趨勢,將線段數依比例減為52、26、13及7段。 • 中興嶺1號─中興嶺2號採樣樣區數與長度對應表 應用線性法、信息理論、卡方檢定與繪圖法分析區內之景觀異質性。依據崩塌地之現況與干擾造成之差異性,分別按照植物覆蓋景觀異質性分析、施工植物景觀異質性分析和入侵植物景觀異質性分析等方面作討論。

  34. 植物覆蓋景觀異質性分析結果 • 覆蓋植物出現頻率表 • 覆蓋植物卡方檢定表 分析結果:由上述各表分析可知,穿越線C2-2、C7-1、C7-2和C7-4隨線段加大,其信息隨之變小,表示此4條穿越線(此4樣區)植物覆蓋呈現小異質性景觀。 • 覆蓋植物出現信息表

  35. 施工植物景觀異質性分析結果 • 施工植物出現頻率表 • 施工植物卡方檢定表 分析結果:由上述各表分析可知,施工植物(百慕達草與百喜草)於此六樣區呈現小異質性景觀,即各樣區之百慕達草與百喜草生長情況無顯著差異。百慕達草與百喜草於C7-2樣區內分布比例最高為71%;C7-3樣區受到乾旱影響,大量草類枯死。 • 施工植物出現信息表

  36. 入侵植物景觀異質性分析結果 • 入侵植物出現頻率表 • 入侵植物卡方檢定表 分析結果:由上述各表分析可知,入侵植物之出現頻率除了C7-1與C2-2樣區較高外,其餘樣區入侵情形均不高,以C7-1樣區最高為74%,入侵植物呈現小異質性景觀。。 • 入侵植物出現信息表

  37. 景觀多樣性及優勢度分析結果 • 部分樣區植物出現種類及分布比例表

  38. 景觀多樣性及優勢度分析結果 • 樣區植物景觀多樣性及優勢度計算結果 • C2-1樣區植物景觀 • C2-2樣區植物景觀

  39. 景觀多樣性及優勢度分析結果 • C7-1樣區植物景觀 • C7-2樣區植物景觀 • C7-3樣區植物景觀 • C7-4樣區植物景觀

  40. 參考文獻(需至少含中英文的) • 林信輝,2001,水土保持植生工程,高立圖書公司。 • 林信輝,2001,崩塌地植生方法之探討,九二一重建區土石流及崩塌地源頭緊急水土保持處理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29-38。 • 林信輝、黃俊仁,2000,集集大地震後崩塌地之植生穩定處理,第二屆全國治山防災研討會論文集。 • 林昭遠、林文賜、林信輝,2000,集集震災崩塌地植生復育監測與評估,水土保持植生工程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臺中。 • 林昭遠、吳瑞鵬、林文賜,2001, 921震災崩塌地植生復育監測與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2(1):59-66。 • 林信輝,1999,溪流護岸生態植生工法之研究,坡地防災與溪流治理生態工法學術研討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 林信輝,1998,台灣地區邊坡暨河溪綠美化自然工法—個案調查與探討,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68p。 • 林信輝,1996,植生工程圖說—一般挖方坡面,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70p。 • 林信輝、洪丁興,1997,工程環境綠美化植物材料之應用與解說,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編印,135P.。 • 林信輝,1994,石灰石礦區植生工法與礦區植物,經濟部礦業司編印, 103p.。 • 林信輝、陳意昌,崩塌地植生特性及其保育功能之研究,1993,82年度水土保持及集水區經營研究計畫成果彙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98-112.。 • 林信輝、張俊斌,1995,中橫崩塌地植被特性及優勢植物主要生理反應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6(1):1-16。 • 林裕彬、鄧東波、吳振發(2001),景觀生態計量方法於農業景觀生態系統之空間結構探討,農業工程學報,47(2): 75~91。 • 鄧東波(2001),從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綠地─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 孫明德、林信輝,2000,治山防災工程運用生態工法之可行性探討,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7月5-6日),pp.K41-44。 • 張俊斌,1995,中橫崩塌地優勢植物植生特性與其根力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碩士論文,pp.24-31。

  41. 參考文獻(需至少含中英文的) • 張俊斌、林信輝,1995,中橫崩塌地優勢植物根力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6(4):235-243。 • 賴明洲、李叡明譯,1997,綠化工技術,pp.303-307.。 •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997,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218-221.。 • 台灣省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植生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支助,50p.。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0,九二一地震崩塌地植生綠化整治規劃,九二一震災系列調查(五)。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1,桃芝颱風災區崩塌地調查分析—成果報告,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小橋澄治、村井宏,1995,のり面綠化の最先端—生態、景觀、安定技術,株式會社ソフトサイエンス社。 • 村井宏、掘江保夫,1997,新編治山‧防砂綠化技術—荒廢環境の復原と綠の再生,株式會社ソフトサイエンス社。 • 斜面崩壞防止工事設計實例—參考篇(急傾斜地崩壞防止工事技術指針),全國治水防砂協會發行,p223-234。 • Atkinson, P. M. and P. Lewis, 2000. Geostatistics classific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an introduction. 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26: 361-371. •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illesand, T. M. and R. W. Kiefer, 2000.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 • McGarigal, K. and B. J. Marks, 1995, Fragstats: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quantifying landscape structure, U.S. Forest Technique Report, PNW 351. • N.J.Coppin and I.G.Richards,1990,Use of Veget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pp:23-36,84-86。

  42. 報 告 完 畢 敬 請 指 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