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杜甫 《 登楼 》

杜甫 《 登楼 》.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 764 )春,诗人客蜀期间。.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总领全篇。 “ 万方多难 ” 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

jat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杜甫 《 登楼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杜甫《登楼》

  2.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3. 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期间。

  4.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 首联总领全篇。“万方多难”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5.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 •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

  6.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 颔联描述山河之壮观。

  7. “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的意象。玉垒,山名。“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的意象。玉垒,山名。 • 诗人凭楼远望,只见锦江水在春色中从天地之际滚滚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好像古今时势的风云变幻。

  8. “锦江春色来天地” 句视野开阔,“玉垒浮云变古今”句想象丰富,这两句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往历史的追怀。

  9.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 “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10. 北极朝廷终不改 • 承接第四句的“玉垒浮云变古今”,从去年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说明大唐的运数不错。

  11. 西山寇盗莫相侵 • 针对吐蕃的觊觎郑重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12.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13.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 •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4.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伫立楼头,在苍茫的暮色中,望着城南先主庙和后主祠,不觉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伤感这位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享受后人的景仰! • 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

  15. 总结 •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在语言上,工于锤炼。 •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历史变迁,谈人事又融入景物。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6.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云:“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云:“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 • 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17. 杜甫《登高》

  18.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9. 写作背景 •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写的。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认为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0.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2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对起,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22.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写猿鸣、风大。冷清的意象组成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由听觉到视觉,由高处到低处。 • 诗人登上高处,在秋风飒飒中,只闻猿啸的哀音;江渚清冷,水清沙白之间,鸟儿迎风飞翔。

  23.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4. 诗人仰望,只见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叶子;俯视,只见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仰望,只见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叶子;俯视,只见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 此联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景图,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25.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颈联,抒情,突出 “悲秋”二字,由飘泊异乡写到孤独多病。 •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发身世的感慨。

  26. “独”字用得好,突出了悲秋中的孤独。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浓缩为悲剧之美。“独”字用得好,突出了悲秋中的孤独。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浓缩为悲剧之美。 • 这样,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绵延不绝,达到情景完全交融的境界。

  27.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尾联,总结了自己矛盾的心理。 • 诗人饱偿潦倒之苦,艰难的处境使自己的白发增多;因病又断了酒,心中的悲愁自然就更无法排遣了。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8. 总结 • 杜甫这首诗以“悲”字为中心。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抒怀、又不觉触景伤情,原来还能借酒消愁,如今因病停杯、更增伤感。 • 从“悲秋”到伤时,景与情相互映衬,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9.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30. 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31.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32.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33.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

  34.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

  35.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悲。

  36. 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7. 《月夜忆舍弟》杜甫

  38.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39.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40.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41.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中的意象:如更鼓、孤雁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孤寂之感。而“断人行”则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道路为之阻隔。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围。

  4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 •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43.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在炼句上很见工力,将“露”和“月”词序提前,突出重点,加强了抒情的意味。

  44.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是用环境描写衬托诗人的情怀,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从而引出望月怀乡之意。

  45.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46.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 • 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况就更难预料。

  47. 总结 •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从边地的衰败景象入手,引出思乡之情;从望月写到“忆舍弟”;从“无家”的慨叹到现实细节的刻画,“寄书不达”、生死未卜,无不透露出悲凉沉郁之意。 •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所以能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沉郁顿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