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 《 内经 》 以前的文献 《 帛书 》 :( 《 脉书 · 十一脉 》 ) 帛书有两种文本: 《 足臂十一脉灸经 》 《 阴阳十一脉灸经 》. 二 、 《 内经 》 所载 《 内经 》 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 内经 》 对经络的阐述: ( 1 )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jena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 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2. 一、 《内经》以前的文献 • 《帛书》:(《脉书·十一脉》) • 帛书有两种文本:《足臂十一脉灸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

  3. 二 、《内经》所载 •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 《内经》对经络的阐述: • (1)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 (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 (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4. 三、《内经》以后文献 • 《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题特注重寸口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

  5. 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6.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7. 一、魏、晋及隋、唐 •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 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知当时有多种传本。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

  8.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5 2年) ,并绘制《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绘经络腧穴图。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略有增加

  9. 二、宋、元、明、清

  10. 宋代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载354经穴。并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 元代,滑伯仁编著成《十四经发挥》。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编著成《奇经八脉考》清代,李学川著 《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

More Related